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2條詞條名為岔河村的結果 展開

岔河村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坊前鎮岔河村

坊前鎮岔河村有3個自然村組成,共有840戶,2400口人,耕地3500畝,板栗園、蘋果園面積達2100畝。2006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產值2500萬元,村級集體收入1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12元。近年來,該村先後被評為省級文明村、“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小流域”、“村鎮建設明星村”等榮譽稱號。黨支部書記張振玉也被評選為省勞動模範和臨沂市人大代表。

近年來,該村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二十字”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實際,以提升軟硬發展環境為基礎,狠抓了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簡介


一、強班子,建章立制促民主
岔河村兩委本著不斷學習、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的要求,在兩委換屆后,及時加強對班子成員的培訓,使幹部隊伍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隨著第三批先進性教育即將在農村的開展,村兩委黨員幹部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頭積極學習、推廣致富經驗、加大對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進一步樹立了良好形象。村裡還充分發揚民主,制定了14項村規民約和規章制度,使村級管理走上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路子。
二、聚民心,建設農村新家園
岔河村
岔河村
今年以來,動員全村群眾,積極穩妥地開展了一 系列愛國衛生運動,按照“一池四改一利用”的要求,推動了改水、改廁、改路、改灶工作的紮實開展,全體村民用上了自來水,暢通了污水排放通道,全村已建和計劃建設的沼氣池已達120多個;清除了"三堆",設立了垃圾固定堆放點,適時進行清理,在村民中形成了健康文明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實行專人管理責任制,建立了村莊衛生與基礎設施維護長效管理機制,徹底根除“臟、亂、差”現象,在主要街道兩側建起排水溝,栽植觀賞樹,安裝路燈,使中心大街達到美化、綠化、凈化、亮化標準,把中心大街建成了文明一條街。村裡投入15萬元在村東沿河建起村級公園,栽植鮮花綠樹;在村西投入12萬元,放置了各種石雕石刻藝術品,購置健身設施,使其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最佳場所。
三、兩手抓,精神文明樹新風
該村兩委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毫不放鬆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設。通過積極開展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深入開展“三樹一評”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陶冶村民的情操,提升了村民的整體素質,形成了人人參與文明創建的濃厚氛圍。
四、服務優,群眾利益無小事
一年來,村裡投入10萬餘元,規範了文化大院建設,使其達到了“兩校”、“四室”、“五家”齊全的建設標準,並配齊安裝了電教設備和遠程教育設備,全天開放,對黨員和村民進行實用致富技術、世貿知識、標準化生產、法律政策和時事政治教育,85%以上的群眾從中受益,為全村85%的家庭安裝了有線電視,提高了村民自身素質;投資10萬元修建小學,進一步美化了教學環境,改善了教學條件;成立了老年協會,投資2萬元建起了老年活動室,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設立了計劃生育宣傳欄、法制宣傳欄、村務公開欄,拓寬了群眾學習知識、了解政策的渠道;全年共舉辦了23期科學技術培訓班,向農民及時傳授最新致富技術;加大投入,廣泛宣傳,使村裡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率和有線電視入戶率均達到95%以上;建設了以學校為基地,以社會為依託,以家庭為基礎的三位一體網路,全力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完善了民兵站崗制度,確保了全村的平安。
五、夯基礎,帶領群眾奔富路
為找到強村富民的金鑰匙,村兩委幹部們跑遍了全村的山山嶺嶺、溝溝岔岔,確定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的思路,在3000畝荒山上做文章,制定了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分批開發,高效林果業並舉,道路、水利、小流域治理配套服務的發展規劃,開發果園1000畝,建電灌站兩座,築防滲石渠8公里,修環山路、機耕路90公里,實現了“電上山、路上山、水上山”,使昔日的荒山變成了“花果山”。小流域治理形成了“從上往下看,水庫連水庫;從下往上看,瀑布連瀑布”的治理模式,受到國務院辦公廳等部門的表彰。為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村裡還投資8萬元對村電網進行了改造,解決了發展民營企業的用電需求,目前全村從事以養殖和加工為主的個體民營業戶達100多戶,全村民營經濟收入達1500萬元。

岔河小流域治理


岔河小流域治理岔河小流域位於坊前鄉北部、相邸水庫上游,總面積4.2平方公
里,流域北高南低,有主溝1條,支溝8條。兩個自然村,780戶,2450人。治理前耕
地3970畝,人均耕地1.6畝,人均佔有糧食210公斤,年人均收入350元。
1982年張家岔河村黨支部、村委帶領村民按照“有溝就有壩,有山就有果(樹),
有灘就有林,有路就有樹,澆地就有水”的治理要求,自我投入,自我積累,滾動發
展。整體規劃,分批實施。植樹造林,整地改土,攔洪蓄水,整修道路。攔洪工程以
漿砌石拱壩為主建成攔沙壩520座、谷坊310座、塘壩32座,蓄水75萬立方米,疏河改
道8000米,建交通橋12座,修環山路80公里,淤土造田160畝,整修水平梯田2000畝
,荒坡植樹3500畝,栽植優質果樹15萬棵。流域內年水土流失量由治理前1.85萬噸降
為0.76萬噸。張家岔河村小流域治理的情況,中央及省、地新聞單位多次報道,該流
域的治理方式被稱之為岔河模式。
為解決部分嶺坡地澆水困難,分別在5座嶺頭建1000立方米蓄水池5座,提水上嶺
,同時解決村民生活用水。10年治理,投工日120萬個,投資180萬元,搬運土石150
萬立方米。1993年全村80%以上耕地實現水澆,3000畝果園具備水澆條件,糧食畝產
達到620公斤,果品總產值達到200萬元。人均收入2500元。集體固定資產1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