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樂

女樂

女樂——也就是樂舞奴隸,她們是繼巫而起的真正專業歌舞藝人。據說夏朝開國之君啟,即已在宮殿中“萬舞翼翼”,末代統治者桀已有“女樂三萬人”。到商殷末世,樂舞享受的規模更大,女樂充盈宮室,經常在“酒池肉林”中,作“北里之舞,靡靡之樂”。正是這些專事歌舞的女樂,創造了奴隸社會中燦爛的舞蹈藝術,使舞蹈擺脫了原始狀態而日趨完整精美。但她們的身份仍是處於社會最低層的奴隸,和其他奴隸一樣,奴隸主可以任意買賣、饋贈、甚至處死、殉葬。現已發現的殷商奴隸主大墓中,常有精美的樂器、舞具和隨之殉葬的樂舞奴隸屍骨。這累累白骨就是生活在奴隸社會中女樂們悲慘命運的見證。

歷史沿革


到周代,女樂活動更加普遍。東周時的禮崩樂壞,周王室的政治勢力衰微固然是主要因素,但在審美領域裡,與雅樂相對立的女樂(與古樂相對又稱“新樂”)的興起,實在是起了摧枯拉朽的作用。當時,據史書所載,女樂倡優已遍及諸侯後宮,佔據了表演舞台的中心。偉大的思想家墨子揭露當時社會上,王公貴族們為了樂舞享受,不惜加重盤剝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琵、竽笙之聲”;宮廷豪門內供養著大批不能穿粗衣吃粗糧的樂工女伎。從另一側面反映出當時女樂之興盛。(見《墨子·非樂》)

相關文物


在一件傳世的戰國畫像銅壺蓋上雕有一位揚袖起舞的女樂形象,她高髻長袖,情意綿綿,大有乘風欲去之勢。另一件燕樂漁獵紋銅壺上雕有一位正在擊磬表演的女樂,兩袖輕舉,體態婀娜,極為生動。它使我們看到了三千餘年前女樂的美妙舞態。

文獻


《論語·微子》:“齊人歸女樂,李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