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麻鴨

四川麻鴨

四川麻鴨的分佈以綿陽、溫江、樂山、宜賓、內江、涪陵、萬縣、達縣和永川等地區。中心產區位於四川省綿陽、溫江、樂山縣等地,廣泛分佈於四川省水稻田產區。

四川麻鴨是體型較小的兼用型品種。體質堅實緊湊,羽毛緊密,頸長頭秀;喙呈橙黃色,喙豆多為黑色;胸部突出,脛蹼桔紅色。

形態


四川麻鴨
四川麻鴨
四川麻鴨,公鴨體型狹長,性指羽2-4匹,向背部彎曲。母鴨羽色較雜,以麻褐色居多,麻褐色母鴨的體軀、臀部的羽毛均以淺褐色為底,上具黑色點斑,黑色點斑由頭向體軀後部逐漸增大,顏色加深。在頸部下2/3處多有一白色頸圈;腹部和胸部絨羽為白色。在麻褐色母鴨中有一部分黑色點斑很大,著色特深者稱為"大麻鴨";一部分羽色泥黃,上綴小的黑色點斑稱為"黃麻鴨"。其它雜色母鴨為數較少,約佔群體中的5%左右。公鴨毛色較為一致,可分為兩種:一種稱"青頭公鴨",它的頭和頸的上1/3或1/2羽毛為翠綠色,腹部為白色羽毛,前胸為紅棕色羽毛;另一種為"沙頭公鴨",它的頭和頸的上1/3或1/2的羽毛為黑白相間的青色,不帶翠綠色光澤。兩種公鴨的肩、背為淺灰色細蘆花斑紋,前胸為紅棕色羽毛。
外貌特徵 體格較小,體質堅實緊湊,羽毛緊密,頸長頭秀。喙橘黃色,喙豆多為黑色,胸部發達、突出。脛、蹼橘紅色。母鴨羽色較雜,以麻褐色居多。麻褐色母鴨的體軀、臀部的羽毛均以淺褐色為底,上具橢圓形黑色斑點,黑色斑點由頭向體軀後部逐漸增大,顏色加深。在頸部下2/3處多有一白色頸圈。腹部為白色羽毛。麻褐色母鴨中顏色較深者稱為“大麻鴨”,羽毛泥黃色,斑點較小者稱為“黃麻鴨”,其他雜色羽毛約佔5%左右。公鴨體型狹長,性羽2~4根,向背彎曲。公鴨羽色較為一致,常分為兩種。一種“青頭公鴨”,此公鴨的頭和頸的上1/3或1/2處的羽毛為翠綠色,腹部為白色羽毛,前胸為赤褐色羽毛;另一種“沙頭公鴨”,此種公鴨的頭和頸的上1/3或1/2的羽毛為黑白相間的青色,不帶翠綠色光澤,肩、背為淺黃色細蘆花斑紋,前胸赤褐色,腹部絨羽為白色,性羽為灰色。

產地與分佈


四川麻鴨是體型較小的兼用型品種。中心產區位於四川省綿陽、溫江、樂山、宜賓、內江、達川等地區,廣泛分佈於四川省水稻田產區。四川麻鴨早熟,放牧能力強,為四川省生產肉用仔鴨的主要品種。

生產性能


①產蛋性能 在放牧條件下,年平均產蛋150枚左右,500日齡平均產蛋131枚,平均蛋重72~75克,蛋殼以白色居多,少數為青色。蛋形指數1.4。
②生長速度與產肉性能 初生體重40克,30日齡體重443克,60日齡體重1214克,90日齡體重1568克。100日齡開始填肥2周可增重540克,增重率39.58%,瘦肉率25.21%,皮脂率22.32%;90~100日齡的全凈膛率63.1%,分鴨胸、腿肌占屠體比例為29.10%,母鴨為31.84%。胴體含水量為60.70%,粗脂肪為22.43%,粗蛋白為16.04%,灰分為0.85%。利用建昌鴨作父本、四川麻鴨作母本,其雜種一代在活重、平均日增重等方面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
③繁殖性能 孵化季節在3~8月,公母鴨配種比例1:10,受精率在90%左右,孵化率平均85%左右,母鴨利用年限2~3年,公鴨利用1年。

遺傳保護


2020年5月29日,四川麻鴨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