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燈衚衕

取燈衚衕

取燈衚衕,位於北京煤市街,明代屬正西坊,原稱取鐙衚衕。取燈在北京有多種解釋,其中有火柴(洋火)的意思,也有取燈(籠)的意思。解放後為保證城內居民的安全和維護城市環境,北京市政府將此類行業遷往永定門外經營。自此,取燈衚衕就空有其名而無其實了。

概況


取燈在北京有多種解釋,其中有火柴(洋火)的意思,也有取燈(籠)的意思。煤市街取燈衚衕明代屬正西坊,原稱取鐙衚衕。
從民國時期出版的《燕都叢考》的地圖上看,取燈衚衕是一條斜衚衕,東北口是煤市街,西南與炭兒衚衕相通,可抵延壽寺街。當年,廊房頭條被稱“燈籠一條街”,布滿經營和製作宮燈、紗燈、走馬燈等燈籠的商店和作坊。而取燈衚衕與廊房頭條相接,中間只有一段煤市街
鑒於取燈衚衕的地理位置,認為這條衚衕是廊房頭條那些燈籠店的倉庫、堆房,是有些道理的,只是這條衚衕目前全是居民大雜院和小店鋪,看不出燈籠庫和燈籠作坊的遺跡何在。
至於明代稱“取鐙衚衕”,大概也有一些典故在內,只是歷史久遠無法考證了。在清代的《京師坊巷志搞》中,
取燈衚衕
取燈衚衕
沒有記載,可見這條衚衕太普通了。按古代修志的慣例,如果衚衕內有大宅院、寺廟、會館等,都可入志。取燈衚衕則未入志,可見其不是什麼重要衚衕。
隨著時代發展,北京衚衕里的“原住戶”漸少,取而代之的是各地進京打工、經商的人。取燈衚衕也不例外,這條小衚衕里不僅有許多外地住戶,還有小店鋪、小飯館及賣什麼“成人保健品”的店鋪和不會理髮的“髮廊”。

名字由來


這與北京古代的引火物有關。我國古代有一種引火之物,史書稱之為“取燈”。把松樹或杉樹枝條削成小木片,然後將硫磺塗在木片頂端,很像現在的火柴。清代末年,西方火柴傳進北京后,人們習慣稱之為“洋取燈”,簡稱“洋火'.;取燈早在公元6世紀的北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到清代,北京就有人以取燈為業。福格《聽雨叢談·取燈》記載說:“京師有市取燈者,其名甚雅。以芝麻秸削為細枝,塗硫磺於頂,遇火即燃,用以引燭。”這種取燈在當時是一種很重要的商品。大約在明代初年,以製造、販賣取燈為業的人越來越多,並逐漸聚集在一起,取燈衚衕就是取燈作坊手工業者聚集的地方,也是取燈的貨棧和批發站。直到民國初年,取燈在北京城裡還有出售。,隨著火柴工業的發展以及火柴需要量的增多,取燈作坊就被北京火柴廠所取代。取燈作坊經常發生火災,因火災而破產甚至喪生的人很多。因此,解放后,為保證城內居民的安全和維護城市環境,北京市政府將此類行業遷往永定門外經營。自此,取燈衚衕就空有其名而無其實了。

參考資料


http://www.ldwb.com.cn/template/23/file.jsp?aid=1457
http://www.taxchina.cn/2005-06/23/cms371808articl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