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夔的結果 展開

古代傳說神獸

夔(kuí)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譯文:夔牛是古時代神獸,古時生於東海流波山,形狀似牛,全身都是青色的,沒有長角,只長了一隻腳,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它身上還閃耀著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欲聾。後來黃帝得到這種獸,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獸的骨做槌,敲擊鼓,鼓聲響徹五百里之外,威懾天下。)夔(kuí)是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

史料記載


第一隻夔牛
黃帝內經》載:“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軍士宰夔牛製作八十面戰鼓,使黃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輔助之後,帶兵與蚩尤大戰於中冀。當黃帝擺下“奇門遁甲”陣之後,即令軍士以雷獸之骨,大擊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時鼓聲大作,只見整個戰場地動山搖,天旋地轉,喊殺沖宵漢,蚩尤兵卒神魂顛倒,衝殺無門,敗倒如山。“蚩尤銅頭啖石”,即把石頭當飯食,且能“飛空走險”。但在夔牛鼓震聲中,“九擊止之,尤不能走,遂殺之”。爾後,黃帝又誅榆罔於阪泉(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經過這場大血戰,天下始得大定。(譯文: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第二隻夔牛
夔與天地同生,世上只有三隻,以上是第一隻,第二隻乃秦始皇所殺。但秦始皇沒有黃帝的功業,所以這隻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沒那麼神奇了。
第三隻夔牛
夔牛最早見於《山海經·中次九經》:“又東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良龜,多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珀,其木多梅棠,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其鳥多翰鷩。”
東晉郭璞註解道:“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數千斤,名為夔牛。晉太興元年,此牛出上庸郡,人弩射殺之,得三十八擔肉。”
郭璞還寫過一首四言詩:“西南巨牛,出自江岷。體若垂雲,肉盈千鈞。雖有逸力,難以揮輪。”
南宋陳元靚編纂的類書《事林廣記》也指出:“岷山多犪牛,今蜀山有之,肉重千斤,可設穽殺之。”
“卽《爾雅》所謂犩牛是也。”《初學記》也記載有“犩牛,如牛而大,肉數千斤,出蜀中。夔牛重千斤,晉時此牛出上庸郡”。

角色形象


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銅器上的龍紋常被稱為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

典故出處


《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
《黃帝內經》:“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
《說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呂氏春秋·察傳》:“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
唐·徐堅·《初學記》:“犩牛,如牛而大,肉數千斤,出蜀中。夔牛重千斤,晉時此牛出上庸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