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群眾的結果 展開

群眾

中共江蘇省委主辦的周刊

《群眾》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1937年12月11日在漢口創刊。周刊。以宣傳中共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中共全面抗戰的路線為宗旨。1938年 10月因日軍進犯武漢,被迫停刊。同年 12月在重慶復刊。1947年1月曾創辦香港版,開展對海外的宣傳工作,並以偽裝封面在國民黨統治區發行。1949年10月20日出至第143期停刊。

歷史沿革


署名編輯兼發行人為潘梓年,實際主持者是許滌新。經常發表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譯著和論文。
1938年 10月因日軍進犯武漢,被迫停刊;同年12月在重慶復刊。
1942年中國共產黨整風運動開始后,曾刊出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整頓學風黨風文風》等重要文章。
1943年1月改為半月刊。抗日戰爭勝利后;
1946年6月3日遷至上海出版,復為周刊,擔負著中國共產黨機關報的任務。此刊及時報道國共談判情況,宣傳中國共產黨反對內戰、反對獨裁、主張和平民主的立場,對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運動起了促進作用。
1947年1月曾創辦香港版,開展對海外的宣傳工作,並以偽裝封面在國民黨統治區發行;
在國民黨當局壓制下,1947年3月2日出至第14卷第9期被迫停刊。
1949年10月20日出至第143期停刊。鄧小平撰文。
論經濟建設與對敵鬥爭的關係
1944年1月11日,鄧小平在《群眾》雜誌第9卷第1期上發表文章指出,敵後的經濟鬥爭,一是在根據地展開經濟建設。認為沒有對敵鬥爭,談不上根據地建設;沒有根據地建設,更談不上對敵鬥爭。文章對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作了簡略介紹,並總結了經濟建設的經驗,指出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生產是為了保障戰爭的勝利,教育則為戰爭、生產而服務、把三者密切結合起來,就是不可戰勝的力量。因此,加強經濟建設的領導,是今後始終貫徹的方向。

欄目設置


本刊設有刊中報、制度改革、對策研究、政府改革等欄目

主要成果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中文核心期刊(1992)、社科雙效期刊。

投稿須知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鍊,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註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註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範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元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採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採用腳註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於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後,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繫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複發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誌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繫本部。
10.請在文稿後面註明稿件聯繫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繫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繫有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