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冊村

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下轄村

徠顧冊村,位於北京市房山區中部,東1公里即東墳,東南1公里是石樓鎮雙孝村,東北1公里即北市,原為顧冊、缸窯、西壩三個村。

村名由來


缸窯、西壩成村年代早晚不一,但皆不晚於明代,其中顧冊不晚於遼或金。顧冊,本為固冊,因村周圍設有堅固柵欄而得名,后取姓氏顧,又訛柵為冊。缸窯村則因有燒制缸瓮的窯場得名。西壩村當因築有堤壩攔擋其東的河水而得名。

歷史沿革


1949年後,三村合併為一,取大村之名為統一村名。馬刨泉河流經於此,西2公里為周口村,西北1.7公里為雲峰寺。村民均為漢族。地處山麓平原¬,地勢西高東低,村址海拔35米。產玉米、小麥、雜糧,1988年糧食總產量83萬公斤。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1972年平整土地時,村中曾出土一些金銀首飾和珍珠瑪瑙。1973年在一座古墓中又出土古劍、泥缸等千年文物。有小學1所。1939年、1954年發生較大水災,1952年、1968年、1973年、1987年均遭雹災,1973年蟲災,1987年風災。
顧冊村
顧冊村

文化


顧冊村名

顧冊,房山城南五里的大村,也是我的故鄉。“顧冊”這個村名是什麼意思,又因何而得,我曾百思不得其解。按現代漢語,“顧”有“注意”、“拜訪”、“店客”、“回頭看”的意思,也有“姓氏”的意思;“冊”只有“cè”一個讀音,是“冊子”、“冊頁”的意思。從以上字音字義理解“顧冊”二字的含義,總也搞不明白。
看了1992年出版的《北京市房山區地名志》,我才有所醒悟。志曰:“顧冊本為固柵,因村周圍設有堅固的柵欄而得名,后取姓氏顧,又稱為冊。”翻閱民國十七年的舊縣誌,果然有“固”、“顧”、“顧冊”幾種寫法,足見地名志的解釋有一定的根據。但掩卷沉思,“固”變為“顧”是因其同音,而“柵”訛為“冊”又原因何在?按現代漢語,“柵”有“zhà”和“shān”兩個讀音,和“冊”讀音“cè”相去甚遠,難道有誰平白無故給“柵”字去掉了一個木字旁?我決定翻閱《康熙字典》搞個究竟。
《康熙字典》有“冊”字條,說是古文“”的簡化,又說“”本為“柵”,省作“冊”,音“shān”,義為“編竹木而為落也”。“落”當是“院落”或“村落”的意思,說明古代常以“柵”為院、為村。這裡一個很有價值的信息就是“冊”是“柵”的省字,並非“訛”化。但它的讀音並不是“cè”。
《康熙字典》另有“柵”字條,說“柵”字古時曾有“chè”、“cè”、“chǎi”、“shān”等多種讀音。當讀音為“chè”或“cè”時,義為“編樹木也”,如“豎木以立也”,《魏書·廣陽王傳》中有“連營立”的句子,“柵”常用於地名,如《唐書·高崇文傳》有“戰於鹿頭”,韓愈與孟郊有“沙”聯句詩。當讀音為“chǎi”時,義為“”,如“柵”。當讀音為“shān”時,義為籬,如“籬柵”,又義為“編竹木而為落也”。這不禁使我想起一些沒有什麼文化的老人總是把“冊”讀音為“chǎi”或它的輕音,如“戶口冊子”讀為“hùkǒuchǎizi”,“顧冊”讀為“gùchǎi”或“gùchai”。
從顧(固)冊的傳統讀音看來,這個“柵”字應是“編樹木也”的意思,就是說先把一根根木樁的一頭兒埋在地下,再用繩索把上邊的部分編連起來。“柵”字本身就形象地表現了這個意思。所謂“連營立”或許就是軍隊把營帳連在一處,再在四周打下木樁並編連起來,起到屏障的作用。
由此斷定,顧冊的村名得之於周圍設有木頭柵欄是無疑的了,而“固”就是形容詞“堅固”的意思嗎?《康熙字典》中的“固”字條解釋說,“固”是“四塞”的意思,因此其字偏旁從□。“四塞”即東南西北四周的屏障,如“城郭溝池以為固”,即以城郭溝池為四周屏障。可見“固”之固也並非形容詞“堅固”之固,而是名詞“四周屏障”之固。“固”是以木頭柵欄為四周屏障的意思。 
通過查閱《康熙字典》,“顧冊”這個村名可以作如下解釋:“顧冊”本為“固”,因村周圍設有木頭柵欄而得名。后“固”訛為“顧”,“柵”省作“冊”。至於村周圍何以有柵欄,根據《魏書·廣陽王傳》中“連營立”句,來源於舊營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在考證“顧冊”這一令人費解的村名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今文字音義變化之大,僅用現代漢語知識是搞不清楚的。沒有文化的老人把“戶口冊子”讀為“hù?kǒuchǎizi”,把“顧冊”讀為“gùchǎi”和“gùchai”,或許正是因為沒有文化,才在口傳言教之中保留了一些文字的古韻。
顧冊村
顧冊村

顧冊村史

徠現在的顧冊村是由從前的三個村合併而成的。小時候聽大人說,顧冊村原本沒有這樣大,只有現在房琉公路穿村以東的幾十戶人家的地方才叫顧冊。
顧冊西北的村叫缸窯,是古代燒制缸器的地方,故名。村民在挖房地基或白菜窯時,常常挖出燒缸用的小支頭,可見曾是缸窯不假。顧冊西南邊的村子叫西壩兒,是因為建有攔水壩而又位於顧冊村西而得名。三個村子成鼎足之勢。後來隨著村民的繁衍和外來居民的增多,三個村子的民房蔓延相連,遂形成了一個大的聚落,解放前取“顧冊”為整個村的村名,缸窯、西壩兒就降為村內局部的稱呼了。現在的村內除了缸窯、西壩之外,還有東庄兒、前頭鋪兒、前街、後街、窯坡兒、爐灰坡兒、小街兒、西溝、城子庄、南莊子等若干局部稱謂,當是在村子的發展中逐步被人們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