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7條詞條名為張翔的結果 展開

張翔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光電技術學院教授

張翔,男,教授,生於1976年9月。2006.06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學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人物經歷


2006.06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學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自2009年7月開始在電子科技大學光學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作為項目主研人員參加一項國家863高技術計劃課題“微波光子檢測器及光無線融合技術關鍵問題研究”;2010年,作為項目負責人申請的一項固體激光器光束凈化研究課題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

研究方向


光電信息處理技術。

主要貢獻


目前在自適應光學、激光光束波前校正與控制、光束凈化技術等領域開展研究,近年來以主要參與和完成者身份參加了3項國家863高技術計劃(激光光束凈化技術相關)的研究並結題。已在中外文核心期刊及以上發表研究論文40餘篇,目前已被SCI/EI檢索3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並且均已獲得實質性授權。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激光物理與激光技術、光電探測技術、自適應光學光束模式控制等。現任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光電技術學院教授,美國IEEE會員。

在研項目

1.“高功率激光器諧振腔內像差擾動對模式特性影響及光束凈化研究” ,第47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項目負責人,2010.9月起。
2.“基於光與無線融合的微波光子探測關鍵技術研究”,國家863高技術計劃項目,第二主研人,2009.9月起。
走訪
走訪
3.“三網融合圖像通信系統研究”,橫向課題(為與深圳百特連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科研項目),第二主研 人,2011.8月起。
4.高功率固體激光器腔內像差擾動對模式結構影響及光束特性控制,2012四川省教育廳項目),項目負責人,2012.06月起。
5.高功率激光器像差擾動對光場結構影響及模式特性控制,成都信息工程學院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科研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2012.05月起。

完成項目

. 2002.07~2003.07,“光束凈化技術研究”;國家863高技術計劃。(863-802專題)已結題,第二主研人。
. 2003.09~2004.09,“光束凈化技術研究”;國家863高技術計劃。(863-802專題)已結題,第二主研人。
. 2004.11~2006.11,“光束凈化技術研究”;國家863高技術計劃。(863-802專題)已結題,第二主研人。
. 2005.08~2006.08,國家863高技術計劃863-802專題:“千瓦級高功率固體激光器腔內自適應光束凈化技術研究”,第三主研人。負責前期文獻調研和相關物理模型的數值模擬計算(課題為中科院光電所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合作項目)。
.“高階非線性異向介質中光的異常調製不穩定性研究”,2010年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第四主研人。2012.06月完成。
. 2006.9~2009.9月,院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非穩激光諧振腔的數值模擬與腔內光束凈化技術研究”。已結題,項目負責人。結題等級考核為“優秀”。
. 2010年校選科研項目:“固體激光器諧振腔內像差擾差動對輸出光束質量的影響分析” ,項目負責人。結題等級考核為“優秀”。 2011.12月完成。

學術專著

光電信息技術實驗及應用教程,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第3作者)。

代表論文

腔內像差擾動對正支共焦腔模式的影響及腔內像差校正, 中國激光, Vol.35, Supp.1, March, 2008.(核心期刊/EI,第1作者)。
全固態Nd:YAG激光器熱效應及輸出光束波前像差分析,光學學報,Vol.30, No.3, Mar., 2010.(核心期刊/EI,第1作者)。
被動調Q脈衝YAG板條激光器輸出光束波前像差分析, 光學學報, Vol.30,n Suppl.,信息光學專刊, Dec., 2010.(核心期刊/EI,第1作者)。
腔內像散擾動對正支共焦腔模式影響的數值分析,強激光與粒子束,Vol.21, No.3, Mar., 2009.(核心期刊/EI,第1作者)。
正支共焦非穩激光諧振腔的調腔共軸方法研究,光學技術,Vol.33, No.3, May, 2007. (核心期刊/EI,第1作者)。

中國發明專利

. “正支共焦非穩腔調腔方法和腔內像差探測系統(第一發明人)。
. “一種基於正支共焦非穩腔腔鏡失調監測的新方法” (第一發明人)。
. “一種基於哈特曼波前感測器的超聲速流場探測新方法” (第一發明人)。
. “正支共焦非穩腔腔鏡內自動校準裝置” (第二發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