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鎮

德政鎮

德政鎮(DezhengZhen)位於河北省魏縣東南部,距縣城6千米。面積23.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303人(2017年)。轄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德二村。魏(縣)大(名)、魏(縣)張(二庄)公路過境。

該鎮重點發展蔬菜產業,通過資金幫扶、政策支持、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評比蔬菜種植能手等手段,進一步激勵農民大力發展蔬菜產業,與沙口集鄉聯合在兩地建成了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並形成了2.5萬畝特色蔬菜和出口創匯蔬菜園區,銷售渠道廣泛。

建制沿革


1953年為三區,1958年建德政公社,1984年 改鎮。1997年,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2.2萬。

行政區劃


轄德一、德二、德三、德四、大寨、西馬庄、王莊、劉庄、生熟町、清華里、柏二庄、安張庄、后小寨、前小寨、安上、前西營、后西營17個行政村。

經濟概況


鄉鎮概貌
鄉鎮概貌
德政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優化布局,突出特色,大面 積建立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著力提高農產品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注入了強勁活力。將鄉鎮農業發展成為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品牌農業。加快推進農業開發、基本農田整理、優質小麥基地縣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高效農業示範園區,規模化凝聚效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促進了農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以大投入推動大發展,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行水、田、林、路等綜合治理。德政鎮充分發揮農村企業家和經濟能人的積極作用,帶動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在認真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多項措施,加強對農村企業家和經濟能人的服務和管理。建立組織,成立專業協會。注重發揮行業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的作用,加強對企業家和經濟能人隊伍的引導管理。德政鎮利用招商引資,解決城中村改造難題。引進有資質開發的企業參與城中村改造。在具體改造過程中,政府只提供改造的相關法規、政策依據,由開發商負責城中村拆遷戶補償、安置、回遷和城中村改造的房屋及配套設施建設等工作。把項目資金捆綁使用,解決路網和水網建設難題。鎮政府緊緊抓住上級關於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交通幹線道路翻修改建項目進行資金傾斜的有利時機,加大資金爭取力度,推進鄉鎮道路和環城水網、路網建設。利用社會資金,解決商業區建設難題。他們充分發揮城區內商業價值較高地段、街巷的優勢,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對繁華地段進行開發建設。利用拍賣閑置土地,聚集財政資金。將城區內閑置土地,按照地塊位置和市場價值,以“招、拍、掛”方式進行公開出讓,進一步盤活存量土地,充分發揮閑置土地的最大效益。

經濟特產

五洲巨蔥 魏縣德政鎮王劉庄村東的大型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以大蔥生產為主,主產品五洲巨蔥,蔥高約1.7米上下,直徑約3-5厘米,蔥白長60~80厘米,直徑超大自行車架子粗,抗寒抗倒,味辣香濃。該蔥由農藝師袁振中培育,多家報刊曾給予報道,特辣味濃,一般一季畝產7500公斤左右。2007年開始培育成功的“鋼鐵型”五洲巨蔥最受歡迎。它不僅象日本鋼蔥那樣硬,那樣抗凍,而且,經過冰天雪地的嚴寒襲擊,不會像一般大蔥的蔥白一樣會蔫軟,這種“鋼鐵型”五洲巨蔥依然像日本鋼蔥那樣硬。其蔥白的長度和產量是日本鋼蔥的1.5--2倍,而且一年可種兩季,深受喜愛。

鄉鎮企業

魏縣德政鎮萬寶防水塗料總廠
河北省魏縣安興實業開發公司
魏縣德政鎮磚瓦廠
魏縣德政鎮永生養殖廠
河北省魏縣奧東紙業有限公司
魏縣德政鎮榨油廠

特產


蔬菜基地
蔬菜基地
德政鎮王劉庄村東的大型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以大蔥生 產為主,主產品五洲巨蔥,蔥高約1.7米上下,直徑約3-5厘米,蔥白長60~80厘米,直徑超大自行車架子粗,抗寒抗倒,味辣香濃。該蔥由農藝師袁振中培育,多家報刊曾給予報道,特辣味濃,一般一季畝產7500公斤左右。2007年開始培育成功的“鋼鐵型”五洲巨蔥最受歡迎。它不僅象日本鋼蔥那樣硬,那樣抗凍,而且,經過冰天雪地的嚴寒襲擊,不會像一般大蔥的蔥白一樣會蔫軟,這種“鋼鐵型”五洲巨蔥依然像日本鋼蔥那樣硬。其蔥白的長度和產量是日本鋼蔥的1.5--2倍,而且一年可種兩季,深受喜愛。

文明建設


德政鎮注重文明道德建設,建立文明行業創建群眾訴求站,受理群眾反映的有關部門不文明服務、不文明執法和服務不及時不到位的行為,督促整改和限期解決,以此作為文明行業創建評選的重要依據。在縣直黨政企事業單位建立完善圖書室、文體活動室、道德模範牆、道德實踐活動規劃等,在鄉鎮司法所建立“道德法庭”,對不贍養老人、不盡撫養義務、家庭財產糾分、鄰里糾分等進行調解,對典型案例進行公開審判處理。在鄉村、居委會建立文明示範街、村民中心、文藝宣傳隊和道德評議會,濃厚道德實踐輿論氛圍。在全鎮開展“德孝工程”,在全鄉弘揚和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建設。開展文明教育,在鄉鎮居民中開展文明誠信教育活動,在媒體開闢文明禮儀大家談專欄,組建文明禮儀宣講團,深入居民群眾開展文明禮儀培訓,為村民印發《文明市民手冊》,開展文明禮儀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