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望回族鄉

山東省禹城市轄鄉

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鄉(Shiliwang Hui Nationality Town)位於禹城市西郊,與市區僅一河之隔,於1986年11月19日經省政府批准為回族鄉,是德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原鄉政府駐地十里望村,村前有禹王亭舊址,相傳大禹治水在此展望水勢十里,故名十里望。全鄉總面積57平方公里,轄77個行政村,有4.2萬畝耕地,2.8萬口人,其中,回族群眾5120人,佔全鄉總人口的18.2%。十里望回族鄉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大禹曾在此率眾治水留下文化遺存禹王亭;乾隆皇帝南巡到此並建有御橋;抗日戰爭年代曾留下了回民支隊的足跡,湧現出韓哲一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十里望回族鄉區位和交通優勢十分明顯。扼京濟要衝,101、316省道及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距京福高速公路3公里,距青銀高速公路10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鄉位於禹城市西郊,與市區僅一河之隔。

自然資源


十里望回族鄉
十里望回族鄉
十里望回族鄉自然資源豐富。是魯西北重要的畜牧、糧棉、蔬菜等農副產品基地;有魯西北最大的清真畜產品、食用菌和蓋韭生產基地,現已發展起以七彩椒為主要特色的蔬菜大棚500個,食用菌棚5000個,無公害蓋韭1萬畝,植樹300餘萬株,建起奶牛、肉雞、良種羊等各類畜牧小區30多處,逐步構築起"南棚北菌中蓋韭,田路溝渠四周林,村村建小區,家家養畜禽"的農業產業新格局。

人口民族


有2.8萬口人,其中,回族群眾5120人,佔全鄉總人口的18.2%。

經濟


近年來,該鄉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實現富民強鄉的"天字型大小"工程來抓,不斷拓寬招商渠道,強化載體建設,優化環境,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政策效應、親緣效應等有利條件,堅持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注重為客商提供全程式、全方位的服務,使招商引資工作一路高歌猛進,現已通過廣借外力,逐步發展起了以機械製造、精細化工、木器加工、食品加工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優勢產業。
十里望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以擴總量、強骨幹、育特色為目標,力促民營經濟由大變強,總量驟升。抓大培強育龍頭,挖掘骨幹企業內在潛力,全面落實班子成員掛包企業制度,對大禹化工、安氏樂業、金田生物等15家骨幹企業進行重點幫扶,力促骨幹企業擴產增效。目前,全鄉已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1家,民營企業總量達到45家。已初步形成了精細化工、機械製造、木器加工、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導產業。同時,依託傳統優勢,發展起了前河孵化、韓寨畜產品加工等30多個特色民營經濟專業村。
十里望商貿流通日益繁榮。充分發揮城郊鄉人流、物流優勢,相繼開發建設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禹王商貿街,帶動興建了機動車輛大世界、廢舊鋼材交易市場,“一街兩市場”吸引社會投資近3億元,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帶動發展民營業戶1800餘戶,吸納二、三產業從業人員4000餘人。還投資建起了韓寨清真畜產品交易市場、禹西農貿市場、大龐農貿市場、十里望農資市場等,這些市場的興建,為群眾搭起了致富的平台,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十里望城郊農業生機勃發。發揮城郊優勢,瞄準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城郊農業,發展起食用菌棚5000個,特色蔬菜大棚500個,蓋韭1萬畝,植樹300餘萬株,建起肉雞、奶牛、良種羊等各類畜牧小區30多處,搭建起了“南棚北菌中蓋韭,田路溝渠四周林,村村建小區,家家養畜禽”的增收框架。

文化


十里望回族鄉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大禹曾在此率眾治水留下文化遺存禹王亭;乾隆皇帝南巡到此並建有御橋;抗日戰爭年代曾留下了回民支隊的足跡,湧現出韓哲一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原鄉政府駐地十里望村,村前有禹王亭舊址,相傳大禹治水在此展望水勢十里,故名十里望。
抗日戰爭年代曾留下了回民支隊的足跡,湧現出韓哲一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交通


十里望回族鄉區位和交通優勢十分明顯。扼京濟要衝,101、316省道及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距京福高速公路3公里,距青銀高速公路10公里。

社會


招商

十里望招商引資勢頭強勁。成立了專業招商引資隊伍和項目落實服務隊,以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加快招商引資,依託民營工業園的平台優勢,“築巢引風”,積極打造全方位、廣渠道、寬領域的招商引資新格局。2005年,共引進項目25個,總投資3.6億元,為全鄉經濟發展蘊蓄了後勁。

旅遊


境內有禹王亭、禹王大殿、天主教堂、清真寺等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