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錦坊

衣錦坊

衣錦坊在南後街西側,舊名通潮巷,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宋初改稱棣錦坊,宣和年間,又改名祿錦坊,宋淳熙年間,進士王益詳退歸故里后,改祿錦坊為衣錦坊。此後,坊里還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進士鄭鵬程等,他們榮歸故里,而“衣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來,人們取其“衣錦還鄉”之意。

衣錦坊簡介


三坊七巷的三條坊中,最靠近西湖的,是西北部的"衣錦坊"。大概是沾了帝苑的豪氣、通了西湖的靈犀,這個坊才有了後來的鴻毛濟美、財丁駿發。"衣錦還鄉"的那份感覺,是古人入世的追求,士大夫也未能免俗。而湖光山色與春風得意,正可相得益彰。

衣錦坊由來


“衣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這讓人聯想到宋代福州"百貨隨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戶垂簾"的盛況,並且記起古城區的內河是通海感潮的。大海的廣博、淵深與外向,時時引人上下求索、奮發有為。這個巷於是不斷有人出人頭地,得享錦衣玉食,並贏取外界無數艷羨的目光。而觥籌交錯、撣冠相慶時,最易激發的是雁過留聲的雅興。於是先有該巷榮歸的春風中人,改"通潮巷"為"祿錦坊"或"棣錦坊",後有更得意的主兒,易其名為現在的"衣錦坊"。人們幾無例外地,將榮宗耀祖的成就感和嬌人傲物的心態,直接地廣而告之。
給這個坊帶來負面影響的人也有。比如從洗銀營小巷走上近代政治舞台卻不幸丟了國格的那個大書家。但始建於乾隆年間的鄭家宅院至今還在,照樣地磚是磚、瓦是瓦,只是朱顏改。衣錦坊也有大隱隱於市者,竟把舞台歌榭建到自家院子里來,而且是搭在水池之上,成為三坊七巷裡的唯一水榭。如今雖風光不再,正待修復,卻仍讓人想像當年"台上半癲、台下全癲"的一派自得其樂情景。最有看頭的還是坊內的歐陽氏花廳,好像在這裡發生過木工泥匠漆藝雕師的才藝大比拼。封火牆、瀉水檐,馬鞍翹、六扇門、漏花窗、覆龜亭、美人靠、楠木格、金魚缸……,建築的精細和擺設的經心裡,無不透露著主人生活的信心和藝術的用心,同時記載著一些具體年代衣錦坊里富餘祥和的昇平氣象。

衣錦坊史話


衣錦坊
衣錦坊
衣錦坊在三坊七巷中頗有特別之處,它不是直通的,中間有一小段拐彎,北邊一處與雅道巷相通,另一處與北林坊相通。南邊一處與閩山巷相通,另一處與洗銀營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古時這裡水道發達,每日與閩江同潮汐,附近有大水流灣和小水流灣地名,至今還有“合潮橋”(即著名的雙拋橋)。後來,又稱棣錦坊,這也是古代名人效應的例子,原來宋代侯官人陸蘊、陸藻兄弟都考中進士,都到外地做官,又先後做過福州知府。《詩經·常棣》是周公宴兄弟的樂歌,中有“常棣之華,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後人以“棣鄂”為兄弟的代稱。福州人認為陸氏兄弟雙雙衣錦還鄉,居住此巷,就取《常棣》詩意,稱“棣錦坊”。陸蘊、陸藻兄弟官秘書,都住在善壽坊,後人又將此坊改名“秘書巷”(在今溫泉路附近)。陸氏兄弟又有別墅在西門外,名陸莊園,有園池亭館之勝,是宋代有名的私家花園。至今還有陸庄這個地名(今陸庄花園新村附近)。陸藻與福州溫泉還有一個故事:宣和六年(1124年),陸藻在秘書巷附近溫泉坊重修溫泉浴室四間,中有振衣亭,公休日才開放,“非衣冠不許游也”。專門為休假官員洗浴服務。
明清古建築的精品
明清古建築的精品
不過百年,閩縣人王益祥考中淳熙十一年(1184年)進士,官做到江東提刑,因為同鄉人陳自強居相位,為了避嫌,辭官回福州也住在棣錦坊,認為坊名棣錦不是陸氏兄弟的專利,做官的人都可以“衣錦還鄉”,率性改 名“衣錦坊”,沿用至今。果然,歷代名人多住於此,明代江西巡撫陳一元就住此地,雅道巷住有清雲南巡撫林紹年、福州最早的共產黨員翁良毓烈士。福州林姓有“四林”(東林、西林、南林、北林),北林坊因住南京都察院事林廷玉而得名。洗銀營住有吏部主事鄭守廉家族,閩山巷住有船政人物梁鳴謙及其後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梁守槃,等等。
衣錦坊保存許多明清古建築的精品,有造型別緻的水榭戲台、雕刻精美的歐陽氏花廳、別具風格的鄭家花園、保存完好的清代汪氏宗祠等。
福州民諺有“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閩山為“看不見”,閩山巷近閩山,故名。有閩山廟,古時元宵節在此看鰲山,演雜劇徠,熱鬧非常。清詩人鄭洛莫《榕城元夕竹枝詞》寫道:“閩山廟內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數十番。”古代福州坊巷口多設有神龕,據說壞人不敢在此撒野。如今社會進步了,神的功能也退化了,閩山巷口舊有神龕,現在仍然供奉財神,還見有香火,然未聽到有什麼人發了財。如果當作民俗史來研究,衣錦坊的內涵還是豐富的。

衣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