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由中國氣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
徠成都信息工程大學(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成信大”,由中國氣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四川2011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數據中國“百校工程”、四川省“雙一流”建設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國際CDIO組織正式成員、中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試點工作組副組長單位和CDIO工程教育聯盟、中國氣象人才培養聯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創始成員。
學校創建於1951年,1956年改製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1978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成都氣象學院;2000年,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1年,原隸屬國家統計局的四川統計學校整體併入;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2010年,成為四川省人民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簽約共建學校;2015年4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被四川省學位委員會和教育廳列為新增博士學位授予權建設單位。
據2020年8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有航空港、龍泉兩個校區,佔地面積2000餘畝;下設17個二級學院,開辦57個本科專業;有2個省級“一流學科建設”學科,5個省級重點學科;有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有21000餘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近2600名研究生 ;有專任教師1200餘人,其中博士500餘人,高級職稱近600人。
![成信之美](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8/m08878aabcb627e894444244f3ca1bbc8.jpg)
成信之美
短訓時期
1951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空軍司令部氣象管理處在成都市小天竺街六合里建立氣象幹部訓練大隊,主要為西南培訓氣象技術幹部,並為西北、中南輸送人才,屬於軍隊編製;1月20日,氣象幹部訓練第一期正式開學,招生49人,教員4人,培訓期5個月。
1953年9月,氣象幹部訓練大隊改為地方建制。
1954年12月,根據國務院第七辦公室(54)國務農字第七號批複和中央氣象局中氣辦發字第270號文:西南氣象處氣象幹部訓練大隊改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直屬中央氣象局領導,主要負責為西南、西北區培訓氣象技術幹部。
1955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原中央氣象局長春氣象通信幹部學校部分併入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
中專時期
1956年6月,根據中央氣象局(56)中氣人發字第263號文件,經高等教育部批准,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正式改建為3年制中等專業學校,定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直屬中央氣象局領導,設氣象專業,面向全國招生。
1957年5月,經中共成都市委批准,建立中國共產黨成都氣象學校第一屆委員會。
195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由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領導、四川省氣象局代管,更名為“成都氣象學校”,為4年制中等專業學校,增設農業氣象專業。
1959年9月,根據四川省人民委員會(59)川辦字通知,學校改由中央氣象局直接領導。10月,根據國務院國七恢字271號文件,學校改由中央氣象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雙重領導。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止招生。
1970年,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69)國發文50號文件,成都氣象學校黨政工作由四川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建制和業務指導歸中央氣象局。4-8月,北京氣象專科學校和湛江氣象學校撤銷,部分師資、設備併入成都氣象學校;根據戰備需要,成都氣象學校當年恢復短期培訓教學工作,為全國培訓氣象通信報務、無線電機務和高空探測人員549名。
1971年11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71)國發87號文件,成都氣象學校仍屬中央氣象局建制,中央氣象局負責計劃教學任務、招生、分配、經費、器材等,由四川省革委會和省軍區領導以省軍區領導為主負責黨政工作、幹部調配、教學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等;學校實行黨委制設校長、政委執行地專級職權;主要任務為全國氣象部門培訓氣象雷達、通信機務、高空觀測和新技術使用等技術骨幹,並承擔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氣象人員的培訓;學校定額為600-800人。
1973年4月,經中共四川省軍區委員會批准,成立中國共產黨成都氣象學校臨時黨委。9月,學校恢復中專招生,設氣象通信觀測專業。
1974年10月,學校調整專業設置,設氣象、高空氣象、通訊機務、氣象雷達4個專業,學制2年。
1976年,氣象、高空氣象、通訊機務、氣象雷達專業學制改為3年。
四川統計學校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幹部訓練班成立。
1950年11月,定名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幹部學校”,由時任工業部副部長的萬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任學校第一任校長。
1953年8月,重慶市第一、二、三財經學校、江津財校、宜賓財校等部分或全部併入該校,更名為“重慶工業會計統計學校”。
1954年,改由國家統計局管理,更名為“重慶統計學校”。
1958年8月,下放給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並將學校由重慶遷至成都光華村,更名為“成都計劃統計學校”。
1963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學校遷至內江桐梓壩,更名為“四川省計劃統計學校”。
1980徠年11月,國家統計局決定收回四川省計劃統計學校,更名為“四川統計學校”;教育部(80)教專字011號文確定其為全國重點中專。
1981年9月,國家統計局決定學校實行國家統計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國家統計局領導為主,由四川省統計局代表省政府協助國家統計局管理的領導體制。
1983年3月,根據中國政府與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簽署的cpr/85/p44項目意向書,決定在學校建立“四川人口統計與分析培訓中心”。
1994年9月,國家教委職教字(1994)10號文件批准學校為國家級重點中專。11月,國家統計局黨組批准學校為地、師級單位。
1999年9月,經國家統計局批准,學校啟動由內江遷回成都的遷建工程。12月,教育部組織評估專家對學校辦學水平進行評估,批准學校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在全省51所重點中專中名列第五,文科學校中名列第一。
2000年2月,國務院決定學校下放給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1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統計學校整體併入成都信息工程大學。8月,四川統計學校遷建項目竣工,學校從內江整體遷回成都,同時完成並校工作,四川統計學校新校區改建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龍泉校區。
1978年4月,經國務院國發(1978)68號和教育部(78)教計字第335號批准,成都氣象學校改建為成都氣象學院,實行中央氣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中央氣象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設氣象通訊、氣象雷達、高空氣象、氣象等4個本科專業學制4年。
1979年,學校增設氣象、高空氣象兩個本科專業學制4年。4月,經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川委組干(1979)302號文批准成立中國共產黨成都氣象學院臨時黨委。
1980年9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成為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院校。
1981年3月,經中共成都市委成組發(1981)101號文批准,學校第一屆黨委、紀委成立。
1984年7月,學校獲得世界銀行第二期農業教育項目貸款258.2萬美元,主要用於計算中心和電子技術中心實驗室的建設。10月-12月,全國氣象系統“蘋果Ⅱ計算機師資培訓班”在學校成功舉行。經國家氣象局同意,學校設置氣象系,下設氣象專業,氣象探測系下設氣象探測技術專業,電子技術應用系下設電子技術及應用專業,原有氣象雷達、氣象通信專業合併為電子技術及應用專業。
1985年6月,學校召開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並通過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實施細則》,選舉和成立了首屆教代會主席團。學校教師王柏鈞、張世鈞與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6年,經國家氣象局批准,學校成立氣象科學技術研究所。6月《成都氣象學院學報》創刊。
1987年4月,東亞大氣環流國際學術會議在學校召開,來自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國內的60名氣象學家參加了會議。
1990年5月,受世界氣象組織派遣,非洲八國氣象考察團到學校訪問。11月,全國氣象教育工作會議在學校召開。
1991年10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簽署聯合培養定向研究生協議。
1992年,學校與成都科學技術大學採取部分專業定向招生方式,開始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
1994年11月,經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認可,國家教務考試中心正式授權批准學校建立劍橋信息技術(CIT)培訓中心,這是四川省首家CIT培訓中心。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鄒競蒙在參觀了學校成果展后說學校實行“理工結合,以工為主,氣電結合,以電為主”這條路走對了,還要繼續走下去。
1995年10月,全國氣象系統“小型衛星地球站”培訓班在學校舉行,分多批為氣象系統培訓了技術人才。
1996年10月,學校舉行建校45周年校慶。11月,國家教委教學評價專家組一行對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本科教學工作評價工作。
1997年5月,國家教委通知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評價結論為“合格”。7月,國家教委轉發了《專家組對成都氣象學院本科教學工作的評價意見》。專家組認為“通過近兩年的評建工作,已推動了學校的教學基本建設、教學管理和教學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1998年4月,學校決定籌備成立成都新氣象實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由學校控股、有400多個自然人出資組成的股份有限責任公司。6月,學校成立計算中心。
1999年8月,經財政部、中國氣象局批准學校新氣象廣告公司改製為有限責任公司。9月,中國氣象局批准,學校“十五”期間本科專業核定數增加為16個。10月,學校與中國人民解放軍89950部隊教導大隊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共同建立成都氣象學院綿陽校區。11月,學校決定,從1999-2000學年開始,在全日制本專科學生中實行學分制。12月,中國氣象局同意學校在成都航空港教育園區建設新校區;學校黨委會議決定,在雙流航空港開發區征地300畝建立新校區,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五年達標”的思路進行建設。
2000年2月,學校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新體制。6月,學校“大氣科學”、“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三個本科專業被列為國家管理專業。
2001年1月,學校決定採用清華大學的新校區建築設計方案,航空港新校區建設工程前期準備全面啟動。2月,原直屬國家統計局的國家級重點中專——四川統計學校整體併入學校。3月,學校被四川省教育廳確定為“四川省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養基地”。10月,學校舉行建校50周年慶祝大會。11月,國家計委、信息產業部批准學校為“國家軟體產業基地(成都)人才培訓中心”。
2002年6月,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組織的國際學術會議“強風暴、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學術討論會”在學校召開。9月,學校被教育部、公安部、總政治部確定為在普通高等學校畢業年級學生中施行選拔軍隊飛行學員的50所高校之一。9月,第一批2000多名學生由人南校區搬遷進住航空港新校區,標誌著航空港校區正式投入使用。
2003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4年1月,學校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簽署合作培養幹部協議,成為全國第一所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培養後備軍官的普通高校。4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簽訂聯合培養研究生協議。6月,“國家統計局統計幹部培訓基地(成都)”在學校成立。7月,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學校承辦的“第八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暨兩岸青年大氣科學學術研討會”召開。10月,成都軍區決定從2004年9月起依託學校選拔培養國防生。
2005年12月,學校被四川省教育廳批准為四川省IT類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第一批試點院校。
2021年7月26日,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
2007年,學校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
2008年,學校借鑒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歐洲幾所大學提出並試行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進行工程教育教學改革,並成為全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再創新試點工作組副組長單位和電氣組組長單位。
2009年,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在全校所有專業實施以專業建設為主線的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
2010年,學校成為中國氣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院校。
2011年,學校成為國際CDIO組織正式成員。
2012年,學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2015年4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6月,學校舉辦了第11屆CDIO國際組織全球年會。7月,學校計算機硬體、軟體科研領域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審核,並取得GB/T19001-2008/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同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獲批建立四川省圖形圖像與空間信息2011協同創新中心。
2016年8月,學校入選首批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產教融合創新項目。10月,學校舉行建校65周年校慶紀念活動,並召開了“全面推進雙一流學科建設,建設高水平信息工程大學”學科建設專題會。
2017年5月,學校與阿里雲、慧科宣布聯合共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阿里巴巴大數據學院”,組建立足四川、面向全國、放眼全球的新型示範性大數據學院。這是全國第三所由阿里巴巴與高校聯合冠名的大數據人才培養學府,是全國第一所同時開展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阿里巴巴大數據學院。
2020年3月,該校申報的“區塊鏈工程”“網路空間安全” 獲批2019年新增審批專業,“供應鏈管理”獲批2019年新增備案專業,均將於2020年開始招生 。
2020年5月12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 。7月2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藝術聯盟。
據2018年8月成信大官網信息顯示,成信大有專任教師1200餘人,其中博士420餘人,高級職稱550餘人,有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聘有100餘名院士、長江、傑青等高層次專家為我校兼職教授;教師中擔任校外兼職博士生導師20餘人,比較有影響力的主要學術兼職46項;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教學團隊。
院士 | |||
姓名 | 院士類別 | 學科方向 | 聘任職務 |
---|---|---|---|
李澤椿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天氣與動力氣象 | 兼職教授 |
黃榮輝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天氣動力學 | 兼職教授 |
呂達仁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大氣物理學 | 兼職教授 |
郭柏靈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計算數學 | 兼職教授 |
鐘山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控制理論與工程 | 兼職教授 |
安娜·瑪麗·葛瑪 | 歐盟科學院院士 | 社會保障 | 兼職教授 |
侯朝煥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信號處理 | 兼職教授 |
國家級優秀人才 | ||
姓名 | 學科 | 人才類型 |
---|---|---|
余萬倫 | 物理學 | 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余萬倫 | 物理學 | 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 |
教學名師 | ||
姓名 | 主講課程 | 級別 |
---|---|---|
賀盛瑜 | 管理信息系統 | 省級 |
張志讓 | 高等代數 | 省級 |
周激流 | 操作系統 | 省級 |
何建新 | 氣象雷達原理與系統 | 省級 |
王天寶 | CMOS模擬集成電路設計 | 省級 |
謝明元 | 信號與系統 | 省級 |
教學團隊 | ||
級別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
國家級 | 大氣探測技術教學團隊 | 何建新 |
省級 | 信號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謝明元 |
省級 | 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團隊 | 賀盛瑜 |
省級 | 大氣探測技術教學團隊 | 何建新 |
省級 | 大氣科學專業教學團隊 | 李國平 |
省級 | 大學數學教研室教學團隊 | 張志讓 |
據2018年8月成信大官網信息顯示,成信大下設15個二級學院,開辦55個本科專業,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
院系專業 | ||
所屬校區 | 所屬院系 | 專業設置 |
---|---|---|
主校區 | 大氣科學學院 | 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 |
資源環境學院 | 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地理信息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測繪工程 | |
網路空間安全學院 | 網路工程、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信息對抗技術 | |
軟體工程學院 | 軟體工程、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
計算機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 | |
光電工程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應用物理學、材料物理 | |
應用數學學院 | 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 | |
控制工程學院 | 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機械電子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器人工程 | |
電子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 | |
通信工程學院 | 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翻譯 | |
分校區 | 統計學院 | 統計學、經濟統計學、金融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 |
管理學院 | 人力資源管理、旅遊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行政管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會計 | |
文化藝術學院 | 視覺傳達設計、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社會工作 | |
物流學院 | 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 質量工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借鑒麻省理工學院等美歐大學倡導並實施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全校推進以專業建設為主線的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成為全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試點工作組副組長單位和電氣組召集單位、四川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院校。
據2018年8月成信大官網信息顯示,成信大有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國家級卓越計劃專業8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1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大氣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商務、信息與計算科學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電子信息工程、數字媒體技術
國家級卓越計劃專業: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自動化、環境工程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北京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都索貝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戴爾(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周立功單片機發展有限公司、邁普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仁寶電腦(成都)有限公司、四川匯源光通信有限公司、中國華雲技術開發公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大氣探測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動力氣象學
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技(普)文化園區
● 教學成果
據2018年8月成信大官網信息顯示,成信大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覽表(2007-2018年) | ||
成果名稱 | 級別 | 年份 |
---|---|---|
西部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 二等獎 | 2014 |
基於“三個緊密結合+全面素質教育”的地方高校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 二等獎 | 2014 |
● 學生獲獎
在5·12汶川地震中,成信大有4萬多人次投身到志願者行動當中,他們受到了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的接見和慰問,學生蒙祖海作為全國唯一一名大學生志願者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並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稱號”。
2009年-2014年,該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和創業計劃、電子專業人才設計與技能大賽等競賽中獲得全國性獎勵近187項,其中,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連續五屆獲獎總數位列全國高校前七位,位列一般高校第一;參加CDIO國際組織第10屆全球年會舉辦的國際聯賽中,“基於移動嵌入式系統四旋翼飛行器項目”摘得第二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作為中國兩所專門培養中國氣象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在大氣探測技術與裝備、大氣科學理論與應用、現代氣象服務方面構建了完整的學科體系。
據2018年8月成信大官網信息顯示,成信大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四川省重點學科5個、四川省一流學科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6個。
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成信大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軟體工程學科獲得C+等級。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探測重點開放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四川省重點學科 | 氣象學、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技術、環境科學、基礎數學 |
四川省一流學科 | 大氣科學、網路空間安全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大氣科學、數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網路空間安全、電子科學與技術、統計學 |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 應用統計、會計、漢語國際教育、農業推廣、工程、社會工作 |
據2018年8月成信大官網信息顯示,成信大有中國氣象局研究機構2個、國家統計局研究機構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2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四川分部1個、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平台1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2個、四川省工程實驗室1個、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四川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四川省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際聯合研究平台3個。
中國氣象局研究機構 | 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氣象軟體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
國家統計局研究機構 | 國家統計局統計信息技術與數據挖掘重點開放實驗室 |
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四川分部 | 大氣遙感研究所 |
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平台 | 氣象環境與健康科學數據與數據服務中心 |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 高原大氣與環境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軟體自動生成與智能服務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
四川省工程實驗室 | 醫療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四川省工程實驗室 |
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四川省氣象探測技術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信息化應用支撐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四川省協同創新中心 | 圖形圖像與空間信息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集成計算與晶元安全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中國地質災害防控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單位) |
四川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網路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研究中心 |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 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單位) |
國際聯合研究平台 | 機器人與智能系統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大氣探測國際聯合實驗室、圖像與視覺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服務社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0年成功取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二級保密資格,在新型氣象雷達系統、中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大氣輻射與衛星遙感、天氣動力學與東亞季風、環境系統分析和環境監測與評價、高原動力學、信號處理、衛星通信、信息技術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時,該校自主研製的艦載、機載氣象雷達晶元、高精尖信息化軟體及產品、北斗衛星定位射頻晶元、抗核輻射晶元等被廣泛應用於海軍、空軍、陸軍、民航等部門。
成信大創新性地研製了多個型號的新一代天氣雷達信號處理系統,改變了同類裝備依賴中國國外進口的局面,在中國國內全面布網,並銷往中國海外,其中學校主研的XDPR雙極化雷達被美國氣象雷達專家Dusan S.Zrnic評論為“世界上首部應用於氣象業務的雙極化雷達”。成信大主持並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雲計算核心基礎平台系統,處於中國國內領先水平;參與東方電氣集團、攀鋼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等大型製造企業的核心軟體開發,在促進位造業轉型升級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4年9月24日起,歐洲中長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正式在業務預報系統中啟用中國研發的風雲三號B星微波濕度計資料,這是ECMWF第一次在業務系統中使用中國的衛星數據,該成果由成信大參與研發。此外,該校參與殲10相關科研項目的研發,獲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殲-10功臣單位”稱號。
2015年,成信大控制工程學院蔣濤教授研製出了西南首輛無人駕駛車ROR,實現了無人自主駕駛,並被成都市科學技術局評為“2015年四川十大科技新聞”。
● 項目承擔&科技獲獎
據2018年8月成信大官網信息顯示,成信大承擔了國家科技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71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獎76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
在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中,該校大氣科學學院范廣洲教授申報的青藏高原地–氣水熱平衡和高原低值系統對東亞夏季風的影響項目獲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青藏高原地–氣耦合系統變化及其全球氣候效應”重點支持項目資助,資助經費(直接經費部分)300萬元,這是該校首次獲得基金委該類型項目的資助。
在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中,該校大氣科學學院王式功教授申報的“冬春季四川盆地西南渦活動對大氣複合污染影響與機制研究”項目獲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重大研究計劃“中國大氣複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響與應對機制”重點支持項目資助,資助經費(直接經費部分)290萬元。
● 學術期刊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報》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立足該校、面向中國國內外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期刊。創刊於1986年,雙月刊。主要刊登電子、電氣信息類學科,如電子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信息安全、以及大氣科學、環境科學(工程)的最新科研成果、學術論文,同時刊登數學、物理學等學科的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論文,該學報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CNKI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資料庫等資料庫收錄。
● 館藏資源
截至2017年12月,成信大圖書館有紙質文獻178萬餘冊,生均78冊,常年訂購的中外文紙本期刊800餘種;擁有SCI、EV、IEL、ACM、CNKI等中外文二次文獻檢索、全文資料庫等共47個數字文獻資源庫,其中有85.38萬餘冊電子圖書;同時,還自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位論文資料庫等特色資源庫;已基本形成以工、理、管、經、文等學科文獻資源為主,併兼顧其它學科的館藏體系,其中大氣科學類文獻資料的特色更加突出,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大氣科學類文獻信息中心。
據2018年8月成信大官網信息顯示,成信大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40餘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包括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簽署合作協議,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等中國國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院),在教學、科研以及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 校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名](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7/mc7ff55cd484e494babb47388af44b63f.jpg)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名
• 校標
校徽(2015年版) | |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
校慶徽章(65周年校慶) | |
![]() 65周年校慶徽章 | |
校徽(2008年版) | |
設計來源:由學校的中文名稱、英文名稱、英文縮寫和地球圖案組成,是校訓生動化、形象化的體現,寓意“胸懷世界,信達天下。” | ![]() 校徽(2008年版) |
校慶徽章(55周年校慶) | |
設計解讀: 校慶徽標圖案中包括了學校中英文名稱、校名英文縮寫、建校年代。 中英文校名分列徽標上下,突出中華文明地位; 鮮亮的黃色圓塊代表充滿希望與生機的地球,中間突出的是紅色調並具動感的校名,英文縮寫及下方的建校年代,說明學校地位、歷史及影響; 兩道白光線條是星球劃過的軌跡,表示地球運轉,充滿活力; 三條錐狀條塊,表示地球在茫茫宇宙中閃光,同時又寓意地球文明正處信息爆炸時代,從而與學校宗旨相符。 設計含義:正處信息爆炸時代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閃亮的文明之星;具有55年歷史的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是地球上傳播信息文明的佼佼者。與地球一樣,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充滿活力與希望,已成為國際性的傳播信息與文明的重要的高等學府,必將在地球人類文明中放射出璀璨之光。 | ![]() 55周年校慶徽章 |
校徽(2004年版) | |
整個標誌取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校名中的漢字“信”為基本設計元素,代表了“信息”、“誠信”、“信心”和“信念”,校徽圖案的右邊又是一個“息”字的變形,突出了學院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精髓。 整個校徽圖案形如:一、飛翔的信鴿。信鴿為信息傳遞的使者,象徵了溝通和交流,也代表學院學子展翅飛翔,體現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致力於培養信息化技術人才的特色。二、翻開的圖書,象徵了教育,代表學校以教育為本和學校教育的多學科性、綜合性。三、握緊的拳頭。象徵團結、信心、幹勁和創新,突出學校“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精神面貌。 | ![]() 校徽(2004年版) |
校徽(2000年版) | |
![]() 校標(2000年版) | |
校徽(1985年版) | |
![]() 校徽(1985年版) |
• 校旗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旗白色 |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旗 |
校訓
成於大氣、信達天下
![校訓碑](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8/me851d3848ec8325ba1b45bc10379397d.jpg)
校訓碑
其一,“成於大氣”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指學校最初因為大氣專業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第二主要指辦學、做人、做事成就於大氣精神和成功於大氣品質。大氣精神主要是指堅定奮鬥方向、統觀事物大局、把握髮展大勢的氣度;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氣量;自強不息、求真務實、拼搏進取的大無畏的氣概;立大志、干大事、創大業的氣魄。大氣品質主要是指寬廣的胸襟、豁達的心境、積極的態度、博大的愛心和厚重的責任。
其二,“信達天下”最基本的是做人的要求,即以誠取信,以良好的信用和信譽達於天下;其次指成信大和成信人在信息時代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面向現代化,開拓開放,通達天下。成功、成才之人大都是志存高遠、胸懷寬廣、豁達大度、誠實守信、包容和諧、氣量宏大和奮鬥不已的人,是以社會為己任的人,是小我服務於大我的人。
其三,校訓蘊含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簡稱“成信”及諧音“誠信”,同時蘊含了學校由氣象學院到信息工程大學的發展。
校風
愛心、責任、行動
愛心 :關愛之心是人的基本屬性,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特殊動力。孟子云:“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愛心使自己和他人、學校和社會充實、幸福、溫馨、和諧。
責任:責任是和諧社會和文明生活的本質體現,強烈而厚重的責任感會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責任是道德建設的基本元素,是自律和他律品質的結合,它基於人的良知、信念、覺悟和制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盡其責,泰山可移”,有責任感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愛,讓人放心。
行動:“點燃一燭,勝過咒詛黑暗”說明行動勝於一切。老子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為人不齒。從細節做起,求真務實,躬行踐履,我們將共同成就宏大的事業。
教風
愛生、敬業、求實、創新
雪中成信
愛生:愛生是教師對“愛心”的具體實現。教師的慈愛之心和真摯關愛是陽光,溫暖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愛生使教師在傳授知識中塑造著和諧人格,在追求真理中充滿著熱情和激情。
敬業:敬業是教師“責任”的最好體現。“教書育人,育人為本”是教師敬業的天職。教師遵從事業的召喚,熱愛自己的事業,在投身事業的過程中兢兢業業和甘於奉獻才必將收穫事業的輝煌。
求實:求實即求真務實,是教師“行動”的靈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以實為本,在誠實、樸實、務實和求實中才能將愛心附諸實施,才能把敬業落實到行動上。求實是事業成功的起點和人生高尚的基石。
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教師“行動”的精髓。面對未知的領域和科技的前沿,教師必須用創新的理念和創新思維訓練頭腦,既照亮自己前行之路,又點燃學生創造的火花。
學風
尊師、好學、勵志、篤行
尊師:尊師是學生愛心的體現。尊師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是改革開放時代的精神美德;尊師既是莘莘學子對教師嘔心勵血的回報的感恩之親情,也是大學生人格自我塑造的應有之義。
好學:勤奮好學是學生“責任”的最好體現,也是人生髮展之必需。荀子說:“學不可以已。”前人以程門立雪、聞雞起舞、鑿壁偷光、懸樑刺股為後人作了有關“好學”的詮釋,學子面對知識經濟時代更應以勤奮好學和學以致用為終身樂事,因為“業不止,學無涯”。
勵志:勵志即磨鍊意志、砥礪志向。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沒有遠大志向(理想和抱負)就沒有奮進的目標和靈魂;缺乏堅韌的意志,則不能實現既定的目標。
篤行:是學生對“行動”的詮釋。“篤”是專一,是忠實,是堅定;“行”是實踐、是行動。古人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沒有“篤行”的“學問思辯”皆為坐而論道;沒有“篤行”的理想抱負都是空中樓閣。成功成才的路有千條萬條,但有一條是必經之路,那就是堅定不移和持之以恆的行動和實踐。
人南記憶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矗立在成都人民南路的成都氣象學院和華西醫科大學,是成都人引以為豪的城市文化地標。隨著學校的發展,該校校區由原來的人南校區搬遷至航空港。根據成都市政府的統一規劃,學校原人南校區被打造為科技商務一條街的商務中心,人南校區成為歷史的記憶。學校在人南校區有著58年的悠久辦學歷史,是學校開始起步並不斷走向成熟的見證地,其間培養了幾萬名優秀畢業生,許多校友已經成為中國氣象、國防、民航等行業的領導者和建設者。
該校許多老校友得知母校即將搬遷的消息后,紛紛通過各種方式向學校和自己的老師表達了對母校的懷念之情。校友們希望母校搬遷時能留下建校初期的傳統建築,讓他們能夠藉由舊建築捕捉當年校園裡的點點滴滴,懷念逝去的純真年代。同時,對於在人南校區工作了幾十年的老領導、老教師來說,這裡是他們為之奮鬥並奉獻了一生的地方,他們對學校的發展歷史有著深刻的記憶,對維繫著深厚師生情誼的老校區有著難以抹滅的特殊感情。
為保存學校歷史的傳承性,尊重歷屆校友們對學校的懷念,學校決定在新校區按照人南東校區傳統建築樣式,選址重建西南空軍氣象大樓(行政樓)、教學樓(含禮堂)等房屋以及其間的道路和中心花園。按照學校總體規劃及項目遷建規劃,將人南東校區遷建至航空港校區大氣觀測場東側的新征地範圍內。遷建的內容主要包括行政樓3087平方米、一教樓(含禮堂)3669平方米以及其間的道路和中心花園。
國防軍魂
● 國防綠文化
成信大於2004年1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部隊(原第二炮兵)簽訂聯合培養軍隊幹部協議,先後在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地理信息科學、財務管理等20餘個專業開展培養,累計向全軍和武警部隊輸送了1000餘名堪當強軍重任的共和國軍官。
學校的“國防綠文化”獲得了2009年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一等獎,2010年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三等獎和2011年全國第二屆“高校德育創新發展研究成果”優秀獎,"構建'三位一體'的國防生培養體系,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獲得第八屆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國防綠文化”主要內容是:以堅定一個信念、建好一個黨支部、唱響一首歌曲、種好一片綠林、建好一個網站、做好一個微信公眾號、辦好一份報紙、編撰一批指導書籍、編好一本畢業紀念冊等“九個一”為內容的精神文化,凸顯“國防綠”文化的時代特徵;以分層分年級的專題學風建設、課外科技競賽活動和學業警示教育組成的專業文化彰顯“國防綠”文化專業特色;以國防生公寓、國防教育綜合訓練場、國防生林、駐校選培辦工作場地、軍政訓練和軍事實踐基地建設為載體的物質文化體現“國防綠”文化外在感染力;以國防生文化活動月、日常訓練周和國防生模擬營連排等活動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行為文化外化“國防綠”文化的精神內涵;以國防生工作制度彙編為主體的制度文化體現“國防綠”文化的規範性引導。
氣象文化
● “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活動
“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是由中國氣象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氣象學會共同主辦,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作為發起單位並牽頭承辦,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全國16所開設有氣象、環境類專業高校共同參與的全國大型專題科普志願服務活動,從2007年開始舉辦。每年成信大都會組織2000多名專業志願者組成200餘支小分隊,深入鄉村、社區、學校、廣場、車站、港口、列車以及廠礦企業等人流密集地方,宣講《氣象災害防禦條例》,舉行防災減災知識圖片展、知識講座,散發科普宣傳資料,播放科普短片,並對群眾進行氣象防災減災知識調查。
據2018年8月成信大官網信息顯示,成信大累計有19000餘人次志願者參與到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覆蓋全國(除香港、澳門、台灣)的所有省(市)、自治區,受益群眾達800萬人,成為中國國內歷史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活動範圍最廣、最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氣象科普志願服務活動,為增強全民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意識,提升全社會科學防範和應對氣象災害能力,推動氣象防災減災事業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福祉安康,促進社會和諧和國家全面小康建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並於2017年成立“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聯盟”,“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聯盟”由中國氣象局有關業務單位、部分含有氣象類、環境類專業的高等院校、行業企業自願組成非營利性、非法人的聯合體——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聯盟。聯盟接受中國氣象局、教育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青團中央、中國氣象學會的業務指導,以“政府推動、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服務大眾”為宗旨,推進聯盟成員充分發揮各自的特色和優勢,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和公共氣象服務效益為目標,努力實現氣象科學知識社會化、大眾化。
該活動先後榮獲2009年中國氣象局創新工作特別獎、2011年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特別獎、教育部第八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優秀獎、2015年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
職位 | 名單 |
---|---|
黨委書記 | 周激流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余敏明 |
黨委副書記 | 馬洪江、雷超 |
副校長 | 於世祥、何建新、范廣洲、舒紅平、朱明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歷任領導 | |||
姓名 | 性別 | 職務 | 任職時間 |
---|---|---|---|
彭平 | 男 | 教學主任 | 1951.1-1954.4 |
姚國士 | 男 | 政委 | 1951.1-1954.4 |
校長 | 1954.5-1955.7 | ||
計新民 | 男 | 黨委書記 | 1957.5-1966.5 |
革委會第一主任 | 1970.12-1976.10 | ||
黨委書記 | 1973.6-1976.10 | ||
鄧忠德 | 男 | 校長 | 1957.9-1978.4 |
張志良 | 男 | 革委會主任 | 1963.6-1970.12 |
張玉昆 | 男 | 黨委書記 | 1979.9-1989.12 |
院長 | 1979.9-1983.12 | ||
渠劭 | 男 | 紀委書記 | 1979.10-1983.6 |
王明山 | 男 | 紀委書記 | 1983.-1986.4 |
張世鈞 | 男 | 院長 | 1983.12-1986.4 |
陳志明 | 男 | 黨委書記 | 1989.4-1993.4 |
盧敬華 | 男 | 院長 | 1988.10-1993.4 |
繆綿海 | 男 | 黨委書記 | 1993.4-1997.12 |
院長 | 1993.2-1997.6 | ||
段廷揚 | 男 | 黨委書記 | 1997.12-2006.7 |
院長 | 1997.6-2004.9 | ||
楊羽 | 男 | 紀委書記 | 1997.12-2001 |
周定文 | 男 | 院長 | 2004.9-2012.9 |
伊長江 | 男 | 紀委書記 | 2001.4-2009.8 |
賴廷謙 | 男 | 黨委書記 | 2015.4-2017.2 |
四川統計學校歷任領導 | |||
姓名 | 性別 | 職務 | 任職時間 |
---|---|---|---|
李亞明 | 男 | 大隊長 | 1949.12—1950.12 |
黨支部書記 | 1949.12-1952.10 | ||
萬里 | 男 | 校長 | 1950.12-1952.08 |
孟功才 | 男 | 校長 | 1952.10-1961.05 |
黨支部書記,黨總支部書記 | 1952.10-1961.05 | ||
尹光榮 | 男 | 黨總支部書記 | 1963.03-1964.02 |
1965.03-1967.02 | |||
代校長 | 1963.03-1964.02 | ||
1965.03-1967.02 | |||
校長 | 1978.02-1984.05 | ||
黨總支部書記,黨委書記 | 1978.02-1985.02 | ||
孫世義 | 男 | 校長 | 1961.05-1963.03 |
1964.02-1965.03 | |||
1967.02-1969.08 | |||
黨支部書記 | 1961.11-1963.03 | ||
1973.05-1978.02 | |||
革委會主任 | 1969.08-1970.08 | ||
革委會主任 | 1973.01-1974.12 | ||
李長生 | 男 | 軍代表 | 1970.09-1972.12 |
楊承湖 | 男 | 校長 | 1984.05-1990.09 |
王德吉 | 男 | 黨委書記 | 1985.02-1991.01 |
周鼎權 | 男 | 校長 | 1990.09-1999.01 |
鍾沛然 | 男 | 黨委書記 | 1999.04-2001 |
譚平祥 | 男 | 校長 | 1999.01-2001 |
截至2014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累計培養了包括院士、傑青、神六功臣、全國勞模、國家首席天氣預報員和氣象局領導在內的2萬多名氣象人才,他們廣泛分佈在氣象、民航、航空航天、部隊、農業等行業或領域。中國氣象局70%以上的大氣探測業務骨幹和科技人員、30%以上的氣象預報員,中國民航系統約50%的氣象預報、氣象裝備保障人才均來自於該校,中國四大衛星發射基地的氣象保障工作者中大部分是該校培養的畢業生。
姓名 | 時間 | 備註 |
李澤椿 | 52級 | 氣象學專家 |
王澄海 | 79級 |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李朝鮮 | 79屆 | 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李國平 | 79級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閆幫華 | 80級 |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與國家航空與宇宙航行聯合中心資深科學家 |
曾慶安 | 80級 |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助理教授 |
趙平 | 80級 | 中國科學院氣候研究所所長 |
楊宇航 | 82級 |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羅德海 | 82級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教授、青島市氣象學會副理事長 |
丁漢軍 | 83屆 |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高級物理科學家 |
鄧愛軍 | 83級 | 賓法尼亞大學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科學家 |
張韌 | 83屆 | 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賀盛瑜 | 83屆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教授 |
咼平 | 84級 | 原新疆氣象局通信台任計算機室主任、高工 |
楊芳林 | 85級 | 美國馬里蘭國家環境探測中心科學家 |
李曦 | 85屆 | 中國科技大學軟體學院院長 |
何建新 | 87屆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教授 |
劉和平 | 87級 | 美國傑克遜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
周率 | 90屆 |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高級工程師 |
諶芸 | 91屆 |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預報系統實驗室高級工程師 |
黃剛 | 94屆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
姓名 | 時間 | 備註 |
陳耆驗 | 55級 | 湖南省長沙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農業氣象和生態農業專家 |
陳泮勤 | 65屆 | 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局副局長 |
劉光軒 | 69級 | 西藏自治區氣象局黨組書記 |
杜繼穩 | 70級 | 陝西省氣象局副局長 |
楊少傑 | 73級 | 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廣州市氣象局局長 |
庄國泰 | 79級 | 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 |
鄧樹民 | 80級 | 黑龍江省氣象局副局長 |
王仁喬 | 82級 | 湖北省武漢中心氣象台台長、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
謝璞 | 83屆 | 北京市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 |
方立清 | 83級 | 河南省氣象局氣象台台長 |
陳忠明 | 84屆 | 貴州省氣象局副局長、山地氣候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 |
羅雲峰 | 86級 | 中國氣象局科技發展司副司長 |
祝燕徳 | - | 湖南省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 |
左雄 | 87級 | 重慶市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
張強 | 87屆 | 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中國氣象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所長 |
劉漢濤 | 89屆 | 神六發射功臣、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主任 |
張洪衛 | 95屆 | 山東省東營市氣象台台長、高級工程師 |
吳顯奎 | 78級 | 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四川省科協副主席 |
謝瑞武 | 85屆 | 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副書記 |
林勇 | 84屆 | 成都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
滕采模 | 73級 | 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黨組書記、總隊長 |
劉啟義 | 75級 | 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黨組書記、總隊長 |
李川渝 | 78級 | 重慶市統計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
王琪敏 | 82級 | 四川省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 |
多吉戰都 | 84級 | 西藏自治區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
王光彩 | 84級 | 四川省經濟學會理事、統計局黨組成員、總統計師 |
姓名 | 時間 | 備註 |
劉再德 | 78級 | 斐訊CTO,雪城大學博士 |
陳睿 | 2000級 | bilibili董事長兼CEO |
![]() 主校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