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移民史

華人移民史

華人移民史(英文:Roots Old and New)是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紀錄片。共製作了三輯,分別是“下南洋”、“金山客”及“渡東瀛”。

影片簡介


製作方:香港電台(RTHK )
播映方: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
播映時間:第一輯:2009年12月12日起,逢周六晚19:30-20:30,無線電視翡翠台播映
旁白:古天農
監製:唐敏明
第二輯:2012年7月28日至8月11日 及 9月8日至15日,星期六晚上 7:35 - 8:30
旁白:鄭子誠
編導:陳卓玲
監製:唐敏明
第三輯: 2014年1月25日開始,逢星期六晚七點半至八點半,於無線電視翡翠台及港台電視31播出。
旁白:鄭子誠
監製:唐敏明

第一輯下南洋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曾有人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華人移居海外,歷史悠久,每個朝代出於不同的背景,中國人或為經商,或為謀生,或為逃難,一批又一批地選擇離鄉別井或被逼漂泊異地。他們的血淚史與中國的歷史緊緊相扣。
下南洋
下南洋
海外華人不是我們的陌路人,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自己先輩的影子,看到中華民族多番波折的考驗,感受到中華兒女堅毅的精神。

第二輯金山客

華人遠赴重洋開墾北美,已超過160年歷史。
淘金夢碎,鐵路魂斷,金山客換來的是多少屈辱與悲鳴?
「困囚木屋常愁悶,憶別家鄉月幾圓。」沒有天使的天使島隔絕了華人團聚的路,卻禁不了華人以詩抒懷,牆上刻下的一字一句,道盡失望、沮喪與憤懣。
金山客
金山客
漂泊他鄉的華人彷如撒在大地的乾癟種子,幾許掙扎才能茁壯成長。排斥、猜疑、歧視,曾令多少華人如履薄冰、步步為營?

第三輯渡東瀛

華人移民史
華人移民史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既親且疏。說是親,乃因自古以來,中日交往甚密。說是疏,乃因連連炮火為兩個民族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千絲萬縷的瓜葛,就如兩國之間的浩瀚波濤,暗涌處處,居於日本的華人又如何安身立命?

劇情簡介


第一輯:華人移民史 - 下南洋
2009年12月12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一集)華工血淚史
現今,全球海外華人總數約三千萬人,當中八成在東南亞地區生活。
華人移居當地的高峰期為十九世紀中期以後至二十世紀初,大部份皆是以華工身份,飄洋過海到南洋各國工作。華工經歷了許多辛酸故事,尤以「賣豬仔」一段最為慘無人道。
節目會走訪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訪問曾親歷此段歷史的人,或他們的後人,聽他們訴說當年的移民故事。
2009年12月17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二集)華商致富
華商型移民早在 18世紀時已成為主流,例如:泰國的潮州人、菲律賓及爪哇等地的閩南商人。從文字記載,最早於宋朝已有中國人到南洋做生意,由於中國商人在南洋營商經驗豐富,所以當南洋地區陸續成為殖民地之後,殖民地政府還是需要華商的幫助,經營轉口貿易以至發展當地工業等等。由於華人擁有財富甚多,在當地影響力亦甚大。
2009年12月26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三集)華僑救國
國父孫中山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意思是說華僑是中國革命的原動力。除了金錢的支援,也有直接參與革命行動,黃花崗72烈士中,有三十多位便是華僑。不論是辛亥革命,還是抗日戰爭,華僑雖身在異鄉,但心繫祖國,對中國近代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2010年01月02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四集)同化與包容
在20世紀前,東南亞政府大多採取「以華人管理華人」方式,最重要是華人按時繳稅及維持社會穩定。但有時也因為華人人數太多,令殖民地的統治者感到不安,馬尼拉的排華活動早在明朝就開始。不過,大部份東南亞的華人都會順從當地的殖民地政府,少參與政治,他們始終認為終一天都會告老歸田,返回故鄉。
二戰結束后,東南亞國家紛紛獨立,同時新中國亦成立。由於政治的問題,華人不能像往日一樣自由遊走於南洋和中國之間。當華人選擇長居異鄉,便開始面對同化、身份認同等等的問題,甚至有些國家出現排華的情況。
2010年01月09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五集)桑梓之情
長期以來,旅居海外的華僑大都情系桑梓,不忘對家鄉建設,關懷同鄉子弟,為家鄉以至中國作出了重大貢獻。
不過,時至今日,他們已由早期僑居他鄉的「華僑」過渡為海外華人,在文化、習俗上認同自己是華人,但同時也是居住地的國民。華人從政治泠漠變為開始參政,也關心對當地的建設。
第二輯:華人移民史 - 金山客
2012年7月28日 翡翠台 第一集﹕從大眾傳媒看美加華人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加的政治漫畫里,總是見到華人拖著長辮、一臉陰暗的形象。
1913年出版的傅滿洲小說,在英美大受歡迎,隨後更被荷里活拍攝成一系列電影,可是傅滿洲卻是禿頭、面目猙獰的邪惡化身,是否代表著西方對中國人形象的認識?推理小說主角陳查理,於1926年開始也在美國拍成一系列受歡迎的電影。陳查理性格平靜,待人卑恭,但常常用蹩腳的英語,又是否和傅滿洲一樣醜化了華人?到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龍年》將華人定性為黑幫,引起辱華的批評…
美國華人的形象長時間被大眾傳媒所扭曲,直至80年代王穎用寫實手法拍攝電影《尋人》,反映華人社區多種的生活面貌,因為他明白「媒體代表了一切」。
透過昔日漫畫、紀錄影像、電影和導演王穎的採訪,看華人從淘金時代到今日在美加生活的演變及社會地位變化。
2012年8月4日 翡翠台 第二集﹕華人.鐵道.人頭稅
1865年,第一批華工加入興建美國的中央太平洋鐵路。至1866年,在美華工人數超過十萬,他們被譽為「美國之真實開路先鋒」。另一方面,1881至1885年間,加拿大政府採用美國的經驗,引入超過一萬五千名華工,修建橫貫東西兩岸的太平洋鐵路。華人收到的工資只及白人的一半,卻要在洛磯山脈的高山上,負責興建最險要的路段,除了開山劈石,還要放置炸藥,其間千多名華工不幸喪生。
太平洋鐵路的建成,讓加拿大東西兩岸連繫打通,意義重大。然而,華人貢獻雖大,但未獲善報,反而換來唾棄。
加拿大鐵路竣工的同一年,加拿大遇上經濟蕭條,於是政府通過《華人入境條例》,對每名華人移民每徵收50加元的「人頭稅」,目的是阻止華人的湧入。到1904年,「人頭稅」漲至500加元,相當於當時一個華人兩年的工資。飽歷歧視、屈辱的「人頭稅」苦主及其家屬,縱然垂垂老矣,如何緊握拳頭爭取應有的尊嚴?
2012年8月11日 翡翠台 第三集﹕沒有天使的天使島
「中國佬必須滾開! 他們正在搶佔我們的工作!」
1870 年代初,隨著鐵路完工、美國經濟危機的發生,美國排華風潮開始。1882年,美國通過了排華法案。
1910年,美國當局開始於加州天使島設立移民站,對凡經太平洋入境而受懷疑者 (當中以華人居多) 進行關押審問。審問問題苛刻刁鑽,反覆多輪,華人稍一疏忽回答錯誤,隨時被遣返,羈留期間遂變成黑暗和恐布的日子。
有人受不了自殺,有人在牆上刻下詩句,以詩抒懷。今日從天使島發現的數以百首華人詩詞,正正是美國排華歷史的見證。
無論是從天使島羈留所離開進入美國的華人,還是被遣返的華人,天使島對他們來說都是生命的烙印。
2012年9月8日 翡翠台 第四集﹕甜酸骨與洗衣店
當淘金熱消退、鐵路完工之後,大量華人從事當時被視為厭惡性行業的洗衣館。根據1900年加州人口調查報告,近兩成華人從事洗衣店,可見此行業之興旺。可惜這觸發白人不滿,加州政府推出多項針對華人洗衣店的行政措施,例如三藩市政府於1872年向洗衣店徵收擔挑稅,用以打擊慣用擔挑的華人。
及至1920年代,華人又紛紛轉移經營唐餐館。在缺乏中國食材之下,如何泡製出受當地人歡迎的中國菜?為什麼早期有些唐餐館除咗有食物供應,還有樂隊伴奏?而一道簡單菜式「炒雜碎」,連華人都甚少點來吃的,又如何風靡白人?海味店常標榜的金山蝦米原來是一段華人蝦村的故事。
早年美加華人在低下階層掙扎,他們的經歷正像當地唐餐館必備的菜式「甜酸骨」,甜甜酸酸,既有辛酸的一面,亦有甜美的結果。
2012年9月15日 翡翠台 第五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韓戰年代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國際間風雲變色。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身處異鄉的北美華人,遭遇不一樣的轉變。
二戰前的加拿大,對華人處處歧視,即使在當地出生的華人亦只是二等公民,無投票權。當二戰爆發,有華人不理家人反對,自告奮勇加入軍隊,毫不畏懼地在槍林彈雨中作戰,為的就是一個原因﹕軍人可以享有投票權。為國出征終於令北美華人在戰後獲得與白人相同的待遇與尊重,提升他們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可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中美關係迅速倒退。及后韓戰爆發,中國於1950年10月正式介入,中美關係尤其緊張。從1951年10月起,美國司法部就不許學習理、工、農、醫科的中國留學生離開美國,中國留學生頓成禁運\的戰略物資。部份中國留學生為求回國,走過曲折的路﹔也有留學生因為這措施而留在美國發展,包括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楊振寧。至於北美華人若曾參與左派組織,或支持由共產黨執政的新中國,便會受到諸般調查,甚至起訴。政局暗涌處處,處身夾縫中的北美華人往往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