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口集鄉

沙口集鄉

沙口集鄉(Shakouji Xiang)位於河北省魏縣城東南部,距縣城10千米。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4.29萬人(2002年)。轄2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集西村。魏(縣)大(名)公路過境。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建有辣椒種植和加工基地;甜瓜、食用菌基地;鴨犁、葡萄種植基地;重點發展蔬菜產業,與德政鎮聯合在兩地建成了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通過實行品牌農業,實現了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地理環境


沙口集鄉位於魏縣東南部,距縣城10千米。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4.29萬人(2002年)2007年人口達4.51萬人。轄2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沙口集村。魏(縣)大(名)公路過境。

經濟概況


全鄉耕地70077畝,26個行政村;設黨政綜合辦公室、農業辦公室、農經站、統計站、計生站、民政所、財政所;下轄11個鄉直支部。建成以大庄、劉屯和漳河村為主的辣椒種植和加工基地;以馬頭、六十疃為主的甜瓜、食用菌基地;以斗門為主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有牛馮庄、南北拐為主的鴨犁、葡萄種植基地。利用地域優勢,以果品市場為依託建成蔬菜瓜果的集散地;投資400萬元建成以馬頭、六十疃為中心的萬畝農業示範園區。沙口集鄉逐步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在企業登記、金融貸款、財政支持等方面作出一系列便民、優惠、快捷的服務政策和措施。對重點項目建設實行四位一體的項目包保責任制,在資金、土地、技術等方面優先扶持,建立了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大力度整治經濟環境,優化環境,搞好發展服務。努力營造“重商、親商、安商”的社會氛圍。目前,行政執法部門“吃、拿、卡、要”的少了,提供服務、信息政策諮詢的多了,態度好了。針對當前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特別是農產品上市、農業產業化企業需要大量流動資金,在財政、信貸等方面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傾斜,保證企業正常運轉。

歷史沿革


沙口集地名由來。明初先民由外地遷此,當時為一片沙灘,又處於漳河北渡口,故取村名北沙口。明嘉靖三十三至三十五年(1539~1541)間該村修築了圍寨,興起了集市,遂改村名為北沙口集。後人簡稱沙口集,其包括集西、集東、大庄、陳小屯、沙疙瘩、杜二庄、大斜街、李家口、南沙口、段家莊、南北拐、崗上、牛馮庄、大屯村、六十町、河溝、漳河、斗門、鄭二庄、大楊庄、小楊庄、北辛庄、東張庄、劉屯、馬頭、小斜街26個行政村
大庄 該村是由原馬街、朱街、和義村、小景村組合而成,因村大得名大庄。
沙圪塔 明初先民由山西遷此定居,居住地東有1個沙土堆,西有2個沙土堆,故據地貌取村名沙圪塔。
崗上 明初先民由外地遷此時,居住地低洼,常遭水災,后移居在高崗上,故取村名崗上。
大斜街、小斜街 該二村原系一村。因村中街斜取名斜街,后被洪水沖成兩村,各按村落大小稱大、小斜街。
沙口集鄉
沙口集鄉
大屯村 明初栗氏老大由山西遷此定居,取村名大屯,后洪水在此沖一大坑,常年積水,故改村名為大水坑。民國初,村名恢復為。
南北拐 明初白姓先民遷此分立兩村,各取村名為南白村、北白村。後人口漸多,兩村中拐街處的部分居民遷出,自成一村,取名南北拐。
南沙口 建於明初,因地位於漳河南岸,沙堆很多,又是一漳河渡口,故取名南沙口。
段家莊 該村為明初段氏從山西遷此,取名段家莊。后因村內修一小寺院,曾改稱段小寺,清末恢復原名。
馬頭 據傳,北宋與遼國打仗時,此處為馬頭寨。以此取村名馬頭寨,后簡稱馬頭。
沙口集鄉
沙口集鄉
陸十疃 該村建於明代,因村東南前有六個石獅子得名陸獅疃,后演變成陸十疃。
辛庄 該村原名“東小辛庄”。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魏縣城被洪水淹沒,歸大名管轄,改名北辛庄。因同名,於1982年5月1日更名為辛庄。
大楊庄、小楊庄 二村原為一村。明初先民由外地遷此時,附近玉皇廟前有棵大楊樹,遂取村名大楊庄。民國初年,村內一小部分人遷出村外居住,稱為小楊庄。
鄭二庄 明初鄭姓先民由山西遷此,一部分人定居臨漳縣鄭庄;另一部分人居此立庄,取名鄭二庄。
漳河村 該村先民明初遷此,居住在漳河故道內而得名漳河村。
斗門 斗門村來歷,有三種說法:一是據傳斗門村是宋朝穆桂英與白天佐打仗時一個陣角名,后被引為村名;二是穆桂英的兵當時叫門,住在該村,兵要打仗,打仗即鬥爭,故叫斗門村;三是漳河從村西南而來,從村後向東南流去,成牛梭彎,像斗梁樣,村后又有一渡口是通往南北的交通大門,因此而得名。
河溝 據傳該村因地處漳河故道而得名河溝。
1953年建沙口集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鄉。轄集西、集東、大庄、陳小屯、沙疙瘩、杜二庄、大斜街、李家口、南沙口、段家莊、南北拐、崗上、牛馮庄、大屯村、六十町、河溝、漳河、斗門、鄭二庄、大楊庄、小楊庄、北辛庄、東張庄、劉屯、馬頭、小斜街26個行政村。

經濟概況


蔬菜基地
蔬菜基地
沙口集鄉
沙口集鄉
鄉黨委、政府號召農民發展高效農業,號召30名文化水平高、頭腦靈活、懂農業技術的鄉鎮工作人員到村承包土地,以此引領農民發展高效農業,發展農村經濟。根據當地實際,紛紛開展農業大棚蔬菜種植這一短平快項目。為給下村幹部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鄉黨委、政府讓他們實行田間地頭點名,住進大棚,並從政策上、資金上、技術上給予扶持,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使群眾了解了高效農業,調動了全鄉農民的積極性。為了解決建棚農民資金難問題,這個鄉按照大棚造價的70%幫助農民協調建棚貸款。該鄉已建70多個大棚,種植戶平均每人增收2000多元。使農民在短期內嘗到了高效農業的甜頭。沙口集鄉重點發展蔬菜產業,通過資金幫扶、政策支持、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評比蔬菜種植能手等手段,進一步激勵農民大力發展蔬菜產業,與德政鎮聯合在兩地建成了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並形成了2.5萬畝特色蔬菜和出口創匯蔬菜園區。該蔬菜區蔬菜種植面積11萬畝,其中無公害蔬菜5萬畝,年產量30萬噸。在國內銷售主要以天仙果菜市場為主要銷售渠道,蔬菜銷售輻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周邊省市縣。由於該鎮蔬菜產業發展迅速、檔次提升,湧現出了永豐果蔬、華騰果蔬等一批出口企業。
沙口集鄉積極鼓勵民企科技創新,把科技創新作為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第一舉措,加大科技宣傳普及力度,鼓勵民營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每年組織民營企業和主管部門參加各類招商、貿易、科技會展洽談活動,與經濟發達地區和科研院所廣交朋友,建立長期科技合作關係,開展科技研發,引進專利技術,促進民企產品更新換代。

農業發展

沙口集鄉
沙口集鄉
沙口集鄉重點發展蔬菜產業,通過資金幫扶、政策支持、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評比蔬菜種植能手等手段,進一步激勵農民大力發展蔬菜產業,與德政鎮聯合在兩地建成了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並形成了2.5萬畝特色蔬菜和出口創匯蔬菜園區。該蔬菜區蔬菜種植面積11萬畝,其中無公害蔬菜5萬畝,年產量30萬噸。在國內銷售主要以天仙果菜市場為主要銷售渠道,蔬菜銷售輻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周邊省市縣。由於該鎮蔬菜產業發展迅速、檔次提升,湧現出了永豐果蔬、華騰果蔬等一批出口企業。

林業發展

林業帶
林業帶
沙口集鄉為改善環境,綠化鄉鎮,大力響應縣林業“十一五”規劃。實行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抓好農林複合經營精品農田林網樣板建設,本著因害設防,防災、減災的原則,利用地界、田間小道、壟溝栽植林帶,以帶狀、團狀栽植模式為主,建設高標準農田防護林網萬畝,網格控制面積畝,構築農田生態屏障,實現林茂糧豐、林豐糧增,農林複合化的綠化新格局。進一步提高綠化標準,建設綠化鄉鎮內所有街道,以及鄉鎮外的道路、溝渠、閑散街道。同時,城區各單位要積極開展庭院綠化,拆牆透綠,創建花園式單位。按照國家林業局近期頒布的《森林城市評價指標》,城區綠化要實現綠化覆蓋率,人均佔有公共綠地平方米。通過抓好農林複合經營農田林網精品工程建設,使鄉鎮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業資源快速增長,林果產業結構更加趨於合理,路河渠基本實現綠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建成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果產業體系,基本實現農田林網化、路渠林帶化、農林複合化、果品優新化,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沙口集鄉充分發揮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和社會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明生態家園。

民營企業

沙口集鄉積極鼓勵民企科技創新,把科技創新作為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第一舉措,加大科技宣傳普及力度,鼓勵民營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每年組織民營企業和主管部門參加各類招商、貿易、科技會展洽談活動,與經濟發達地區和科研院所廣交朋友,建立長期科技合作關係,開展科技研發,引進專利技術,促進民企產品更新換代。

鄉鎮企業

沙口集鄉
沙口集鄉
魏縣第二油棉廠
魏縣沙口集冀光針織有限責任公司
魏縣塑料門窗廠
河北省魏縣沙口集鄉浸出油廠

文化遺產


土布織染
土布織染
魏縣沙口集鄉遺存著土布織染的工藝,粗糙中蘊含著精美,質樸里散發著濃郁的傳統手工藝術品古老又清新的氣息。這種傳統的土布織染如今被稱為“魏縣土紡土織”,始於宋代,興於明清,盛於新中國建國初期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魏縣沙口集鄉有著悠久的土紡土織土染的歷史淵源。據史料記載,在1980年以前,農家幾乎都有紡車、有織機,家家紡線,戶戶織布,招攬花布印染生意的撥浪鼓聲不絕於耳。“姑娘年十八,織布又紡花,心靈手又巧,找個好婆家。”心靈手巧的織女祖祖輩輩傳承著紡織技藝,創造出了條、格花紋布花色圖案200餘種,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不僅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而且具有彌足珍貴的文化研究和收藏價值。上世紀八十年代后,這種土布織染在現代紡織業的衝擊下,紡車停搖、織機下崗、染房關閉,民間織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當人們再次認識到土布織染所蘊藏的多重價值的時候,歷史的時鐘已經指向2005年7月,鄉政府普查人員進鄉村、入農戶、訪織女、找土布、尋覓織機和紡車,搶救民間織染專項行動迅速展開。2006年6月,“魏縣土紡土織”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