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2條詞條名為岔河村的結果 展開

岔河村

貴州省凱里市旁海鎮下轄村

岔河村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旁海鎮,位於旁海鎮西南方向,東鄰卡房村,西接水珠村,南抵大豐村,北靠清水江,與灣水鎮魚良村望江而居,人口776人,“岔河”因其地處清水江與重安江交匯處而得名,是地地道道的貴州苗寨。

行政區劃及人口


岔河村隸屬凱里市旁海鎮管轄,全村轄3個村民組。
行政區面積:1.1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611.11畝,
人口:154戶776人,有村黨支部一個,黨員27名。
民族:主要為苗族。

歷史


最初來寨子的是名叫勾包的苗族人,勾包最初在猴場村,隨河打獵而上,到兩江的河口,發現有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就帶全家人來定居。
明末年間,封建帝王相信地理風水,認為山脈綿長,連連不斷,高大雄偉,山環水繞的地方,地理風水就好,就會出文韜武略的人才,就會起來號召人民反抗朝廷。於是,朝廷經常派風水師到各地挖地坑、砍山嶺治理風水龍脈。他們看到岔河這個地方起脈於苗嶺主峰,蜿蜒起伏,氣勢雄偉,山環水繞,綠水青山,生怕會出現對明王朝不利的人物。為了防止苗民叛亂,朝庭分別組織了朝庭與地方巡撫,三次到岔河探脈治龍。第一次是地方巡撫來探龍脈,通過多次探測,認定“龍”是經過岔河村寨子中間凸起的小圓坡到寨腳小山坳,再下到岔河口往清水江上游三百米處的渡口上,呈直線過杖。此龍十分狡猾,時而在山上,時而在河裡,無法找到“龍穴”和治“龍”要點,只好在寨子中間小圓坡、寨腳小山坳、渡口三個點上,每個點種上一棵柏枝樹作記號,於是向朝庭報告去了。第二次是朝庭派了幾十人到岔河寨勘探,認定龍脈是經寨頭的小山尾到寨中凸起的小圓坡再到寨腳的大山口,最後到清水江與重安江交匯口二十米的山嘴上。也因此龍變化多端,無法找到治龍要點,就在以上四個點分別栽上樟木樹作記號,繪成地圖標識,回朝庭向皇帝彙報去了。
岔河“龍”難治一事,常使皇帝坐卧不安,皇帝叫來名望最高,經驗最豐富的海將軍和康大人兩名重臣共同研究,用最拿手的器俱和辦法,非要治掉岔河這條“龍”不可。於是,海將軍、康大人帶上了“逗龍號角”,領兵三千來到岔河口。用吹“逗龍號角”的辦法逗龍現穴。他們在祈雨坡吹號時就聽“龍”在南干坡回應,在南干坡吹號時又聽“龍”在祈雨坡回應。最後,他們到寨腳的樟木樹邊吹號,兩邊坡都有回應的龍叫聲,距岔河寨兩公里處,還有一條小龍的叫聲,兩條大龍的龍穴處還發出道道紫光,小龍的龍穴處不見發光。此時,海將軍、康大人才發現這裡有兩條大“龍”一條小“龍”。找到龍穴以後,他們決定先整掉對朝庭有影響的兩條大“龍”,於是,兵分兩路,分別在南干山和祈雨山距岔河口約一千米高的山坳上挖一個直徑約二十米,深約二十米的大圓坑,用大量桐油放進坑內,再用大量的燈草放進油坑裡,點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天燈”。為核實治“龍”的效果,海將軍、康大人派兵走訪了方圓幾百里的村寨,聽到百姓都議論持續四十九天雞不鳴,狗不叫的消息后,他們知道這次挖龍脈已大功告成,才收兵回朝。從此,岔河村留下了三棵三點一線的柏枝樹和四棵四點一線的樟木樹;南干坡和祈雨坡留下了兩個大土坑,至今成了岔河村的景點。岔河村南邊二點五公里處的那個小寨也因此而取名為小龍寨。

地理環境


岔河村位於旁海鎮西南面,距鎮機關所在地3公里,與卡房村、大豐村、水珠村及灣水鎮的魚良村毗鄰,全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1.11畝,林地386畝、草坡560畝,氣候宜人。

經濟


主要經濟產業:生薑,大蒜,木材,礦產 名特產品:生薑,大蒜,重晶石礦
傳統農業糧食種植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土豆等,農業經濟作物主要有生薑、花生、辣椒、油菜等,農民收入來源主要有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等。
2010年農民人均佔有糧食32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2010年全村農業產值492.45萬元。

社會


農戶電視普及率達95%以上,80%的農戶已有電話(座機或手機)。全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員741人,參合率達95.5%,現有農用車3輛,大型運輸車2輛,小型客車(麵包車)5輛,二輪摩托23輛。2010年全村有牲畜231頭(匹、只),其中豬162頭,牛63頭,馬6匹。到2010年底全村有個體工商戶38戶,主要從事農副產品收購和小百貨經營等行業。

交通


村裡有兩條鄉村公路總長2.3公里,通往凱里—施秉縣級公路,距黔東南州府凱里市23公里,交通較便利。

文化


村有綜合辦公樓120平方米,有村級小學1所。現有在校學生302人,教師7人。小學生在岔河小學就讀,距村委約1.3公里,初中生在旁海中學,距村委約10公里;高中到凱里市中學就讀,距村裡約23公里。從村裡走出去大學生人才數十人。

旅遊


岔河村地處貴州東部山區,群山俊林,山水環繞,風景秀麗。其風土人情是最大的特色,淳樸的苗族風情和建築風格。
酸湯魚、折耳根田螺、酸湯菜都是當地的苗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