蓮花池村

山東省萊蕪市顏庄鎮

蓮花池村隸屬鋼城區顏庄鎮,位於萊城東南15公里處。西臨萊蕪八景之一的汶河,東面與新汶礦業集團的潘西煤礦相連,北面是顏庄火車站,南面緊靠205國道和萊韓公路,萊磁鐵路從村中穿過,交通方便。村莊佔地約300畝,耕地470畝,共346戶,1126口人。

基本介紹


據土地廟碑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梁、羅、彭、高4姓由山西遷此建村,原名賈家莊。據村中老人回憶,“文革”前村東土地廟一石碑上刻:“贏邑之東,古賈家莊,今蓮花池也。”又據建廟施主名錄碑載,上刻施主名多為梁姓。據傳說,後來梁家出匪賊,被官兵剿沒,只逃脫兩人;其餘姓氏人家也害怕受牽連紛紛搬走。此後近百年,此處無人居住,田地荒蕪,賈家莊不復存在。直到明末清初,先後有李、楊、黃、武、何、戴、王、閆8姓人家陸續搬來,最初在賈家莊原址以西200多米處建村。村裡人見村旁有一泉,泉水湧出,蓄水成池,池中每天早上(黎明時分最清楚)出現有的大如臉盆、有的盤子大小的一朵朵紅青菜,酷似蓮花(周圍綠色,中間粉紅色),故改村名為蓮花池村。
蓮花泉在40年前還常年噴涌,水極清澈甘甜,冬暖夏涼,周圍綠柳婆娑,風景優美。且有一美麗的傳說:村中窮人婚喪嫁娶需用餐具,可到泉邊焚香祈禱,泉中即漂出所需餐具,用后還給。後有貪心之人用后不還,從此求之不得。
村民曾多次整修蓮花泉,每修一次都有所擴大。20世紀60年代末重修時由於挖得較深,曾挖出十幾個榆樹圪垯,有人說池中紅青菜即與此榆樹圪垯有關,是此物經水浸泡生成的紅青苔。
清光緒年間,此泉被列為萊蕪縣著名的八大泉之一,政府派人巡查,大旱之年禁止農民用泉水灌溉。1959年由於修建萊磁鐵路,挖土填路基,形成一片低洼地,蓮花泉水便形成一汪汪荷塘、稻池。縱橫交錯的水渠相連,魚蝦成群,荷花吐艷,稻穀飄香,一派“江南”風光。可惜隨著附近煤礦礦井的不斷開採延伸和地下水位的不斷下降,蓮花泉逐年萎縮,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泉水於涸,原來的水田又成了旱田。
蓮花池村歷史沿革無多大變化,一直為今顏庄鎮所轄。
蓮花池村歷史悠久,村民世代和睦相處,耕讀傳世,繁衍生息。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蓮花池村廣大村民勤勞勇敢,事事爭先,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抗日戰爭初期,鄉里的抗日動員委員會就駐在本村。他們一直發展到20多人,天天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組織民眾參加抗日工作,建立學校,成立婦女識字班,搞得紅紅火火。村裡也出現了一批抗戰英雄:如黃秀才、李和等人都有殲滅敵人的業績。黃秀才頭腦聰明,志向遠大,1936年就考上顏庄高等學堂,因家貧上不起,第二年再次考取。因抗戰爆發,未畢業他就參加了村裡的抗日工作。1943年在抗戰最困難的時候,黃秀才毅然參加八路軍。他作戰勇敢,多次負傷,是一等殘廢軍人。解放后,黃秀才任徐州市委黨校書記。解放戰爭年代,全村只有360多口人,1946年大動參就有 22名青壯年參軍,1948年又有3人蔘軍,其中有2人加入了著名的“鐵七連”,立下戰功。青壯年參軍上前線,婦女、兒童忙支前。婦女們做軍鞋,碾米做飯,送軍糧,護傷員,樣樣都干。1946年,蓮花池村以大動參工作做得好,按人口比例參軍人數多,支前工作出色,被評為萊蕪縣支前模範村,獲得縣政府頒發的錦旗。村農救會長戴興儉被評為模範村幹部,獲得一枚毛主席、朱德兩人像章。當時《大眾日報》以《支前模範村蓮花池》為題作了報道。村裡的民兵也不甘落後,戰鬥英雄黃秀才的哥哥、民兵隊長黃秀勝,帶領民兵積極參戰,押送俘虜,搶救傷員。l947年3月21日《大眾日報》登載了他的英雄事迹。他是當時顏庄區有名的積極分子。後來他光榮負傷,是二等乙級殘廢軍人,解放后一直在村裡工作,曾任村支書。
解放后,蓮花池村也一直是縣(區)、公社(鎮)級先進單位,辦公室的牆上掛滿了獎狀錦旗。1945年抗戰勝利后,村裡以王則悌、楊守獻、楊守禮為首的農民就響應黨的號召成立了變工組。1953年成立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戴興勤任社長。1956年與南下冶村伙辦高級社,1957年後獨立,楊文明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這時,潘西煤礦在蓮花池村東建立,1959年村中修鐵路,村民積極支援礦區建設。修鐵路需要搬遷,他們毫無怨言,後來的萊蕪梆子劇《三定樁》,就是根據該村真實故事編寫的。
勤勞智慧的蓮花池村民,在大力支援礦區的建設的同時,也依託煤礦發展自己。從20世紀70年代初,村裡就大搞副業,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先後建起了煤矸石磚瓦廠、硫磺廠、煉煤廠、運輸隊、飯店、粘土礦、石灰廠等企業,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是當時顏庄公社有名的富裕村。1978年公社黨委在蓮花池村召開了社員年終分配兌現現場會,各村幹部對蓮花池村的普通一家一次領到幾千元錢羨慕不已。村裡的磚瓦廠、硫磺廠在1972年建廠之初就受到省、地區的大力表彰,先後參加了全省和泰安地區基建工作會議,並由村裡負責副業的支部委員楊文聰作了典型發言,兩廠的圖片和煤矸石磚也在濟南展出,1972年3月27日發的山東省革委生產指揮部科技辦公室情報組《科技參考資料》作了詳細介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勤勞的蓮花池村村民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廣開門路,經濟建設又有了新的發展。在原來的村辦企業的基礎上,運輸業、建築業、裝飾業、飲食服務業、修理業、養殖業等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村裡先後有40多家在礦區周圍建起了商業服務樓。1994年村裡建起了佔地30餘畝的農貿市場,投資15萬元,在市場內建起了鋼架天棚,內設水泥貨台,並立了大集,不但方便了周圍村莊的菜農,而且更為潘西煤礦2萬名職工及家屬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同時也增加了蓮花池村的經濟收入。《萊蕪日報》曾兩次報道了該村興建農貿市場的情況。個體經濟發展較有名氣的有:李昌發經營的百貨超市,日銷售額上萬元;李昌寶擁有萊鋼至濟南、張店、臨沂的高檔客車多部,是鋼城區有名的個體客運戶,於1997年辦起鋼城鵬翔出租汽車公司;楊世海、李淑祥、楊世忠是較有實力的貨運業主;李安自改革開放初就發展養殖業,被譽為“能人李安”。村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度增長,由生產隊時的約200元增長到2001年的3600元。蓮花池村從容奔向小康,居民生活日益殷實,集體經濟不斷發展,現在全村實行“三統一,四不要”,就是統一耕、澆、脫,耕、澆、脫的費用和集資提留不要,就是不向村民斂收一分錢。對老弱病殘村裡有照顧。村裡安裝了閉路電視,通了自來水,電話戶擁有率達到了60%以上。1997年,《萊蕪日報》曾以“蓮花池村還是模範村”為題報道了改革開放以來,該村在發展經濟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
蓮花池村自古有尊師重教、崇尚文明的優良傳統。楊永泰、楊永廉等人是村裡受人尊重的私塾先生;楊永泰還能同時為人看病;楊守俊是十里八村著名的專治痔瘡的大夫。20世紀30年代初,黃漢清畢業於泰安三中,是當時村裡最高學歷者,曾任顏庄高等學堂教師。早在“五四”運動后,蓮花池村就帶動相鄰的北下冶、東西照臨、澇坡村合辦學堂,由楊永泰與外村一人任教,后因戰亂學校解散。后蓮花池村又自辦學校,在抗日戰爭中斷斷續續,1943年重新恢復時,教師楊永泰不屈服日寇奴化教育,重新教起私塾教材“三字經”、四書、《論語》等。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有村小,1969年與北下冶村聯辦中學,至1980年合併於顏庄聯中。1975年村裡重建磚瓦結構的新校舍,1982年又與北下冶村聯辦小學,蓋起了當時較為先進的前出廈教室。教室的寬敞明亮、桌凳的整齊、教學設備的配置,在當時的顏公社是首屈一指的。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1年,全村已考人大中專院校學生44人。其中楊世虎、閆振貴、楊金玉已獲碩士學位參加工作,王寶井、楊曉娟正在讀研,閆振貴山農大碩士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楊文強上海交大本科畢業分配於萊蕪電廠……
蓮花池村民淳樸善良,在黨的領導下,思想覺悟高。在潘西煤礦。“四·四”煤塵爆炸事故、“七·一三”瓦斯爆炸事故發生以及遭受龍捲風襲擊時,給予工人老大哥以有力支援,送水送飯,體現了工農一家親的魚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