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

河北省邯鄲市魏縣沙口集鄉大庄

大庄即河北省邯鄲市魏縣沙口集鄉大庄村,西距魏縣城8千米,東距大名縣城10千米,周邊有集西、集東、陳小屯、沙疙瘩、六十町、河溝、漳河村、斗門、鄭二庄、大楊庄、小楊庄、辛庄、東張庄、劉屯、馬頭等村,本村有前街、後街、東街、苗街、王街、籍街等幾條大街。

基本介紹


大庄即河北省邯鄲市魏縣沙口集鄉大庄村,西距魏縣城8千米,東距大名縣城10千米,周邊有集西、集東、陳小屯、沙疙瘩、六十町、河溝、漳河、斗門、鄭二庄、大楊庄、小楊庄、北辛庄、東張庄、劉屯、馬頭等村,本村有前街、後街、東街、苗街、王街、籍街等幾條大街。

建制沿革


大庄村是由原馬街、朱街、和義村、小景村組合而成,因村大得名大庄。1999年之前為大庄鄉,之後併入沙口集鄉至今。

行政區劃


河北省邯鄲市魏縣沙口集鄉大庄村隸屬於沙口集鄉,西距魏縣城8千米,東距大名縣城10千米,下轄有前街、後街、東街、苗街、王街、籍街等幾條大街。

地理環境


大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距魏縣城8千米,東距大名縣城10千米,村南有省道邯大線,村北有大廣高速魏縣連接線,村西北有邯大高速,五分鐘可直達大廣高速和邯大高速,十分鐘到魏縣城,十五分鐘到大名縣城,半小時到邯鄲市區。
大庄村屬華北黑龍港流域,系黃河、漳河沖積沉澱而成的平原,表土以輕壤質為主。
大庄村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干寒同期,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自然資源


大庄村周邊河灣縱橫,湖源羅布,水域面積廣闊。為農田灌溉提供了便利,大庄村栽培植物資源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稻穀、棉花、花生等,是邯鄲主要的糧棉、禽蛋、蔬菜生產基地。

人口民族


村裡有耕地五千畝,人口3500人,全村人均為漢族,村裡主要種植鴨梨,玉米和小麥為主,另外棉花,辣椒,甜瓜也遠近聞名。

經濟概況


村裡緊靠魏縣省級技術開發區,魏縣經濟開發區始建於2003年,總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2011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冀政函〔2011〕110號)。近幾年來,總投資8.3億元,相繼完成了梨鄉大街、科教路、興源大街以及長安大道、萬泉大街等街(路)和開發區110KV、35KV變電站及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廠的建設和運營,進一步加快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供、排水、路、電、訊、郵、寬頻和場地等“七通一平”以及道路的綠化、亮化和美化,為企業入駐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基礎條件。截至目前,共有入區企業56家,其中,建成投產企業47家,基本形成了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再生物資加工等三大主導產業。
2012年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9億元,出口創匯2934萬美元,上繳稅收2100萬元,累計安排就業14000餘人。新上項目3個。一是總投資12.5億元的冀華服裝生產基地項目已奠基,目前圍牆建設已基本完成,主體工程近期開工建設;二是總投資1.45億元的年產20萬噸減水劑項目已奠基,目前已完成圍牆和臨時辦公用房建設,車間正在加緊施工;三是總投資1.3億元的年加工25萬噸廢舊輪胎循環利用項目。年產25萬噸廢舊輪胎項目正在擴建主體工程。已簽約的開發區總部經濟大廈項目、石家莊天茂紡織有限公司高檔紡織品面料項目、錦盛紡織纖維面料項目正在就項目細節進行洽談並抓緊完善項目用地報批手續等。總投資15.6億元、年產值40億元以上、年上繳利稅6億元、可解決6000人就業的河北新正源紡織項目一期工程已經進入收尾階段,預計在10月份投入試生產。

歷史文化


大庄村遺存著土布織染的工藝,粗糙中蘊含著精美,質樸里散發著濃郁的傳統手工藝術品古老又清新的氣息。這種傳統的土布織染如今被稱為“魏縣土紡土織”,始於宋代,興於明清,盛於新中國建國初期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魏縣沙口集鄉有著悠久的土紡土織土染的歷史淵源。據史料記載,在1980年以前,農家幾乎都有紡車、有織機,家家紡線,戶戶織布,招攬花布印染生意的撥浪鼓聲不絕於耳。“姑娘年十八,織布又紡花,心靈手又巧,找個好婆家。”心靈手巧的織女祖祖輩輩傳承著紡織技藝,創造出了條、格花紋布花色圖案200餘種,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不僅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而且具有彌足珍貴的文化研究和收藏價值。上世紀八十年代后,這種土布織染在現代紡織業的衝擊下,紡車停搖、織機下崗、染房關閉,民間織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當人們再次認識到土布織染所蘊藏的多重價值的時候,歷史的時鐘已經指向2005年7月,鄉政府普查人員進鄉村、入農戶、訪織女、找土布、尋覓織機和紡車,搶救民間織染專項行動迅速展開。2006年6月,“魏縣土紡土織”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風景名勝


大庄歷史悠久,至今還流傳著大庄五龍廟的傳說,大庄村過去有一座建造宏偉的高台大廟,名曰“五龍廟”。此廟初建於明朝崇貞八年,毀於解放初期的1950年前後。德政完小建校時就是用的這個廟上的磚瓦。這座廟檯子特別高,有前後兩個大殿。廟內塑有五龍爺、五龍母等十幾尊神像。廟後邊是一個十多畝大的深坑,常年積水。廟前邊有東西、南北、東南、西北、東北、西南等九條道路,故此處叫做“九龍口”。曾有一張氏老者死後葬於此處,頭朝東、腳朝西,後人傳說他是:腳蹬九龍口、頭枕一架山(他的墓穴東邊不遠處是一戶人家的房山牆)。
廟前偏西有一口大井,井水非同一般。民國三十二年,旱情嚴重,村內其他水井都乾涸了,唯有這口井不幹,全村人從早到晚排長隊從這眼井裡打水做飯。據說用這眼井裡的水做豆腐、不僅出的多,而且色澤好、味道鮮。
廟西邊也有一眼水井,這眼井更特別。下部有一間房子大的空間,上半甚小,井桶直徑不過七八寸,井口用一塊大磚就能蓋住,井深十餘丈。從井口往下看看不見水,投下磚頭石塊能聽見水響,汲水下不去水桶,只能用瓶瓶罐罐打水。據說,每逢大旱之年,周圍十里八村祈求降雨的人頭戴柳條帽,提著瓶子從這眼井裡取出水之後把瓶子頂在頭上往回走,走不到家,天空就會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
相傳,這兩眼井一南一北,相距十多米,從大井打水小井的水也動,以小井打水大井裡的水也動,實屬罕見。
廟西邊,也就是小蟛的周圍有四棵大楊樹,樹榦直徑一米有餘,枝繁葉茂,樹冠遮天。每到夏季不少孩童到樹下玩耍。十來歲的孩子往樹下一站,不一會兒就離地二三尺高,稍停,又輕輕落地。孩子們常說這是“駕雲”。後來,大人發現樹上盤踞著一條像檁條粗的大蟒。孩子們所說的駕雲,原本是蟒蛇試著往上吸人。一旦被吸上去就要被大蟒吃掉,十分可怕。但這條蟒蛇好像通人性,只是逗逗孩子取樂,從不傷人。因此,人們都說這是神蟒,奉為神靈。善男信女常在樹下為它燒香上供。
廟內神像沖門正中坐著“五龍爺”,在五龍爺左前方站著一尊塑像,身材魁梧,黑紅臉膛,身持鋼鞭,目光炯炯,這是五龍爺的護衛。某年農曆八月十五深夜,黃河岸邊一位村婦因家裡生氣跑出來要投河而死。孰料,這個村婦一頭扎進濁浪濤濤的黃河之後,馬上來了一位手持鋼鞭的黑臉大漢猛地把她從水中端上岸邊。被水一淹,這個村婦清醒了,不再尋短。她趕緊向這位救命之人叩頭感謝救命之恩。可這位救人壯士一句話也不說徑直向北走去。問其尊姓大名他一字不答。這位村婦也好像腳底生風緊緊追趕。不多時,竟千里迢迢來到大庄五龍廟前。此時,已雞叫三遍東方發亮。眼看這位壯士上了廟台,可轉眼不見了。她向廟內一看,有一位神像手持鋼鞭,昴首挺胸站著,雙目望南。這時,她恍然大悟:原來我是被這位神仙救了。以後,每年8月15這一天她都帶著豐厚的供品來這個廟上祭祀。
大庄歷史悠久,環境優美,歡迎各界人士前來參觀、考察、投資、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