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

漢語辭彙

叛逆,拼音:pàn n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背叛,同時又有背叛者的意思。

詞目


叛逆

拼音


pàn nì

引證解釋


1、背叛。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叛逆。”
宋蘇轍《漢景帝》:“吳王濞世子來朝,與帝博而爭道,帝怒,以博局提殺之,濞之叛逆勢激於此。”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庄公曰:‘寡人籌之熟矣。段雖不道,尚未顯然叛逆,我若加誅,姜氏必從中阻撓,徒惹外人議論,不惟說我不友,又說我不孝。我今置之度外,任其所為,彼恃寵得志,肆無忌憚。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七回:“且臣聞趙朔、原、屏等,自恃宗族眾盛,將謀叛逆。”
茅盾《三人行》:“不論你取了怎樣的方式,不論你是公然決裂或是不忠實,在性質上,你這行動總是叛逆,總是反抗。”
2、有背叛行為的人。
三國 魏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箋》:“東誅叛逆,全軍獨尅。”
《南史·江淹傳》:“奉天子而伐叛逆。”
耶律楚材《和張敏之詩七十韻》之一:“本圖服叛逆,何止翦譸張。”
郁達夫《瓢兒和尚》:“因而近朱者,便都是亂黨,不白的,自然也盡成了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