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秦艽

假秦艽

假秦艽(徠拉丁學名:Phlomis betonicoide s),別名粗弓,甘草、土甘草、白洋參、白元參,白玄參。唇形科糙蘇屬草本植物,根莖肥厚、疙瘩狀串聯。莖高30-80厘米,直立,四棱形、密被射線不等長的星狀糙硬毛、不分枝。分佈於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及西藏東部。該種根可入葯。

形態特徵


植徠株
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厚、疙瘩狀串聯。
莖高30-80厘米,直立,四棱形、密被射線不等長的星狀糙硬毛、不分枝。
假秦艽
假秦艽
基生葉紙質,狹卵形、卵狀披針形、三角形或卵圓形、長7.5-14厘米,寬5-7.5(-10)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淺心形至心形,邊緣為具胼胝體小突尖的圓齒 狀至牙齒狀,莖生葉卵圓形至披針形,長5-9厘米,寬2-4.5厘米,邊緣為不整齊的圓齒狀或牙齒狀,向上漸過渡為苞葉,葉面均密被中枝特長的星狀糙伏毛和單毛,背面沿網脈密被中枝特長的星狀疏柔毛及單毛,余部被星狀短柔毛,基生葉葉柄長3-15厘米,莖生葉葉柄長(0.3-)1-3厘米,苞葉無柄。
輪傘花序多花,4-5輪;苞片刺毛狀,向上彎,長6-9毫米,被具節緣毛,與萼近等長。花萼管狀鐘形,長約10毫米,上半部及脈上被具節剛毛,其餘部分疏被微柔毛、齒刺毛狀,長1.8-4毫米,堅硬,平展、齒間具2小齒、邊緣密被長緣毛。花冠粉紅色,長約1.8厘米,外面密被星狀糙短硬毛,冠管內面具毛環,冠檐上唇長約8毫米,邊緣具不整齊的牙齒,自內面具髯毛,下唇長6-7毫米,先端3圓裂,中裂片倒卵狀橢圓形,較大,側裂片近圓形、較小、邊緣均具不整齊的齒缺。雄蕊內含,花絲具長毛,基部在毛環上不遠處具短距狀附屬器。
小堅果頂端具微鱗毛,成熟時無毛。
花果期
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海拔2700-3000米的高山草地、林間草地或林緣。

分佈範圍


分佈於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及西藏東部。

主要價值


根可入葯,民間用以治肚脹(食物中毒)、肚痛、腹瀉及風寒感冒,又可健胃。

變型


可分兩個變型。
一為原變型(f. betonicoides)。
另一變型為白花變型(f. alba C. Y. Wu in Addenda 594. 1977.),與原變型不同在於莖與葉毛被疏而短,花白色,產雲南中甸,多生於空曠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