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木偶戲表演藝術
嶺南木偶戲表演藝術
廣州成為嶺南木偶戲藝術的弘揚之地。廣東省木偶劇團製作的木偶成為各級政府作為禮品饋贈外國賓客,這獨特的嶺南藝術珍品成為友誼的使者而傳遍海內外。傳統木偶藝術出現後繼無人的斷層局面,很多著名的木偶藝人後代都不願意繼承衣缽。
目錄
我國木偶戲自漢代發軔,唐代形成之後,結合各個朝代的戲曲及其他藝術而發展。嶺南木偶戲藝術是在元朝時從浙、閩傳入。浙、閩木偶藝人隨南宋朝廷南渡,定居廣東吳川、電白一帶,使木偶戲在廣東粵西地區傳承和發展。據《廣州市志》載:“廣州的木偶戲藝術是從浙江、福建輾轉粵西等地傳入的,有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提線木偶三大品種,有逾100多年的歷史。”清末民初,木偶戲已活躍於廣州街頭,當時主要演出地點是城隍廟(今中山四路忠�大街內)、荔灣西關黃沙一帶,以及鄉村神誕廟會演出。廣州成為嶺南木偶戲藝術的弘揚之地。
嶺南木偶表演藝術是通過富有嶺南特色的木偶製作技巧、木偶的操縱技藝,結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唱和舞美設計,演繹嶺南傳統民間傳說及各地的民間傳說。木偶製作在清末就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依附地方戲曲表演所製作的生旦凈末丑木偶極具嶺南人物的面部特徵及行當特色,成為最具嶺南地方特色藝術珍品。傳統的嶺南杖頭木偶戲,各個行當的表演都具戲曲程式化的特徵,操縱藝人用自身的動作和身段與木偶角色相一致,表演坐立、踱步、關目等小動作細緻入微、形神具備;武打功架老練,拳打刀劈都迅猛逼真、剛勁有力。歷史上民間木偶藝人都是自演自唱,音樂唱腔多採用山歌曲調、廣東的粵劇曲牌、粵曲小調、漢劇等。著名傳統木偶劇目《芙蓉仙子》、《孫悟空三調芭蕉扇》、《張羽煮海》被公認為“三件寶”。
嶺南木偶表演藝術與嶺南地區民風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戲曲緊密聯繫,特顯其含蓄細膩,剛而感其鋒,柔兒迷其韻的嶺南派木偶藝術特色而成為獨特的嶺南文化的一部分,而享譽世界各國。廣東省木偶劇團製作的木偶成為各級政府作為禮品饋贈外國賓客,這獨特的嶺南藝術珍品成為友誼的使者而傳遍海內外。
在經濟大潮衝擊下,青年人的文化娛樂取向呈現多元化,傳統嶺南木偶表演藝術出現觀眾面縮窄的頹勢。目前劇場演出的觀看人數大多在一二百人,致使廣東省木偶劇團的生存發生了危機。傳統木偶藝術出現後繼無人的斷層局面,很多著名的木偶藝人後代都不願意繼承衣缽。在大城市根本沒人報考,甚至到農村或木偶戲比較活躍的地區都無人問津,確實面臨著消亡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