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書院

翰林書院

“翰林”之名漢代已有,本指文學之林,是文翰薈萃所在。唐代開始作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質是“天下以藝能技術見召者之所處也”(《唐會要》卷57“翰林”),文學、經術、僧道、書畫、琴棋、陰陽等各色人士以其專長聽候君主召見,稱“翰林待詔”。唐玄宗時,較多地選用文學士人,稱“翰林供奉”,用於起草詔令,議論時事。清朝以後,翰林院的主要職能是編修書籍,撰擬冊文,為皇室解經講史,以及充當科舉考官等,與政治瞭然無涉,屬於職清事簡的文人閑職。清朝末年,實行政治改,學校教育取代科舉制度,與科舉制度密切相關的翰林院日漸衰落。1911年,清朝滅亡,沿續了千餘年之久的翰林制度也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對於中國古代的翰林來說,有一點是千年不變的,即充任者多是精通經史、飽讀詩書之士。特別是明清以後,基本都是進士高科之人,亦即當時知識階層中的精英。為人熟知的歷代名流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初的宋濂方孝孺,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古代介紹


簡介

翰林書院中國唐代開始設立的各種藝能之士供職的機構。

發展歷史

初唐玄宗選擅長文詞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制,后逐漸演變為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為待詔。起草詔制本是中書舍人的專職,但唐玄宗感到中書舍人草擬詔制的制度難以保守機密和應付急需,乃一度挑選擅長文學的親信官員充翰林院待詔,以備起草急詔(兼撰擬詩文)。開元二十六年(738),又另建翰林學士院,專供草擬詔制者居住,供職者稱翰林學士(簡稱學士),本身無秩品。初置時並無員額,後來依照中書舍人之例,置學士六人,擇其中資歷深者一人為承旨。安史之亂以後,軍事頻繁,翰林學士地位愈來愈重要,不但在草擬詔制方面分割了中書舍人之權,也在參謀密計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權。唐憲宗以後,翰林學士承旨往往晉陞為宰相。學士院設置之後,與中書舍人院有了明確分工。學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將相大臣、宣布大赦、號令征伐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制,稱為內製;中書舍人所起草的則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稱為外製。學士院有兩名由宦官充任的學士院使(或稱翰林院使),在皇帝與翰林學士間起傳達聯繫的作用,在政治上有很大影響。後晉天福五年(940)曾宣布廢除翰林學士,將草擬詔制之權歸還中書舍人,但不久又恢復。
宋沿唐制設學士院,也稱翰林學士院,有時亦稱翰林院。翰林學士實際上充當皇帝顧問,很多宰相都從翰林學士中選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學士,亦無秩品。元豐改制后,翰林學士承旨和翰林學士成為正式官員,正三品,並且不任其他官職,專司草擬內製之職,例帶知制誥銜。由於唐代學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時亦稱學士院為翰林院。宋代另有專掌藝學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與學士院的翰林院無關。西夏設翰林學士院,官員有學士等。遼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漢文文書及刑獄諸事,長官為翰林學士及翰林學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置翰林學士院,設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等,掌起草詔書等事。元代設翰林兼國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員與金代同,分掌制誥文字、纂修國史及譯寫文字。明翰林院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入翰林院者官品雖低,卻被視為清貴之選。明朝翰林若得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密,則更是貴極人臣。清因明制,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兩人,滿、漢各一人。清掌院學士無文學撰述之責,是侍讀學士以下諸官的名義長官,與唐宋之翰林學士有所不同。但仕為翰林官者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優待厚遇。

現代介紹


文化底蘊

翰林書院
翰林書院
“翰林”之名漢代已有,本指文學之林,是文翰薈萃所在,翰林書院為歷代各種藝能之士供職機構。而在國子監旁的舊址重新修葺的翰林書院,在古樸考究的們屋裡蘊藏著都市現代化般的休閑體驗。書院環境優美,典藏豐富,裡面充滿著自然從容、優雅別緻。翰林書院東側與孔廟、雍和宮相望,北側緊鄰最具北京文化特色的五道營衚衕,是傳承中國傳統的文化寶地,教化並影響北京一帶的文化氛圍。

經營理念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打造北京核心城區最具特色的高端商務社交平台

服務特色

翰林書院活動場地:京味兒十足的三進四合院,古樸考究的們屋裡蘊藏著都市現代化般的休閑體驗,是舉辦會議、論壇、沙龍、Party、西式酒會、婚宴等的絕佳場地。
翰林書院餐飲服務:以經營粵菜為主,湘菜、江西菜為輔。翰林書院的廚師團隊出自廣東名廚,以精湛的廚藝奉上饕餮大餐,讓顧客的味蕾在此停留。

活動案例

大師講壇
由北京翰林書院舉辦的第一期“大師講壇”在京隆重開講。著名宏觀經濟學家、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做了題為《大轉折時代的中國經濟》的主題演講。
李連杰太極禪禪絲匯
太極禪創始人李連杰先生與禪絲們的首次見面會
太美玖富私享會
會議由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及北京盛德玖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陳軍主持,相關經濟學家及20餘位各行業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資深投資人及其他各界優秀人士出席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