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村街道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下轄街道

鍾村街道在番禺區西部偏北,東南距市橋6.2公里。鍾村街道辦事處駐人民路。南宋末年,有鍾姓人在此建村,故名。清代,屬沙灣都的圍涌、石壁、鍾村等堡。民國時為同風鄉,屬第一區。1949年10月,屬禺南西區。1950年5月為第三區。1953年春,三區分為五區和六區。鍾村屬第六區。1957年3月,撤區,析出為鍾村(大)鄉。1958年10月,併入大石團。同年12月屬大石基層公社。1959年6月,析出為鍾村公社。1984年為鍾村區。1987年為鍾村鎮。

歷史沿革


鍾村鎮境內出土的東漢(25~220年)墓磚、陶屋和南北朝時(420~589年)的四系陶罐等文物推斷,先民很早便在鍾村地區活動或居住。但據現存各姓氏族譜記載,大多數是南宋時(1127~1279年)從南雄珠璣巷遷來的。鍾村居民的繁衍和發展,主要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清代,今鎮境屬沙灣司;民國時為同風鄉;建國初期,屬禺南西區。1950年禺南西區分為三區和四區,同風鄉屬第三區(區府設在南村)。1954年三區分為五區和六區,同風鄉屬第六區(區府設在大石)。1956年,撤區,為鍾村鄉(大鄉)。1958年“公社化”初期,屬番禺人民公社大石團。1959年6月從大石析出為番禺縣鍾村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區,稱鍾村區。1987年建鎮。鍾村地區的行政領導機構歷來設在鍾村。
鍾村街道
鍾村街道

地理環境


鍾村鎮在縣境西北部,距縣城市橋6公里。東南與沙頭接壤,西隔陳村水道與順德陳村、碧江相鄰,西北在陳村、三山水道交匯處,與南海林岳相望,北鄰大石的猛涌、禮村,東與南村的里仁洞接壤。全鎮總面積52平方公里。
鎮境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從鎮東南的大烏崗(海拔288米)起,經鎮東的飛鵝嶺至鎮北的飄峰崗(均海拔50米左右),成弧形三面環抱,而中央與西北一帶是廣闊的沖積平原。鎮內崗(旱)地表層大多是沙質土,深層是紅、黃壤;稻田大部分是赤紅壤沖積水稻土,少數是沙質土,普遍呈微酸性。
唐代時,鎮境五分之四是河網地帶。南宋中期,沙泥淤積,陸地不斷擴大,演變而成近代的地貌。民國以前,受潮汐影響,禾田經常受浸。建國后大興水利,水漲浸田的現象大大改變。
花崗岩是鎮內蘊藏最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尖帽崗、馬腰崗附近發現片麻岩和石英岩。漢溪、謝村、鍾二村曾開挖過石英沙。最大量分佈的是水成岩。

行政區劃


鍾村鎮位於番禺區西北部,總面積52平方公里,總居住人口10.3萬人,戶籍人口61896人,外來人口41339人;下轄17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鎮境為三面環繞的低丘台地和部分沖積平原組成。最高點是鎮南海拔227米的大烏崗。西和西南部隔陳村水道與南海區的林岳村、順德區的碧江村相望。
面積50.03平方公里。有水田27075畝,旱(基)地6539畝,魚塘1768畝。轄1個大居民委員會和鍾村一、鍾村二、鍾村三、鍾村四、韋涌、大洲、石壁一、石壁二、石壁三、石壁四、屏山一、屏山二、都那、詵敦、謝村、勝石、漢溪等17個村民委員會,151個村民小組。
鍾村鎮現轄2個居委和8個行政村。按地緣、自然環境大致可劃分為五個片:鍾村片(鍾一、二、三、四村及勝石),謝村片(謝村、漢溪、詵敦)。
行政村鍾一鍾二鍾三鍾四勝石詵敦謝村漢溪

人口民族


截至2020年末,鍾村街道現常住人口為203710人。

政治


2008年,鍾村街道認真開展了以“思想大解放促進鍾村社會事業大發展”的主題學習實踐活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廣州市建設全省“首善之區”和建設更加富裕和諧新番禺的奮鬥目標引領下闊步前行,爭當排頭兵,0完成了區委十一屆四次會議所賦予的各項工作任務。
2008年3月,全面啟動了村級換屆選舉工作。在換屆選舉工作中,該鎮嚴把“宣傳關”、“思想關”、“程序關”、“秩序關”,加強統籌督促檢查,重視人員培訓,確保每一項選舉工作都依法依規。全鎮17個村和1個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於4月中旬全面順利完成,共選舉產生新一屆“兩委”幹部113人。其中,黨支委委員67人,村委會成員57人,交叉任職11人,主任“一肩挑”1人,基本實現了“大穩定、小調整”的工作目標。
2008年,該街道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原則,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全年共發展黨員67人名,確定入黨積極分子163名,舉辦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測試2次。成立了鑫泰、通發、明峻3家非公企業黨支部。全面推進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活動,17個村黨支部與市、區屬的黨支部結對。
該街道重視抓好機關部門制度建設,重新修訂《鍾村鎮工作制度彙編》,健全和落實了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領導幹部述職述廉、廉政談話和誡勉談話等制度,著力改變機關幹部的工作作風,有效地提高了全鎮領導幹部的工作效率和責任意識。以創新的形式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廉政文化”書畫作品展覽,讓廣大幹部群眾在觀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接受廉政教育。充分發揮人大的監督作用,堅持和完善報告工作制度和通報情況制度,對代表們提出的15件議案,28件建議、批評和意見均已辦理完畢,辦結率為100%。

經濟


2007年全鎮實現GDP59.3億元,比2006年增長10.2%;完成工業總產值182.5億元,同比增長16.2%,總量繼續位居全區各鎮街首位;農業總產值4.24億元,現價增長4.2%;第三產業總產值30.9億元,同比增長7.8%;三大產業的比例為3.8:68:28.2,產業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和優化。2007年,完成稅收6.4億元,同比增長5.7%;實現財政可支配收入2.12億元,同比增長37.66%(其中,財政一般預算內收入1.46億元,同比增長18.7%;預算外資金收入0.65億元,同比增長109.68%)。
鍾村鎮榮獲得“2007年度廣東省文明鎮”的稱號,全鎮共有屏二、漢溪等8個村被番禺區評為“2007年度文明示範村”。
本鎮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先後開發了祈福新村、南國奧林匹克花園、碧桂東苑等一批規模大、檔次高的熱銷樓盤,而由鍾村鎮房地產公司開發的錦綉花園、錦繡生態園亦創良好的銷售業績,年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同比增長50%,納稅總額2005萬元,同比增長27%。另外,雄峰商貿城、謝村綜合批發市場、福滿樓等本地商飲業方興未艾。另外,2002年5月落成的佔地50畝、投資1300多萬元的鐘村文化廣場集運動、休閑、娛樂於一體,建成后將極大地豐富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
鍾村鎮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的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工業一直是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政府堅持走工業強鎮的發展思路,加快產業集聚,推進工業產業化,引導企業依靠科學管理和科技進步創造效益,先後有30多家企業獲得了廣州市科技企業和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稱號,民營企業佔據了全鎮工業的半壁江山,湧現了五羊電纜、三雄電器、科盛隆紙箱包裝機械、綉鉑化工等一批上規模、高檔次的企業。目前全鎮有工業企業784家,其中上規模企業140家。主要集中電器電纜、電子元件、精密儀器、機械製造、服裝鞋類、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等行業。2006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55.78億元,同比增長8.94%。鎮商會獲得“廣東省先進商會”稱號。全鎮現有“三資企業”43家,較大型的外資企業主要有隆輝電子、月亮賀卡、駿升科技等。2006年引進外資項目5個,實際利用外資1767萬美元,同比增長56%;“三資”企業出口創匯1.2億多美元,同比增長9%。
經過多年的市場調節機制的引導,鍾村鎮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花卉苗木、水產養殖成為鍾村鎮農業的主要產業。2006年全鎮種養面積2.4萬餘畝,實現農業產值4.07億元,同比增長6%。農民人均年收入8046元,增長4.46%。為加強新農村建設,鍾村鎮從2005年開始,連續3年對每年每村撥款25萬元,三年共計1275萬元,打造鎮的文明村建設工程。目前全鎮17個村申報建設項目83個,區、鎮兩級下撥專項資金1100萬元,村容村貌大為改善。
由於受廣州火車新客站等“南拓”項目的影響,鍾村鎮區位優勢日趨明顯,祈福新村、南國奧林匹克花園、碧桂東園以及錦繡生態園等大型樓盤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第三產業發展迅猛,2006年全鎮第三產業實現總產值29.2億元,同比增長18.9%;全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6.2億元,同比增長17.6%。
2008年轄區各類經濟組織7529戶,其中個體工商戶5899戶,私營企業戶1314戶,內資企業158戶,外資企業戶158戶。實現生產總值84.4億元,比2007年增長13.2%;完成工業總產值215.8億元,同比增長14.6%,總量繼續位居全區各鎮街首位;農業總產值4.6億元,現價增長3.2%;第三產業總產出40.9億元,同比增長28.2%。完成稅收8.4億元,同比增長31%;實現財政可支配收入2.25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財政一般預算內收入1.75億元,同比增長13%;預算外資金收入0.5億元,同比下降23%)。

農業發展

經過多年的市場調節機制的引導,鍾村鎮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花卉苗木、水產養殖成為鍾村鎮農業的主要產業。2006年全鎮種養面積2.4萬餘畝,實現農業產值4.07億元,同比增長6%。農民人均年收入8046元,增長4.46%。為加強新農村建設,鍾村鎮從2005年開始,連續3年對每年每村撥款25萬元,三年共計1275萬元,打造鎮的文明村建設工程。目前全鎮17個村申報建設項目83個,區、鎮兩級下撥專項資金1100萬元,村容村貌大為改善。
鍾村鎮人多田少,建國前九成以上人口從事農業。主要種植水稻、花生、黃豆、木薯、番薯、黃姜、蔬菜、水果等。乾隆、道光年間,每當龍眼收穫季節,韋涌、都那附近河道,運載龍眼的小船大艇,一片繁忙,其時鄰縣陳村龍眼的交易亦以此地報價為尺度。清末民初,韋涌的蠶桑、龍眼和絲線柚頗負盛名。50年代前果樹先後被砍,水果生產日漸衰落。
50年代前後,受水利條件制約,水稻種植多以“掙稿”(雙季間作)方式,其早造畝產量僅百來斤,素以精耕細作著稱的鐘村、謝村、詵敦丘陵台地的農民,雖辛勤耕作,畝年產量也僅有500斤左右。
1951~1953年“石龍大圍”建成(鍾村境內長79公里),免卻洪水襲擊。其後,整治排灌系統,修建山塘、水庫、涵閘。1957年後,十字河、非字河布滿田間,運輸道路縱橫交錯,耕作亦漸趨科學,使年畝產均達七、八百市斤。1964~1971年持續大規模改粘圍田為中性土壤,成效顯著。
因整治排灌系統而受益的耕地面積36000畝;建涵閘10個,受益面積11300畝;改18000畝;建山塘水庫5個,受益3000畝。其間曾遭受1958年“大躍進”、刮浮誇風之害,造成減產。爾後,重整旗鼓,產量不斷增加,尤其圍田、坑田年畝產達1500斤。1978年後,隨著生產責任制的逐步完善與落實,稻田小段包工到戶,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僅辣椒一項,每年北運就達幾十萬乃至百多萬斤。1987年蔬菜種植面積1539畝,比1978年增長54%;1991年增至2200畝。
隨著商品經濟日益發展,“三高”農業異軍突起。1991年有上規模的種養專業戶120戶,從業人員438人,投資金額728萬元;1993年增加到154戶,從業人員1242人,投資總額達21919萬元。其中優質水果4235畝,蔬菜1715畝,花卉苗圃580畝,三鳥5498萬隻,珍禽6218萬隻,優質水產養殖27888畝。如漢溪,根據自己“五山一田”的實際情況,早在1988年便開始利用荒坡種水果、養三鳥、挖塘養魚,實現年產值1108萬元,純利415萬元,比開發前增347萬元。
80年代後期,韋涌、大洲、屏山等地苦心經營花木者眾,還有不少養殖鰻魚、生魚、塘虱等優質水產,或綜合利用、種養兼容而飼養雉雞、獺兔等珍貴禽畜。1991年全鎮在農業上投入資金351萬元,農業產值5640萬元。
副業
丘陵崗地盛產的紅苗蘿蔔,加工成甘香爽脆的“蘿蔔口”后,銷往中山、石歧、江門、四會等地。謝村有烏欖集市,欖肉可加工成佐膳的“欖豉”,也可榨成欖油,欖仁產量也多。謝村黃姜經加工可作藥用,並可作天然色素及化工原料,遠銷海外。以上土特產因種種原因,至50~70年代先後衰落。1956年創辦農副產品加工廠,生產油欖角、蘿蔔絲、菜乾、南乳、腐乳,1975年轉產餅食、魚皮花生、咸(脆)乾花生、賀年糖果、紅(黑)瓜子以及生油等產品。同時,一些生產隊也有小型“土榨”代社員加工生油。屏山則以豬皮、豬油加工業較為興旺。80年代,農副產品加工製作擴展到家庭,並由季節性轉為常年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賀年糖果、瓜子、咸脆花生等加工也應運而生,並且暢銷全中國。被譽為“生油王國”的石壁,油廠星羅棋布,最大型的個體油廠擁有13條榨槽,每條榨槽每天(8小時)運作可榨油200公斤。1987年鎮內有加工廠30多間,進入90年代增至100間。
農業及農村建設
全鎮完成農業產值4.24億元,同比增長4.2%。
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受廣州新火車客運站大量征地的影響,鍾村鎮今年的農業種養面積有1528.5公頃,與去年同比減少97.4公頃,減幅達6%,給全鎮的農業生產與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與影響。但經過年初的正確引導和科學合理的調整,生產、銷售的基地效應已成規模,“三高”農業的發展和布局仍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到2007年底,全鎮生豬存欄36700頭,出欄65000頭,奶牛存欄588頭,禽只保有量486000羽,出欄量1250000羽,其中蛋鴨存欄量達210000羽。
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促進農產品朝著優質化和市場化的方向發展。為了不斷適應市場變化的需求,提高鍾村鎮農產品的產出效益和品牌優勢。上半年,鎮推廣站分別從省水產站引進了水產新品種“吉諾瑪”7萬尾和“奧尼魚”52萬尾;從種子公司引進優質木瓜品種“穗優2號”和“穗黃”共300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農產品的品種結構。
嚴格執行蔬菜殘留農藥的監測制度。全年共隨機取樣303個,其中定性定量20個,呈陽性反應1個,速測283個,呈陽性反應3個,經複測,全部合格,沒有發現使用違禁農藥。
全面推進田間窩棚的整治工作。按照區田間窩棚整治專項工作的會議精神和《廣州市番禺區田間窩棚整治專項工作實施方案》的部署及要求,共核查出窩棚1,580宗,面積17.2萬平方米。到目前為止,經過深入細緻的思想動員工作,第一階段共清拆12.8多萬平方米,占應清拆面積的76.5%,發放獎勵金400多萬元。清拆整治工作的推進,使鎮容鎮貌,防火、治安和衛生防疫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對集約零散農用地,逐步推進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經營,亦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全面推進鍾村鎮新農村建設。成立了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組,研究形成《鍾村鎮新農村建設十項工程細化方案》。今年以來,區、鎮兩級財政對鍾村鎮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4893多萬元。大力打造漢溪村、石二村、大洲村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以試點村的模範作用帶動非試點村的建設。還組織了全鎮17條村的全體黨員、村“兩委”幹部、村民代表、理財小組成員共2000多人外出到增城的西南村和我區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參觀學習,達到開闊眼界、拓寬思路、增強幹勁的預期目的。謝村村、屏二村分別與化龍鎮柏棠村、復甦村結為牽手關係。結合開展“雙百共建文明村”活動,又加大了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對試點村建設給予全年50萬元的最高補貼,對非試點村建設給予全年30萬元的經費補貼。共修建休閑綠化公園10個,垃圾中轉站18個,清理疏通河涌16305米,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居住環境。

工業發展

民國初,石壁有一間200多人的絲廠,產品飲譽中外,韋涌也曾辦有織造廠,后均因日本侵華戰事而倒閉。30年代,設在鍾村的酒廠有大鐘,碾米廠則有公益隆、德祥、兩益、和昌4間。在詵敦的碾米廠有東安成,在謝村的有文苑,在石壁的有公安成,在屏山的有東昌。榨油業空前興旺,僅鍾村便有油廠30多間,屏山、詵敦亦各有20間左右,其時以質優價廉而暢銷港、澳、新、馬。惜至抗日時,只有少許經營,但傳統技藝尚存。“合作化”、“公社化”時,社員還能享受到生產隊集體分配的可口食油。
1955年前,個體手工業,如打鐵、木器、竹器等,多數在鍾村。河涌地帶的石壁、韋涌、屏山,製造小艇木船的勞作謀生者亦有一定數量。1956年供銷社在鍾村、石壁、韋涌分別建立了竹木農具加工場,按計劃生產犁耙、標榜、泥鍬、谷籮等農用生產資料。到1956年公社建立了農副產品加工廠,按季節生產,有農產腌製品和干品(如番薯干、四季仔);還有花生製品、腊味、月餅等。1958年“公社化”初期,各生產大隊(營)也有建築隊和農具加工。后經整頓,由公社統籌成立木、竹、鐵三個社,辦起磚廠、石灰廠、機械廠、石礦場等,但規模不大,並把局限於家庭製作的傳統金紙加工統籌辦廠,銷往香港。70年代千家萬戶都干起串珠工藝(把各色小珠串接成人物或圖案,供港商出口),石壁一帶的婦女也為工藝廠加工傳統刺繡工藝品。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鎮內工業呈現勃勃生機,1989年鎮、村、個體及外資企業發展至600多家。主要有家用電器、電腦元件、精密儀器、建築材料、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紙類加工、塑料製品、手工工藝等。其中鎮辦20多家,村辦108家,個體聯合體500多家,全鎮工業產值近2億元。1990年全鎮出口創匯952.63萬元,其中鎮辦企業為495.68萬元,村辦企業為456.96萬元。1991年鎮、村、個體、聯合體企業1247家,工業產值295億元。
鍾村鎮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輻射作用,全面拉動工業發展。200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82.5億元,其中松下萬寶基地完成工業產值109億元,占工業生產總值的59%;規模以上企業120家,全年完成產值168.6億元,同比增長18.4%。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積極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實施“騰籠換鳥”戰略,提升企業產品科技含量。鼓勵企業成立技術研發中心,為企業爭取更多的政策和經費支持。2007年,鍾村鎮共有16家企業成立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迄今為止,全鎮有17家企業被認定為民營科技或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一個博士后工作站。到目前為止,已有中國名牌產品企業1家,國家質量免檢企業2家,廣東省名牌產品企業2家,廣東省著名商標企業4家,正在辦理上市企業3家。
2005年,全鎮實現中國國內生產總值39.3億元,工業總產值144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6%和12.1%,完成稅收5.4億元,增長6.3%;地方財政收入1.1億元,與前一年基本持平。鍾村鎮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的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工業一直是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政府堅持走工業強鎮的發展思路,加快產業集聚,推進工業產業化,引導企業依靠科學管理和科技進步創造效益,先後有30多家企業獲得了廣州市科技企業和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稱號,民營企業佔據了全鎮工業的半壁江山,湧現了五羊電纜、三雄電器、科盛隆紙箱包裝機械、綉鉑化工等一批上規模、高檔次的企業。目前全鎮有工業企業784家,其中上規模企業140家。主要集中電器電纜、電子元件、精密儀器、機械製造、服裝鞋類、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等行業。2006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55.78億元,同比增長8.94%。鎮商會獲得“廣東省先進商會”稱號。全鎮現有“三資企業”43家,較大型的外資企業主要有隆輝電子、月亮賀卡、駿升科技等。2006年引進外資項目5個,實際利用外資1767萬美元,同比增長56%;“三資”企業出口創匯1.2億多美元,同比增長9%。

文化


文物古迹

大洲龍船
大洲龍船1977年春,有社員在距大洲村外約50米,西北距陳村水道約700米的蔗田裡開挖蔗坑,發現古船體。經廣州文管處發掘實測:船長43.6米,寬4米,最高處0.62米,船弦外部彩繪龍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船板大部腐朽,不能復原。經記錄、拍照后,原地復埋。據清乾隆《番禺縣誌》記載,大洲龍船上有盪槳兒、台閣、錦幔、帆檣,並有飾演雜劇的童子等。其構造、裝備與今日競賽用的龍船,截然不同。據專家對有關史籍和隨船出土的文物研究推斷,此船建於清朝初年,埋藏於康熙年間。
大夫崗烽火台
大夫崗烽火台大夫崗原名抱旗山,俗稱大烏崗,海拔226米,是番禺區內第二高山。傳聞是西漢陸賈葬地,有“郡前鎮山,西北鎖匙,古烽堠”之說。山頂有一平台,約30多平方米,堆積的沙石與此山的土、石質不同,據推斷是古烽火台遺址。其建造年代、毀於何時,有待考證。
東漢墓磚
東漢墓磚1983年2月,在鍾村鎮石壁村邊出土,原件埋於地下2米深處。墓磚長35厘米,寬18~18.5厘米,厚5厘米,表面呈灰**,正面有右手五指印紋,指關節、掌紋、手繭都清晰可見。掌印全長19厘米,寬75厘米,五指分開,磚面不平整,邊厚中間微低,背面稍有凸起,敲擊磚聲沙啞,磚重525公斤。
東漢陶屋
東漢陶屋平面為“曲尺式”,用灰白色陶土捏塑燒成,胎骨堅硬,平底。屋通高20厘米,底邊長分別為18.5厘米、19厘米、19.5厘米不等,基本成正方形。全屋分居住和畜圈兩部分,居住面積佔3/4,畜圈佔1/4,居住和畜舍之間牆壁截然隔開。陶屋牆壁劃出米字、斜方格花紋和橫豎的線條,畜圈圍牆分別劃出如箭嘴狀的花紋。
從外表觀察,此屋原來施有黃褐色的釉層,因年代久遠,已大部剝落。根據其胎質、造型風格,對照廣州地區考古發掘出土的同類器物來看,此陶屋應是東漢時代的明器,出土於鍾村鎮石壁磚廠后崗一個磚墓中,1979年文物收購時購得,磚墓遺址已蕩然無存。
六朝四系陶罐
六朝四系陶罐出土於鍾村鎮大夫崗。此罐表面呈灰白色,陶質粗,有沙孔,火溫不夠,敲擊時聲音不清脆。罐內部留有旋制時的旋紋,罐外表面光潔,無紋飾,原施釉,近底部無釉,露出原胎,因埋藏日久,表面釉質全部腐蝕脫落,罐內腹壁上部近口處,殘存有部分黃、綠色釉。罐通高18.2厘米,豐肩鼓腹,最大腹徑22.5厘米;平底,底徑為13.8厘米;罐口直徑10.2厘米,直邊圓口,高0.8厘米,厚0.5厘米;肩部堆塑有四個系耳,系長2.1厘米,寬10厘米,高0.6厘米,孔直徑0.4~0.5厘米不等,成半園形拱起。據器形和陶胎、釉色等推斷,乃南北朝時(公元420~589年)的器物。
石壁文昌閣
石壁文昌閣在石壁村東南山丘公路邊。閣樓兩層,灰牆綠瓦,脊瓴金鰲相對。閣前建八角涼亭,旁豎石碑,刻古制尺一把及“昂藏七尺”四字。亭、碑早已毀塌,閣樓在民國29年(1930年)重修,現亦破敗凋敝,門額石匾“文昌閣”為蔣中正題字,門聯“文氣光芒天有象,昌期際會國斯華”為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撰寫。據說重修文昌閣時,鄉中文風鼎盛,鄉紳區大珠(又名區啟和)為弘揚讀書精神,托其當時任國民黨空軍少校的弟弟區二珠(又名區日輝,同於右任甚有交情)取得于右任的親筆題詞,(“文昌閣”三字也是于右任筆跡)刻於門上。
干殿下墓
干殿下墓黃志忠又名黃傑夫,宋朝人。出身低微,因救太后而被太后認作乾兒,賜進士銜,以軍功封“鎮守江西、南贛、汀韶、惠郴、桂等處總兵官,后軍都督府同知”。后歸故里,居功自傲亂殺無辜而被誅。墓在石壁草場口,是黃氏後人於明永樂五年(1407年)建,地名“將軍佩劍”,現已荒蕪,唯碑文依稀可辨。
康帥府
康帥府在十字街南端,座北向南,面積約300平方米,青磚石腳;中有方形天階,兩邊走廊,正中是元帥坐虎皮椅塑像、木雕駕座和供桌帳幔。東西外牆高處灰塑花卉,正面磚雕人像,門額木匾刻楷書:“康帥府”兩邊有石刻門聯雕蝙蝠圖案,陰文刻字,“門對三山籠蔥佳氣,鄉聯十甲浩蕩恩波”,是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陳其錕書。廟內有宣統二年(1910年)雲石碑刻,部分字跡剝落不清。
康帥名保裔,驍勇善戰。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遼兵入寇,保裔任高陽關主帥,堅決抵抗,危急時殺妻以示與城共存亡,激勵將士。終因寡不敵眾,全體捐軀,後人感其節烈,立廟祀奉。
簡公佛祖廟
簡公佛祖廟位於屏山二村東街坊。據說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面積約250平方米。青磚牆體,牆頂呈鑊耳狀,前有水池,池后是開闊的三合土地面,登石級至四石柱支承頂蓋的方形拜亭,再上數石階而達大殿,殿檐與拜亭檐口俱是琉璃瓦。
方帥廟
方帥廟又名通鄉廟,在謝村北面,毗鄰謝恩橋。座西向東,面積約150平方米。石基,青磚牆體,殿脊有灰塑回型雲狀紋花卉圖案,檐口砌琉璃瓦,檐內有磚雕人像,牆上端繪山水花鳥圖。廟前有等同廟寬的長方拜亭(約30平方米)與主座連成一體。正門白石門框兩旁掛重修后近作的木刻行書對聯:“聖地重光舊貌新顏傳百世,僑鄉善舉普天同慶頌千秋”。門內第二對石柱之間,安放木製屏風,殿前兩柱掛木製對聯:“恩施風調雨順興百業,庇護民豐物阜蔭九州”;牆壁上有碑石,分別記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咸豐三年(1853年)、民國27年(1938年)、1990年重修廟宇的經過和捐款人名。
鍾村舊八景
白馬榕蔭村東原有白馬廟,廟中有白馬塑像。相傳此馬十分靈性,會“巡緝盜賊”,午夜“公務”完畢,便到廟前池塘洗滌辛勞汗漬。廟右側,古榕一棵,葉蔭畝多地面。炎夏,池塘樹影相輝,生意盎然,人們到此,流連忘返,暑感全無。廟門額“白馬榕蔭”四字,飄逸不羈,是沙灣何烈失明后書題,屬珍品之作。現景點已毀,唯“白馬榕蔭”原匾,在原地重建公園時,仍鑲嵌於入口門楣。

土特產

傳統的土特產有韋涌絲線柚、鳳眼果,鍾村平台地帶的番薯干、矮腳白菜、柳葉菜芯、蘿蔔條,謝村的烏欖、黃姜(“謝姜王”),勝石的臘老鼠,韋涌一帶的茉莉花,還有龍虱及桂花蟬等。
70年代“以糧為綱”的政策使烏欖、柚子等幾乎被砍殆盡。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了絲線柚等土特產的生產,還引進羅崗橙、巨峰葡萄、菠蘿等,屏山、韋涌、大洲還經營花卉種植,石壁也引進外資大規模種植高產高值蔬菜,銷往香港、日本等地。

社會


生產資料

1953年鍾村組建供應站(屬供銷社)。目的是支援農業發展生產,除國家供應化肥外,並於1960年在韋涌河堤建立海肥廠;70年代發動農民積集土雜肥,配製氨水混合肥和土農藥,並在韋涌、屏山、石壁、鍾村等地建廠,製造竹、木農具。80年代塑料農具出現,再加上個體生產農具湧向市場,竹、木農具銷量銳減,農具廠場失去應有作用。
70年代生產資料的銷售額年均為113萬元,80年代增至243萬元。

基礎建設

鍾村鎮作為廣州“南拓”重點項目的實施地區之一,省、市重點工程項目有9個,包括武廣客運專線、廣珠城際快線、廣明高速、廣深港鐵路、東新高速、平南高速、新光快速新征綠化用地、地鐵2號線南延段8個項目共4329畝的征地以及廣州新客站核心區3840畝的征地任務,按照規劃,陸續還將有大型項目上馬。
2006年,①鍾屏環山河整治工程A段完成了60%,B段已進入驗收階段,C段完成了規劃整治方案;②屏山水閘項目處於方案調整階段;③詵敦排洪渠工程完成了80%;④謝石環山河分流整治工程全面完成;⑤自來水公司三期擴容工程及相關管網建設已基本完成;⑥污水處理項目開始管網規劃與設計;⑦鎮第二小學二期擴建工程已完成;⑧鍾村中學體育館項目完成招投標;⑨鍾村第二中學項目已經規劃報建;⑩對過境道路的接駁和道路進行了綠化修葺,完成了鍾四環村路改造工程、鎮內各大出入口的景觀工程。
全面進入城市化水利建設階段,主要完成的水利項目:1、詵敦河整治工程,此項工程對解決鎮墟排洪打通城鎮排洪咽喉起到關鍵性作用;2、完成詵敦下細坑至新排洪渠和新市廣路至舊食品站渠整治工程的50%,本工程的實施將在明年雨季發揮效用;3、配合市橋河水系綜合整治工作,確定西海咀增建泵站,現已進入施工階段。4、完成鍾屏環山河A標段的整治工程量85%;5、鍾村鎮污水處理廠全面動工建設。
隨著自動化控制系統驗收工作完成,鎮自來水公司供水廠三期日制水10萬m擴建工程的已經全部完成和正式投入生產。該工程的投產,保障了全鎮2008年度夏季用水需求。全年安全衛生供水3426萬立方米,水質合格率達到100%。

商業發展

建國前,商業主要集中在鍾村圩,其次是石壁、韋涌、屏山。其它村落,只有寥寥可數的小店。有同和、怡豐等米店19間,德祥、兩益等碾米廠酒廠15間,廣聚、裕聚等麩油鋪24間,福生堂、廣存堂、福草堂等國藥店10間,布匹店4間,典當3間,梁記、雅聚等茶樓酒樓數十家,興利、家隆等大小雜貨店數十間,豬牛肉檔各有6、7檔,而魚檔有20多檔。其他行業有煙檔、紙料店、盆桶木器店、缸瓦店、燒臘檔、轎店、理髮店、棺材鋪、柴欄、油欄、龍眼欄等。
建國初,商業體制多變,但網點亦如上述。1953年建供應站,設門店一間,有職工4人,經營肥料為主,逐步擴大為糧油、副食、百貨、日雜以及農產品收購。其時尚有個體商戶118戶363人,分別經營竹杉(4戶)、雜貨(56戶)、茶樓(11戶)、米店(14戶)、麩油(15戶)、布匹(18戶)。1958年,國家對私營商業和小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個體商戶分別成為公私合營和合作店,計公私合營單位92個,合作店26個,門店24間194人,鮮魚肉檔25檔。1958年有門店24間100人,鮮魚肉檔仍是25檔。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商業體系迅速發展。零售商店、批發調劑、農副產品購銷等業務經營單位共33個,韋涌、石壁、屏山分站佔14個,社會商品零售額405.44萬元。1991年底,業務經營單位仍為33個,零售額9788萬元。對外貿易2007年,鍾村鎮共引進外資項目9個,投資總額543萬美元,註冊資本538萬美元;合同外資606萬美元;實際外資191萬美元,同比下降89%;實現出口創匯13194萬美元,同比增長22%。雖然出口創匯增長了,但其他數據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是近年來受多項市政工程建設和規劃控制的影響,使得引進外資十分困難,因此,鍾村鎮今後的工作重點主要放在加強對原有企業的服務上。

社會環境

鍾村鎮不斷增強各級組織對治安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給以人力、物力、財力上的大力支持。同時注重對不穩定因素的排查梳理及各類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妥善處理,確保了社會的穩定。突出重點,實行上下聯動,部門聯合,村村聯防,全方位推進綜合治理工作。堅持開展“嚴打”和專項整治行動,保持對刑事犯罪的高壓態勢。2006年全鎮刑事案件立案751宗,同比下降1.3%,破案率36.8%,上升1.3%。開展整治出租屋、掃除“黃賭毒”、取締“黑網吧”和無牌電子遊戲機室等專項行動,凈化社會治安環境。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狠抓事故多發企業和危險性較大行業的治理整頓,最大限度地抑制事故的發生,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鍾村派出所通過縝密偵查和嚴防嚴打,促使各類發案數大幅下降,破案率明顯提高。鎮轄區全年刑事發案共495宗,同比下降了13.9%,刑事破案230宗,破案率為46.5%,較同比上升了1.6%。全年共為群眾挽回直接經濟損失達400多萬元,發揮公安機關主力軍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專項打擊行動;結合“粵鷹08”、“劍鋒08”、“颶風”等專項行動的開展,舉行了公開處理大會和宣判大會。加強對出租屋和流動人員管理,鎮派出所聯合各職能部門,共出動工作人員10569多人次,清查出租屋9809間次,發整改通知書限期整改965多間,督促無證人員辦證6950多人。
成立打擊“黃賭毒”專業隊,通過採用不定時地深入摸查、調查、伏擊、清查、打現行等工作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一年來,共查處涉黃涉賭涉毒治安案件230多宗,搗毀了賣淫窩點4個和賭博窩點21個,取締違法收購廢舊專用器材店1間,查處擅自經營需公安許可行業18間,抓獲處理涉黃涉賭涉毒違法人員410人,有效地凈化了社會治安環境和社會風氣,明顯壓縮了發案數.

文教衛生

該鎮文化惠民注重以人為本,貼近生活進行“四送一講”。2008年,該鎮在“三送一講”,即送戲劇、送電影、送舞龍舞獅與送講座的基礎上,增加了送《今日鍾村》報紙,變“四送一講”。圍繞村級“兩委”換屆改選、廉政紀律教育、創文、創衛等主題,開展送戲、送電影、送舞龍舞獅與送講座活動500多場,惠及群眾25萬人次。2008年末,邀請本鎮的粵劇明星李池湘巡迴到各村作敬老慰問演出,連演九場,全鎮17個村和4個社區的8500多名長者受惠;結合鍾村未來發展形勢,鎮文聯又編排了三句半、小品《火車來了》等劇目讚美鍾村的美好明天。
積極推進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目前全鎮共有9所學校完成了校園網建設工程。鍾村中學成為市級教育信息技術裝備示範學校,2006年錦繡小學等4所學校成為市一級學校;第二小學等2所學校成為區一級學校。謝村小學等3所小學(幼兒園)通過了市“綠色學校”的評估;錦繡小學等5所小學(幼兒園)通過了區綠色學校的評估。深入組織開展“八榮八恥”學習教育活動和宣傳標語徵集活動。《今日鍾村》由季刊增至月刊,免費派發到千家萬戶,更加方便廣大群眾及時了解全鎮的時事與信息。通過“三送一講”等方式,繼續開展“和諧新風進農村”系列活動。
醫療衛生體系不斷完善。鍾村衛生院下設2個分院和1個門診。2006年鍾村鎮簡化了合作醫療實施方案,提高了鎮級醫院住院的報銷比例,加大了政府財政扶持的力度。全鎮參加2007年新型城鄉合作醫療的有42703人,其中農民39119人,覆蓋率98.47%。2006年鎮政府按時足額劃撥合作醫療補助款128萬元,並為特困人員在報銷后還申請了“區城鄉特困戶人員醫療救助金”。積極開展創建省衛生村工作,重點改造了農村公廁、公園、道路硬底化等市政衛生基礎設施。2006年有效地防控了登革熱等傳染病的流行。計生工作成績顯著,堅持“三為主”的工作方針,嚴格執行計生政策法規。推進計生工作重心下移,健全完善基層計生工作網路。不斷提高計生服務水平,計生合格村創建工作穩步發展,全鎮有9個村成為“無政策外出生村”。高度重視流動人口計生工作,落實多項有效措施,2006年代表番禺區順利通過了省計生工作檢查驗收,並被評為先進單位。
2008年按照區舉辦第五屆運動會的安排,該鎮組團參加區運會。該鎮健兒經過激烈的競技比拼,最後獲得金牌53.5枚、銀牌24枚、銅牌32枚,取得金牌總數第四、團體總分第三的成績,該名次為該鎮參加區運會以來的最好成績。

公共建設

交通:推動惠民工程,為群眾辦實事、好事。切實解決鍾村鎮石壁村,韋涌村,漢溪村在線路車輛投入少,殘舊,班次少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經鎮人大十七屆一次會議提出議案,要求加以調整,后經交通局等各方努力,調整16台運力至韋涌、石壁線路,增加了車輛、班次,方便了群眾出行,這項民心工程,受到群眾的稱讚。
水利:加強對河涌清淤、配合創衛工作。今年對河涌清淤的任務是比較多的一年,清淤涉及的村有8個,共清淤河長8860米(未計新客站部分),共清淤土方58812立方,其中;詵敦河清淤(舊河段由謝村市場至新105國道橋)河長1300米,土方16000立方,韋涌、大洲、謝村海棠沙涌、屏一村坡西坭容涌的清淤工程,完成清淤河長7560米,清淤土方42812立方,以上清淤工程已進行驗收,結算評審工作可望今年全部完成。2007年,為了配合新客站的有關工作,新客站的站台永久佔用橫梗河,在對橫梗河進行截流佔用之前,必須將屏山河上游段(石壁河)進行全面清淤,土方近10萬立方。以上清淤河涌對改善排灌,改善水體和創衛工作起積極作用。
繼續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鍾村鎮由於進入城市化水利建設階段,對防洪排澇的標準相應提高,為了按這個目標建設,做好規劃,對各項水利工程建設採取先急后緩的原則,續年按計劃實施,今年主要水利建設項目有,全部完成詵敦排水渠整治工程,該分洪渠整治長1280米,這項工程對解決墟鎮排洪打通城鎮排洪咽喉起關鍵性作用,大大減小城鎮受浸的機會。謝石環山河分流河也全部完成,該項工程整治長940米,這項工程對解決謝石環山河沿途廠企及謝石路水浸起重要作用。為了解決墟鎮排洪問題,今年已確定整治詵敦下細坑至新排洪渠及新市廣路至舊食品站渠整治工程,這兩項工程現進展到招投標階段,近來可確定施工單位,爭取在明年雨季前發揮效益。配合市橋河水系綜合整治指揮部有關工作,由指揮部操作,確定西海咀增建泵站,選址及征地補償工作已完成。項目已進入招投標工作。可望明年將工程全部完成,對解決全鎮內澇起決定性作用。對鍾屏環山河A標段的整治繼續跟進,因拆遷問題,該工程到目前為止完成總工程量75%左右,為使工程儘快完成,今後主要任務還在拆遷工作上。
供水:鍾村供水廠三期日制水10萬m3的生產線和供水管網系統,經過兩年多的緊張施工,已經基本完工,在11月18日進入試產階段,自動化控制系統根據試產情況不斷調試、完善。經過不懈努力,嚴把工程質量關,保證在2008年的初能夠完成擴建工程的全部工作和正式投入生產。
廣播電視: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鍾村鎮廣播電視站緊緊圍繞當前工作重點,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製作了一批“三貼近”的新聞和電視節目。一年來,共采寫新聞720件,除安排在本站播出(垂直管理之前),還積極向區電視台、電台、番禺日報等媒體供稿,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另製作電視專題48輯。

社會福利

完善了敬老院的硬體設施,由市、區兩級民政局及鎮政府三方出資的新型“愛心大樓”即將竣工。鎮委鎮政府認真落實各項救濟工作,2006年發放各類救助金額170萬元。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成立了3個社區服務工作站,協助處理社區日常事務。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執法檢查,規範企業用工行為,2006年先後妥善處理了7起較大的勞資糾紛問題,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該鎮進一步加強社會救濟力度和擴大覆蓋面.全年平均每月救濟低保戶241戶,發放救濟金額合共834969元;鎮慈善基金每季平均定期救濟221名孤老、五保、孤兒以及複員軍人,發放救濟金額合共210840元;臨時救濟347人次,金額達141200元。該鎮多渠道、多方面地籌措資金542900元,為19戶存在住房改造困難的農村困難戶解決了住房改造問題。積極推進“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南奧社區成為該鎮首個“六好”平安和諧社區。

勞動就業

完善了村級勞動和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機制,2006年共開設電腦、物業管理等培訓班32期,舉辦現場招聘會4場,參加學習培訓1190人次,促進了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獲得榮譽


2021年1月,入選2020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