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詞

唐朝薛濤創作的五言古體詩

《春望詞》是一首五言古體詩,是唐朝女詩人薛濤所作,以四首聯章形式,抒寫眺望春景,卻心生複雜愁情,表達了詩人傷春之感相思之情。

作品原文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
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 ● 欲問:想要問。攬草:采草。結同心:同心結,舊時用香輩或銷帶打成的連迴文樣式的結子用作男女相愛的象徵。
● ● 渺渺:形容悠遠、久遠。翻作:反作。玉箸:玉石筷子,用以形容淚。 

白話譯文

其一:花開的時候你不能和我一起欣賞,花落的時候你無法與我一起悲傷。
想要問我相思之情讓人最為難耐的時間?那一定是在花開花謝的時候。
其二:採摘小草結成同心結,將它贈送給我相知相愛的心上人。
春愁伴著春光同我告別時,那不知我心事的子規鳥卻哀鳴不歇。
其三:花兒隨著春風的吹拂,一天天的衰敗下去,約會的佳期也是渺茫無期。
不能與心中的如意郎君結合在一起,豈不白白結下相愛的同心草。
其四:開滿枝頭的鮮花讓我怎能承受,反而讓相思之情湧上心頭。
清晨對鏡梳妝時垂下兩行淚,春風啊!你是否知道我的心境呢?

創作背景


這首《春望詞》寫於薛濤隱居浣花溪時期。此時,她雖剛年過四十,卻已飽經人生滄桑。十二年屈辱的樂伎生涯中,她曾被罰往荒蠻邊關,也曾擁有過節度府校書郎的尊貴地位。在終於脫離了樂籍恢復了自由身後,她一身素淡的女冠服,在浣花溪畔開始了新生活。本該是高興的事,但是若無那有情人分享,便成了那“空谷幽蘭”“棧橋梅花”只能孤芳自賞,活脫脫透著一股凄涼。

作品賞析


詩句融情於景,開頭四句描繪花開花落之景,抒發相思之情。“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不管是花開還是花落,薛濤之情惟自知,此時最相思,相思無人解,何處話凄涼?悲矣!再看“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一句,“結同心”“遺知音”坦誠而直率地表露出薛濤渴求覓得有情郎“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的心跡,可見其寂寞成殤飄零無依的現狀。緊接著又寫“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僅一個“復”字,叫人不由得心生憐憫,對春光易逝的憂愁正要慢慢消退,奈何那無知春鳥又要在枝頭鳴叫提醒著世人又是一歲春光蹉跎,何其哀愁啊!從結構上看,詞句回答了上文的相思之所在,又很好地將下文過渡到描述感慨時光荏茬,待字閨中容顏老去的苦悶之情。薛濤通過“風花”“同心草”“花滿枝”“春風”等景物,看著枝頭最美的花朵,數著指尖流走的時光,就像看著自己的美麗在徒勞地開放,兀然地凋零,卻還是“佳期猶渺渺”一次次讓“結同心”的美夢幻滅,沉浸在知己難求、知音渺渺的痛苦裡。
縱觀薛濤一生的坎坷情路,其發出《春望詞》中幽怨哀傷而又無力無奈之感也就情有可原了,而這也與文章開篇提到的薛濤剛柔並濟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薛濤本事官宦之女,養尊處優,無奈世事變化無常,短短數月她就被迫入樂籍淪落為風月場里的歌妓。儘管如此,薛濤仍不改其潔身自好高風亮節的本質,以其詩文出彩贏得眾多名士追捧。隨後邂逅韋皋,有“女校書”之美稱,受盡寵愛;奈何耿直之氣高傲之風得罪了韋皋,被流放邊疆。讓人不得不感嘆,在男權社會裡再有風骨才氣的女子還是得依附男人而生存,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十離詩》。就算是自貶身價,薛濤在流放途中還是發出了“聞說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的感慨,對防守邊疆士兵的艱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又見這女子有著男兒般心懷天下的胸懷。之後邂逅了羈絆一生的男子元稹,本以為是“才子佳人”好姻緣,怎料竟成“鏡花水月”空悲切。從此,薛濤隱居浣花溪旁,著上那女道服,制那薛濤箋,一生無伴到白頭。曾經紅顏如今白髮,幾度蕭索在心頭。寧可同春天一同老去,也不願將就半分半毫。這就是薛濤。

作者簡介


竹林深處的一代才女
竹林深處的一代才女
薛濤,768~832,字洪度,唐朝長安人,生於大曆五年,卒於大和六年。幼 年隨父鄖流寓成都,八九歲能詩,父死家貧,十六歲遂墮入樂籍,脫樂籍后終身未嫁。后定居浣花溪。知音律,工詩詞。創“薛濤箋”。薛濤正式集子叫《錦江集》,共五卷,詩五百餘首,沒有流傳下來。後世各家所本的明本《薛濤詩》一卷,是從《萬首唐人絕句》等選本拼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