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縣

甘肅省慶陽市轄縣

合水縣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處於東經107°51'—108°42'、北緯35°36'—36°37'之間,東鄰陝西省富縣,西與西峰區、慶城縣相連,南與寧縣接壤,北靠華池縣及陝西省志丹縣。總面積2941.78平方公里。

合水縣是著名的黃河象故里,古石刻之鄉,有"天然水庫"、"北地江南"之稱。截至2016年,合水縣轄5個鎮、7個鄉,共5個社區,80個村,498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合水縣人口數量為135908人。有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東鄉族、苗族、壯族、土家族、裕固族等9個民族。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11月,合水縣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2020年2月2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同意合水縣退出貧困縣。

歷史沿革


甘肅省慶陽市轄縣]
甘肅省慶陽市轄縣]
20萬年前,境內已有人類活動;5000年前,人類在合水的生產活動已具規模,隋末設縣,已有1300餘年的建制史。
秦朝時設義渠縣。
西漢設略畔道和除道縣(一說為直道);新莽時期改略畔道為延年道;東漢末年二縣縣府南遷陝西,地域為羌胡所佔,直至南北朝。
西魏時期設蔚州。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設合水縣(治在今慶城);仁壽二年(602年)設華池縣;義寧元年(617年)設樂蟠縣。
唐武德六年(624年)增設蟠交縣;天寶元年(742年),改蟠交縣為合水縣。
宋熙寧四年(1071年),廢樂蟠,地域歸合水。
金、元、明、清皆歸慶陽府轄。
民國屬涇原道。
1949年9月21日,合水縣縣治由老城鎮遷至西華池鎮;
1958年12月20日,裁合水縣,分屬寧縣、慶陽縣轄。
1961年12月15日,復置合水縣,縣城設西華池。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合水縣位於甘肅省東部,處於東經107°51'—108°42'、北緯35°36'—36°37'之間,東鄰陝西省富縣,西與西峰、慶城縣相連,南與寧縣接壤,北靠華池及陝西省志丹縣。總面積2941.78平方公里。

地貌

合水縣地勢山川相間,東北高,西南低,子午嶺縱貫南北,將全縣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呈現出東水東流,西水西去之勢,平均海拔1298.7米。

氣候

合水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總日照時數2376-2492小時,無霜期為155-160天,年均降雨量560-590毫米。

水文

合水縣境內有縣川河、馬蓮河、固城河、苗村河、葫蘆河五條河流。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合水縣已探明礦產資源有石油、煤炭等,石油儲量2.7億噸,石油產能突破70萬噸。煤炭總儲量71.3億噸、煤層氣貯量2150億立方米,平均可採煤厚度6.46米,分佈穩定,構造簡單。

水資源

合水縣河流年平均總徑流量3.2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3.97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截至2012年,合水縣境內有藥材150多種(秦艽、甘草、麻黃、柴胡、遠志、杏仁等),野生動物140餘種(梅花鹿、狐、黃羊、野豬等)。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合水縣轄5個鎮太白鎮、老城鎮、西華池鎮、板橋鎮、何家畔鎮
7個鄉蒿咀鋪鄉、店子鄉、吉峴鄉、固城鄉、段家集鄉、太莪鄉、肖咀鄉
5個社區,80個村,498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合水縣總人口17.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24萬人。全縣有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東鄉族、苗族、壯族、土家族、裕固族等9個民族。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合水縣人口數量為135908人。

政治


縣委書記:解平
縣長候選人:陳會發
縣委副書記、黨校校長:張小強
縣委副書記:董安寧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慕傑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曹育錚
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安冠卿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何維莉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立三
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戴斌
人武部部長:許彥博

經濟


綜述

2017年,合水縣完成生產總值48.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9.4億元,財政總收入2.1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9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億元。
2020年,生產總值完成57.71億元,增長3.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0.43億元,下降7.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2億元,增長1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33億元,下降1.7%;財政大小口徑收入3億元、1.92億元,分別增長11.8%、18.7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37元、10290元,分別增長4.12%和8%。

第一產業

2010年,合水縣糧食產量達到99849.28噸,較2009年增長6.38%。其中,夏糧23883噸,較2009年增產14.68%;秋糧75966.28噸,較2009年增產4.02%。全年糧食單產264.7公斤,較2009年增產6.7%。新栽果樹3.1萬畝,實現蘋果總產值1.6億元,新建蔬菜鋼架大棚1000座、水泥骨架大棚300座,維修日光溫室50座,建管護房78間,實現蔬菜總產值1.3億元;新增規模養殖戶265戶,扶持建設養殖小區(場)11個,實現畜牧業總產值1.4億元,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5.34萬畝。
2010年,合水縣完成造林面積2.09萬畝,四旁植樹49萬株。集體林權配套改革成效明顯,新建農林專業合作社4個,流轉林地1.26萬畝,辦理林權抵押貸款531萬元。
2010年,合水縣大牲畜存欄25000頭,較2009年增長10%,其中牛23300頭,奶牛33001頭;羊只存欄量達到162900隻,較2009年增長3.7%,出欄24900萬隻。豬存欄29400萬頭,較2009年增長9.9%。畜牧業產值達916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0.7%。
2010年,合水縣新修梯田22642畝,新建人飲工程處,建成農村沼氣“一池三改”1800處,全縣戶用沼氣累計達到13920處。農田有效灌溉面積5.14萬畝,保灌面積2.74萬畝,實灌面積3.18萬畝。完成流域治理40.29平方公里。

第二產業

2010年,合水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6019萬元,較2009年增長35.9%。建辦民營企業20戶。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4.87億元,上繳稅金2150萬元,分別較2009年增長12%、9.7%。
2010年,合水縣房地產開發累計完成投資1.59億元,建成住宅小區5處12.9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0年,合水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49990萬元,較2009年增長18.4%。其中: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1515萬元,較2009年增長28.9%,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8475萬元,較2009年增長5.2%;按行業分:批發業實現23102萬元,較2009年增長2.9%;零售業實現20894萬元,較2009年增長37.2%;住宿和餐飲業實現5994萬元,較2009年增長38.1%。
2010年,合水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190470萬元,較2009年增長27.6%,其中,儲蓄存款餘額116777萬元,較2009年增長17.3%;各項貸款餘額達到85449萬元,較2009年增長26.6%。

文化


地方民俗

社火
合水社火通常認為其歷史內涵是祭祀社神的一種民間儀式。“社”,就是土神,“火”即“火把”,“火堆”或“焰火”。杜佑《通典》載有古代軍事編製中“五人為列,二列為火”的說法,“社火”之“火”疑為最初的一種軍事性質的部落編製,按照上古先民既是勞動者又是戰士的雙重身份看,“社火”最初無疑是軍事編製部落或民族編製,在“社火”中表現戰爭,從殘殺俘虜內容的節目來看,表演藝術起源時是為了祀神的,後來才開始由祀神到娛人的慢慢轉變。
秧歌
合水秧歌是社火中出現的一種形式,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后興起,演員們打扮,有的服裝一律,有的則夾雜著民間貪官、乞丐,算命先生、丑婆等,伴著秧歌鑼鼓,扭來扭去,盡情發揮表演特長。丑婆婆是最活躍的人物,面妝極為丑,大腳片,老麻子臉,大嘴,耳弔紙炮,手持兩個棒槌,一邊演出,一邊自由出入隊中,還說些俏皮引人發笑的話,增添喜歡氛圍。合水秧歌的特點是徒手表演,其動作特性和動律可以概括為抻、甩、擰、纏等四個字。

名優特產

合水縣特產有:臊子面、涼粉、粘面、玉面、麻浮、煎餅、攪團、黃兒、洋芋撥拉、暖鍋、豬灌腸、豬火腿、黃酒、豆腐腦、糊塗黃酒等。

交通


2010年,合水縣境內有過境國道2條122.34公里,縣道6條133.624公里,鄉道6條142.75公里,鄉村道路140條583公里,大小橋樑18座603.95米。其中:三級公路92.628公里,四級公路236.851公里,等外公路652.235公里。油路通鄉率達100%,行政村通砂路率達90%以上。

社會


合水位於陝甘寧三省交匯,區位優勢明顯,國道309、211交錯過境,青蘭高速穿境而過,銀西高速、南太高速合水段正在建設當中,鄉鎮通油路率達到100%,村通水泥路、安全飲水、標準化衛生室、鄉村舞台,組通砂石路、通動力電,戶通照明電實現了全覆蓋。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4.6平方公里,市政建設日新月異,服務一應俱全,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全縣有中小學117所,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3個,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通訊網路覆蓋全境,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7%。

科技事業

2010年,合水縣舉辦科技講座185場次(含特派員培訓和科技入戶工程培訓),培訓群眾3.42萬人(次),培訓技術骨幹2700多人,開展大型宣傳活動5場(次),向企業下派科技特派員4名,向12個鄉鎮50個村下派科技特派員50名,技術培訓和信息服務開展培訓110場次,受訓農民8000多人次;培育了11個經濟利益共同體為主的科技特派員工作典型,建成13個基層創業行動示範點。

教育事業

截至2010年,合水縣共有完全中學1所,在校學生2852人;初中4所,在校學生9185人;職中1所,在校學生1679人;小學78所,其中六年制39所,教學點39所,在校學生11919人;幼兒園29所,在校幼兒2658人。全縣普通高中參加高考1227人,專科以上上線1085人,上線率為94.1%,其中本科上線209人,上線率18.1%;職業高中參加高考69人,上線67人,上線率為97.1%。全縣普通高中招生1181人,職業高中和中專招生832人。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階段入學率99.6%,小學、初中輟學率分別控制在1%、2%以內,全縣4-6周歲幼兒入園率為89.2%。撤併完小和教學點57所,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建成4所。

文化事業

2010年,合水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各1所,文聯組織1個,縣級藝術表演團體1個,電視台、廣播電台、有線電視台各1座,電視覆蓋率達到96.9%,廣播覆蓋率達到97.1%,全縣擁有有線電視用戶4320戶,村村通用戶7590戶。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合水縣共有衛生機構17個,其中:綜合醫院1個、中醫院1個,衛生院11個(中心衛生院3個、鄉衛生院8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監督所1個。有醫療床位450張。年末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77人,其中醫師150人,護師72人,其他技術人員255人。

體育事業

2010年,合水縣有體校1所,少年級田徑運動員28名,舉辦運動會15次,參加運動員18962人。向上級體育部門輸送人員11名。

社會保障

2010年,合水縣農民參合142310人,參合率達到96.1%,共為86353名參合患者報銷醫療費用1608.18萬元,為946名困難群眾發放大病醫療救助金295萬元,招錄安置各類高校畢業生261人。城鎮新增就業143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9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

旅遊


風景名勝

合水是文化旅遊名縣。合水隋末設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建制歷史,境內發掘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及文物點654處。1973年境內出土的黃河象化石,是世界上發現最早、骨骼最大、個體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子午嶺主脈之上的“秦直道”,被譽為古代中國的高速公路;國家AAA級旅遊景點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被譽為“可移動的敦煌莫高窟”。合水是南梁根據地和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志丹太白起義、包家寨子會議等歷史事件均在合水境內發生。
子午嶺
名勝古迹
名勝古迹
子午嶺,又稱橋山、古陸梁,南吞三秦,北擊大漠。子午嶺林區以“鹿峽秋風”、“碧落霞天”、“古廟松蔭”、“寒嶺梅影”、“蘆洲飄雪”、“桃嶺飛虹”、“直道林蔭”、“太白春水”、“自響水鼓”、“聖泉薰蘭”等景點而著稱。
聖公泉
聖公泉位於老城鎮鎮政府西南坎山腳下,為古時境內著名景點之一。舊時此地有四尺深的小井一口,內有細泉一眼,四季不停地湧出。據清乾隆年間知縣陶奕曾所纂《合水縣誌》載:“縣南五十步,泉出山下,極清冽。相傳舊有修道者卓錫出泉,能愈百病,每旱禱亦應。云:按聖公之名,殊覺俚俗,或當為聖功易。曰:山下出泉,蒙蒙以養正聖功也。然前人題詠及碑記皆如此。”
蟠交古城遺址
蟠交古城,又名“葫蘆城”。據府、縣史志記載描述,城建於大川之北,建水(今縣川河)之陽,北負尖嶺、面向平崗。北垣依山,高五丈,南在平陸,東西順山勢而壁立,高三丈,厚丈五;東西最長一百一十五丈,南北(平地)最寬九十五丈,周長三華里零九丈,登高北望儼若葫蘆。
塔兒灣石造像塔
塔兒灣石造像塔位於合水縣城東北部約70公里的太白鄉苗村川塔兒灣村,始建於宋代,以鑿磨的紅砂岩石條塊疊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築,共十三層,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人物


合水縣著名人物有:韓鼎、郭貴元、趙國棟、朱萬榮、楊正甲、徐廷昌、師學九、黃克秀、孟逸、文世賢、邊金山、王建倉、高朗亭、張吉等。

獲得榮譽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潮品消費百強榜排名82。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美食百佳縣市。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