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航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建航(1929年4月26日—2016年7月31日),河北深澤人,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原上海市地鐵總公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高級工程師。

1951年劉建航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1952年進入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1956年擔任上海市市政工程設計院排水室工程師、院黨總支委員、地鐵組組長、工程師;1960年擔任上海市隧道局、上海市城建局科長、工程師;1985年擔任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總工程師;1992年擔任上海市地鐵工程建設指揮部總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兼任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建航創建了深基坑施工的“時空效應”理論,撰寫出版了第一本深基坑工程技術專著《基坑工程手冊》。

2016年7月31日8時28分,劉建航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87歲。

人物生平


1929年4月26日,劉建航出生於河北省深澤縣。
194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
194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學就學期間參加革命工作。
1950年,被分派到江西、福建一帶實習修路造橋,后在安徽、江蘇一帶治理淮河。
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195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進入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
1956年,擔任上海市市政工程設計院排水室工程師、院黨總支委員、地鐵組組長、工程師。
1960年,擔任上海市隧道局、上海市城建局科長、工程師。
1965年,擔任上海市隧道工程公司實驗研究站工程師、站長。
1968年,擔任隧道建設公司質量員、副經理、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
1985年,擔任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總工程師。
1992年,擔任上海市地鐵工程建設指揮部總工程師。
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7年,兼任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6年7月31日8時2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歲。

人物事迹

劉建航院士
劉建航院士
劉建航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上海地鐵建設事業,視地鐵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在建成的兩條黃浦江越江隧道、地鐵一、二號線工程和20餘條市政隧道建設中做出了傑出貢獻。他領銜研究和設計了上海含水軟弱地層中盾構隧道單層鋼筋砼拼裝襯砌,率先攻克了襯砌結構防水關鍵技術,建成了第一條黃浦江隧道及地鐵試驗段,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開拓盾構、沉管、連續沉井法以建成困難地層隧道,攻克了在江底高壓沼氣砂層修建隧道產生噴發沼氣流砂等世界罕見難題。首次在建築密集區用自製11.3m盾構地下連續牆深基坑技術和市政環境保護技術建成第二條浦江隧道,工程獲國家金獎。採用車站明挖逆築法,盾構穿越建築群多項新技術,有效控制流變性地層位移,解決了地鐵施工中保護周圍環境的難題。他在軟土地層地下工程方面的傑出科技成就有:創造性地建立了時空效應理論,並將該理論成果應用到軟土深基坑設計與施工中,總結出車站基坑施工要點21條,成為行業施工規範;建立了在緊靠地鐵隧道地段修建高層建築地下室的施工技術,創立了一套能嚴格控制基坑變形,能保證地鐵安全運行的不規則深大基坑的設計、施工和監控方法;總結提出了地層位移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及環境保護系列新技術,對既有建築物、構築物變形進行了有效控制和保護;建立了盾構法隧道施工地層位移的精確預測和控制技術,能使盾構在全線推進中隨地層深度、環境條件變化而快速地優化施工參數,變形控制在1cm以內;研究建立了特種施工技術、地鐵工程科學預測和信息施工監控的整套技術等。
劉建航院士
劉建航院士
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中寫出《盾構法隧道》、《地下牆深基坑周圍地層移動的預測和治理》、《地基工程手冊》等著作。發表了20餘篇關於軟土隧道與地下工程方面的學術論文。並培養了博士生9人。
曾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以及全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茅以升大獎,榮獲地鐵建設功臣2次、上海市基建系統九十年代傑出人物、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2005年度上海市傑出貢獻人物等稱號。

逝世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原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劉建航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
劉建航院士因病於2016年7月31日8時2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8歲。
劉建航病重期間及逝世后,中央領導同志、其他有關方面領導同志以各種方式表示關心、慰問和深切哀悼。市領導韓正、楊雄、殷一璀、吳志明、應勇、徐澤洲、蔣卓慶等敬送花圈。
2016年8月4日上午,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劉建航親屬、同事、學生、生前好友及各界人士,前往龍華殯儀館作最後送別。

個人生活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劉建航被勒令停止實驗,被“批鬥”、“改造”。一直被“改造”到1970年。由於上海的市政建設沒有完全停止,1970年之後,劉建航一邊下工地勞動一邊為上海市政地下工程做設計。

個人作品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1991.11《盾構法隧道》劉建航,侯學淵編著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7.04《基坑工程手冊》劉建航,侯學淵主編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9《隧道工程》劉建航,張易謙,潘志良主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獲得榮譽


時間榮譽表彰
1995年5月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7年全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茅以升大獎
2002年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
200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傑出校友卓越成就獎”
-2005年度上海市傑出貢獻人物
-地鐵建設功臣2次
-上海市基建系統九十年代傑出人物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

主要成就


科研綜述

劉建航研究和設計含水軟弱地層中盾構法隧道的單層鋼筋混凝土拼裝式襯砌,率先攻克襯砌結構防水關鍵,用以建成第一條黃浦江越江隧道及地鐵試驗段,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開拓盾構、沉管、連續沉井法,以建成困難地層的20條市政隧道。在江底高壓沼氣砂層建隧,解決噴發沼氣流沙等世界罕見難題。首次在建築密集區用自製11.3米盾構、地下牆深基坑法和環境保護技術建成第二條浦江隧道,該工程獲國家金獎。在地鐵工程中採用車站地下牆深基坑明挖法、逆築法及盾構穿越建築群等新技術有效控制了流變性地層移動,保護了市政建築設施。

人才培養

截至2016年7月,劉建航身為同濟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先後培養了9名博士生、1名博士后和1名碩士生,還與多名青年科技人員訂立了師徒合同。

業績

研究和設計含水軟弱地層中盾構法隧道的單層鋼筋混凝土拼裝式襯砌,率先攻克襯砌結構防水關鍵,用以建成第一條黃浦江越江隧道及地鐵試驗段,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開拓盾構、沉管、連續沉井法,以建成困難地層的20條市政隧道。在江底高壓沼氣砂層建隧,解決噴發沼氣流沙等世界罕見難題。首次在建築密集區用自製11.3米盾構、地下牆深基坑法和環境保護技術建成第二條浦江隧道,該工程獲國家金獎。在地鐵工程中採用車站地下牆深基坑明挖法、逆築法及盾構穿越建築群等新技術有效控制了流變性地層移動,保護了市政建築設施。理論結合實踐地寫出了“盾構法隧道”、“基坑工程手冊”、“地下牆深基坑周圍地層移動的預測和治理”等著作。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社會活動


劉建航多次將政府頒發的獎金和自己的積蓄捐給組織。1996年設立的“劉建航青年成才獎”;2016年4月25日,他個人出資25萬元並牽頭設立的專門基金———“劉建航院士獎勵基金”首度頒獎,5名中青年專家獲獎。

社會任職


劉建航先後擔任市軌道交通專業委員會主任、建委科技委顧問、申通地鐵集團顧問、地鐵運營公司顧問、長江隧橋工程專家委員會顧問、北京交大地下工程研究中心顧問、北京市國際工程諮詢公司顧問、同濟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等。

人物評價


上海觀察評:劉建航是中國軟土層地鐵、越江隧道等地下工程科研、設計及施工的主要開拓者。
《城市導報》評:劉建航50多年來,把自己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上海地鐵建設事業,視地鐵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在建成的兩條黃浦江越江隧道、地鐵一、二號線工程和20餘條市政隧道等建設中做出了傑出貢獻。

後世紀念


2021年8月7日,“上海地鐵之父”劉建航院士塑像在徐家匯地鐵站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