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古華的結果 展開

古華

中國電影編劇、作家

古華,原名羅鴻玉,1942年6月20日出生,男,湖南嘉禾人。

電影編劇、作家,原湖南省作協副主席。

人物經歷


謝晉與古華(右一)
謝晉與古華(右一)
1961年冬結業於郴州農業專科學校。
1962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杏妹》。此後10餘年間陸續寫了一些中、短篇小說,大多反映農村新人新事。
1975年秋入郴州歌舞團任創作員。
1978年以後,對現實生活有了較深的認識,藝術上也日益成熟。長篇小說《芙蓉鎮》發表后,引起文藝界很大關注,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作品通過湖南山村普通勞動婦女胡玉音勞動發家,屢遭不幸的生活經歷,反映了中國農村社會變革的歷史進程,深刻揭露極“左”思潮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短篇小說《爬滿青藤的木屋》,也著力批判極“左”路線,獲1981年全國短篇小說獎。
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年到北京,入文學講習所學習。
1985年當選為中國作協理事、湖南省作協副主席。
他的作品以描寫湖南風情見長。已出版作品30餘部,獲得過11種文學獎勵。主要著作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意等10餘種文字,有的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話劇或歌劇。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湖南分會副主席。
古華1962年從農業專科學校畢業后,作為農業工人和農村技術員,古華在五嶺山區一小鎮旁生活了十四年,勞動、求知、求食,並身不由己被卷進各種各樣的運動洪流里,經歷時代風雲變幻、大地寒暑滄桑。遙遠的古老的山區小鎮,蒼莽的林區四時風光,淳樸的民風,石板街、老樟樹,吊腳樓、紅白喜慶、雞鳴犬吠。對古華有一種古樸的吸引力和歷史的親切感。
與農民長期的共同生活構成了古華創作的深厚基礎,也是他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古華閱讀興趣廣泛,中外古今、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獵之中。古華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學習寫作,1962年開始發表短篇習作,1980年3月到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學習。1985年當選為中國作協理事、湖南省作協副主席。現旅居加拿大。
古華的作品以描寫湘地風情見長,主要有:長篇小說《山川呼嘯》、《芙蓉鎮》;中、短篇小說集《爬滿青藤的木屋》、《金葉木蓮》、《禮俗》、《姐姐寨》、《浮屠嶺》、《貞女》等,其中《芙蓉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爬滿青藤的小屋》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個人著作


古華
古華
山川呼嘯(長篇小說)1976,湖南人民 莽川歌(短篇小說集)1978,湖南人民
芙蓉鎮(長篇小說)1981,人文
爬滿青藤的木屋(短篇小說集)1983,人文
金葉木蓮(短篇小說集)1983,福建人民
古華中短篇小說集 1983,湖南人民
禮俗(短篇小說集)1983,文聯
在地球那一邊(散文集)1984,江西人民
姐姐寨(短篇小說集)1984,花城
古華中篇小說集,1985,湖南人民
古華小說選 1985,四川文藝
謝晉與古華(右一)
謝晉與古華(右一)
古華獲獎小說集 1985,花城
古華在拍攝現場
浮屠嶺(中篇小說集)1986,中原農民出版社
從小活到電影(文論集)1986,群眾
小說創作花絮(文論集)1986,江西人民
貞女(中篇小說集)1987,香港香江出版公司
霧界山傳奇(中篇小說)1987,上海文藝 我的聯邦德國之行(散文集)1987,文聯

作品點評


爬滿青藤的木屋
簡評
首 先,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本文亦屬於傷痕文學那個大時代背景,通過多平民百姓的“文革”中生活遭際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文革”對普通百姓的毒害及對知識分子肉體的折磨和摧殘。
小說主人公“盤青青”,“她在山裡長大,招郎成親,連林場部這樣遠的地方也只來過一次”,這樣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在李幸福來到綠毛坑前,她只知道,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對現實生活感到滿足,但當李幸福來后,在接受了外來知識及新事物的熏陶后,她開始慢慢地轉變了。無論是精神上,還是感情上,經過一番鬥爭,她決定反抗,要李幸福幫她買收音機,買圓鏡等。在最後她的丈夫懷疑她,背棄她后,她才決定要與李幸福一起。她對新生活充滿新奇,但又恐懼外來事物,反而用阿Q精神來安慰自己,正是造成了她悲劇人生的原因,但最終她又能反抗她所懼怕的一切,這有點是值得慶幸的。
王木通,盤青青的丈夫,一個目不識丁的粗人,在文革期間,自認自己是幸福的。這也側面反映了“文革”對農民思想上的影響是多麼的大,知識分子是被壓制的對象。對於李幸福所提出的放火意見,也因自己的私心而不予採納,無理地反對一切正確的意見,在發現自己的妻子、孩子在改變時,只想粗暴地壓制下來。主觀地認定他們是他的,是會用武力解決問題,讓好不容易活躍起來的綠毛坑又回歸里寂靜。後來又愚笨地想用血書來表達自己要求入黨的意志,這是一種野蠻、粗俗的做法,但在那時卻被認為是真心。最後,死到臨頭,丟棄了盤青青,編造謊言,取得領導信任,到一個新的地方開始了新的生活,這亦是一個諷刺。
而李幸福這個被文化大革命毒害的知識青年,在初到綠毛坑時,就用自己的影響帶動了盤青青及她的兩個孩子的變化,讓綠毛坑充滿了生機。但當王木通出面制止后,他又變得怯懦了,大氣也不敢出一聲,他這正是典型的吃軟怕硬的知識分子形象,也表現出了他的一種無奈。而他到場部提意見被否定,則更深一層地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對知識分子來說不僅是肉體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摧殘。
芙蓉鎮
簡評
《芙蓉鎮》
《芙蓉鎮》
這是一部反映當代南方農村社會生活風情的小說。作品以“芙蓉姐”胡玉音的 悲歡遭際為主線,描寫了從1963年到1979年湖南農村的社會變遷:農村經濟復甦時期、“四清”運動時期、“文革”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揭露了左傾思潮的危害,歌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勝利。小說塑造了胡玉音、秦書田、谷燕山、黎滿庚、李國香、王秋赦等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將農村經濟的興衰、政治風雲的變幻、人性的自然與異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

人物名言


文學就是作者對自己所體驗的社會生活的思考和探索,也是對所認識的人生的一種“自我回答”形式。當然這種認識,思考和探索是在不斷地前進、發展著的。——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