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

醫學領域中新興的一門邊緣性交叉學科

臨終關懷(英文:hospice care)並非是一種治癒療法,而是一種專註於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臨終關懷是近代醫學領域中新興的一門邊緣性交叉學科,是社會的需求和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就世界範圍而言,它的出現只有二三十年的時間。

概述


臨終關懷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給病人增添痛苦的、或無意義的治療,但要求醫務人員以熟練的業務和良好的服務來控制病人的癥狀。由於臨終關懷必然要涉及到各種癥狀的姑息治療,所以在腫瘤科領域它和姑息治療往往是同義語。
臨終關懷是近代醫學領域中新興的一門邊緣性交叉學科,是社會的需求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標誌。就世界範圍而言,它的出現只有二三十年的時間。臨終關懷,讓生命“走”得溫暖。
臨終關懷示意圖
臨終關懷示意圖

意義


臨終關懷是一項符合人類利益的崇高事業,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
1.臨終關懷符合人類追求高生命質量的客觀要求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生命的生存質量和死亡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迎接新生命、翻開人生歷程的第一頁一樣;送走、合上人生歷程的最後一頁,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以便讓患者在死亡時獲得安寧、平靜、舒適,讓家屬在病人死亡后沒有留下任何遺憾和陰影。
2.臨終關懷是社會文明的標誌每一個都希望生的順利,死的安詳。臨終關懷正是為讓患者尊嚴、舒適到達人生彼岸而開展的一項社會公共事業,它是社會文明的標誌。
3.臨終關懷體現了醫護職業道德的崇高醫護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患者的價值,包括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臨終關懷則通過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用科學的心理關懷方法、高超精湛的臨床護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療法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減輕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質量,平靜地走完生命的最後階段。醫護人員作為具體實施者,充分體現了以提高生命價值和生命質量為服務宗旨的高尚醫護職業道德。

內容


1.身關懷:透過醫護人員及家屬之照顧減輕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飲食提升身體能量。
2.心關懷:透過理念之建立減輕恐懼、不安、焦慮、埋怨、牽掛等心理,令其安心、寬心、並對未來世界(指死後)充滿希望及信心。
3.靈性關懷(佛教認為是道業關懷):回顧人生尋求生命意義或多半透過宗教學及方式建立生命價值觀,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極樂世界等。圓滿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一個需要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一、臨終關懷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通常指由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和義工等多方人員組成的團隊對無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過3到6個月的臨終患者提供特殊的緩和醫療服務,也包括對臨終者家屬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無力回天的病患不必仰賴醫療技術和大量財力被動地延續生命,而可以憑藉基礎治療緩解身體不適作為保證,按照自我意願度完剩餘時光。
臨終關懷是現代西方社會對工具理性和現代性反思的產物,它打破了以醫生為主導的治療模式,將患者的意願放到第一位。臨終關懷挑戰了兩大習慣認知,一是西醫理念:以延續生命為最高目標而忽略生命質量;二是傳統孝道:將放棄創傷性治療等同於放棄親人生命。臨終關懷回歸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屬性,強調生命是身心統一的整體,患者的精神層面受到重視,扭轉了現代醫學以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為基礎的生命認知,將臨終者從無望的機械性救治中解放出來,賦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
臨終關懷在實踐中呈現出高度的立體化和社會化,集中體現著社會人文關懷,自1967年誕生於英國,很快就遍及全球五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造福了無數的患者和家庭。
二、臨終關懷將直接帶來“五贏”局面。首贏家是國家。據衛生部資料:一個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於生命的最後一個月,意即臨終救護佔據我國醫療支出的最大份額。而在美國,用於臨終關懷的每1美元可節省1.52美元的醫療保險費用,節約來源是病人的治療費、藥費、住院費與護理費;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實行臨終關懷者比沒有施用者少用2737美元,在最後一個月少花費3192美元。可以推知,我國如果推廣臨終關懷,必能節省巨額醫療開支、減少醫療浪費。此外,臨終關懷具有公益性,能夠吸納社會慈善資金,構成社會醫療經費的有效補充。
其餘“四贏”依次為:醫院。臨終關懷的開展有助於有限的醫療資源充分發揮效用,緩解醫療資源和社會需求之間的落差。醫護人員。有望減少大量的無望救治案例,有利於樹立和維護醫生的職業信心,減少醫患矛盾。臨終患者。擁有死亡權才是擁有完整的生命權,臨終患者可以自主安排最後時日,避免破壞性的延命救治。家屬。臨終關懷機構與團隊的介入,不僅彌補了現代家庭護理人員短缺且不專業的問題,而且提供足夠的人力保障。臨終關懷通常無需費用高昂的儀器設備,有效地緩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避免“死人將活人拖垮”的局面。喪親者經由全程的專業幫助,可有效降低悲傷反應,儘快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大大減少對社會的隱性損失。
三、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是發達國家也經歷過的。現代化給社會帶來巨大變革,諸如人口不斷膨脹並城鎮化集中、家庭模式日趨核心化、人口高度老齡化等,這導致家庭傳統的照護功能由強變弱,承受親屬死亡的能力衰退,這對社會和家庭的負面影響初見端倪,而未來形勢更顯嚴峻。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數據,我國每年新發腫瘤約312萬例,因癌症死亡達270萬例。當前需要“臨終救護”的人口基數日益龐大,社會化的臨終關懷服務日益凸顯出巨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關懷對象


優先對象:
1.重病人及其家屬
2.老年人
3.動物等
積極層面對象:
1.學校教育
2.成人教育

關懷目標


臨終關懷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通過消除或減輕病痛與其他生理癥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令病人內心寧靜地面對死亡。同時,臨終關懷還能夠幫助病患家人承擔一些勞累與壓力。
臨終關懷不同於安樂死,這即不促進也不延遲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務包括對症治療、家庭護理、緩解癥狀、控制疼痛、減輕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負擔和消極情緒。所以臨終關懷常由醫師、護士、社會工作者、家屬、志願者以及營養學和心理學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員共同參與。
在臨終階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死亡的恐懼。美國的一位臨終關懷專家就認為“人在臨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於肉體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減輕患者機體上的痛苦的同時,做好臨終患者的心理關懷。
病人進入瀕死階段時,開始為心理否認期,這時病人往往不承認自己病情的嚴重,否認自己已病入膏肓,總希望有治療的奇迹出現以挽救死亡。當病人得知病情確無挽救希望,預感已面臨死亡時,就進入了死亡恐懼期,表現為恐懼、煩躁、暴怒。當病人確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間即來,此時病人反而沉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也就進入了接受期。一般說來,瀕死者的需求可分三個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沒有痛苦地死去。因此,當死亡不可避免時,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寧、避免騷擾,親屬隨和地陪伴,給予精神安慰和寄託,對美(如花、音樂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寫遺囑,見見最想見的人,等等。病人親屬都要盡量給予病人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們無痛苦地度過人生最後時刻。

關懷須知


1.以照料為中心
對臨終病人來講,治癒希望已變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體舒適、控制疼痛、生活護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標以由治療為主轉為對症處理和護理照顧為主。
2.維護人的尊嚴
患者儘管處於臨終階段,但個人尊嚴不應該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遞減,個人權利也不可因身體衰竭而被剝奪,只要未進入昏迷階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醫護人員應維護和支持其個人權利;如保留個人隱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參與醫療護理方案的制定,選擇死亡方式等。
3.提高臨終生活質量
有些人片面地認為臨終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沒有價值,病人也變得消沉,對周圍的一切失去興趣,甚至,有的醫護人員也這樣認為,並表現出面孔冷漠,態度、語言生硬,操作粗魯,不知該如何面對患者。臨終關懷則認為:臨終也是生活,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生活,所以正確認識和尊重病人最後生活的價值,提高其生活質量是對臨終病人最有效的服務。
4.共同面對死亡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樣是客觀世界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實,正是死亡才使生顯得有意義。而臨終病人只是比我們早些面對死亡的人。死賦予生以意義,死是一個人的最終決斷,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要迎接挑戰、勇敢面對。
臨終關懷示意圖
臨終關懷示意圖

發展史


臨終關懷(Hospice)運動始於英國的聖克里斯多費醫院。50年年代,英國護士桑德斯(CicellSaunders)在她長期從事的晚期腫瘤醫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決心改變這一狀況。1967年她創辦了世界著名的臨終關懷機構(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過程得到需要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點燃了臨終關懷運動的燈塔”。最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臨終關懷服務實踐和理論研究,70年代後期,臨終關懷傳入美國,80年代後期被引入中國。
“臨終關懷”一詞的正式應用,始於1988年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的建立。此前,許多學者對Hospice和HospiceCare的翻譯往往不能很好地表達其內涵和外延。Hospice曾被譯為“濟病院”或“死亡醫院”。HospiceCare則被譯為“安息護理”或“終末護理”等。香港的學者稱之為“善終服務”,在台灣被稱為“安寧照顧。
1988年7月15日,美籍華人黃天中博士與天津醫學院院長吳咸中教授以崔以泰副院長合作,共同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臨終關懷研究機構——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黃博士先後資助人民幣10萬元,天津醫學院也拿出相應的經費,天津護理學會理事長王桂英個人資助1000元,護理專家甘蘭君任該機構的副主任(1991年5月改任顧問),共同開展臨終關懷研究工作。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已躋身於世界臨終關懷研究與實踐的行列。由於是中國第一個臨終關懷研究機構,新聞媒介頗感興趣,通過各報刊宣傳,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上海、北京、安徽、西安、寧夏、成都、浙江、廣州等城市也相繼建立了臨終關懷醫院、病區或護理院。在積極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著手籌建臨終關懷病房。1990年10月,該病房開始收治病人。各大報予以報道,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投資10多萬元攝製題為《臨終關懷》的科教影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首映式。迄今數百名臨終病人在這裡尊嚴舒適、安詳地抵達人生終點。該病房成立後接待了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參觀學習者上千名,及來自美、英、日、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受到普遍的讚揚和肯定。至今,中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雖然只有短短九年的歷程,但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進展。自1988年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成立以來,中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理論引進了研究起步階段,宣傳普及和專業培訓階段以及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全面發展階段。
1991年3月,臨終關懷研究中心召開了“首次全國臨終關懷學術研討會暨講習班”。在此基礎上,又先後舉辦了五期臨終關懷講習班。其中包括兩期“中美臨終心理關懷研習班”和“中英臨終關懷研習班”、“93北京臨終關懷國際研習班”等,並在天津、北京、西安、武漢、唐山、青島、煙台、廬山等地舉辦臨終關懷學術報告會或臨終關懷系列講座,先後有近2000名從事醫療、護理、心理等方面工作的人參加,從而促成了臨終關懷事業隊伍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1992年5月,經國家科委批准,天津醫學院與美國東西方死亡教育研究學會聯合在天津舉辦“首屆東方臨終關懷國際研討會”,衛生部長陳敏章等領導出席會議並講話,他對臨終關懷事業給予充分肯定,認為這次會議應載入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的史冊。衛生部決定將其納入全國醫療衛生工作發展規劃。國際研討會之後,臨終關懷機構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很多省市建立,中國臨終關懷事業開始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
1993年5月,在山東煙台市召開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臨終關懷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二次全國臨終關懷學術研討會”。1995年5月,在廣西桂林市召開了“第三次全國臨終關懷學術研討會”。1996年3月在昆明召開了“全國死亡教育與臨終關懷學術研討會”。並經多年籌備,創刊《臨終關懷雜誌》,以推動臨終關懷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臨終關懷示意圖
臨終關懷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