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黑陶杯

蛋殼黑陶杯

新石器時代陶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山東日照市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反映當地獨有的陶土材質和獨特的制陶方法,以及當地人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器形分為三部分,上面是一個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間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狀底座,由一根細長管連成統一的整體。杯壁厚度均勻,薄如蛋殼,質地細膩堅硬。該器形僅見於少數大中型墓葬,極可能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

基本資料


【名稱】:蛋殼黑陶杯
【類別】:陶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


山東龍山文化遺物------------蛋殼陶的含義是指器皿的厚度如蛋殼一樣,那麼這種名字分明是不符合幾千年前古人賦予它真正存在的含義。今天我們給了它這樣的名字“蛋殼陶”,雖然不確切,但是在沒有任何文字記載,沒有任何人作為旁證的今天,也只有如此了。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幾千年前是沒有軸承這種東西,拉坯造型是離不開軸承,軸承作為承載輪盤唯一最穩定的配件是人所共知,那麼沒有這樣的先進設備還能製造出這樣薄的器皿我們不得不承認祖先技藝的高超極致!一般的陶器都是使用當地的粘土原料,蛋殼陶細膩的粘土顆粒直徑0.2mm到0.5mm,那麼在還沒有絲網的四千多年祖先使用什麼工具過濾陶土的?現在仍然沒有人知道,如果說猜測那就多了去,更不確切的種種所謂評說都很多。大家知道,陶器的燒成溫度要在900℃以上,否則這蛋殼陶保存不到這年頭,遠古時期祖先會使用耐火材料嗎?另外,高溫環境下燒制的蛋殼陶不變形,並且還有鏤空工藝於壓光融為一爐,這又印證了四千多年的祖先在溫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材料工藝方面已經具備了絕世水平。
它是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藝的典型代表,迄今,很多藝人都難以達到。

文物現狀


山東省日照市濰坊姚官莊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簡介


蛋殼黑陶杯
蛋殼黑陶杯
這件高柄杯高22.6厘米,口徑9厘米;為泥質黑陶,器表烏黑光亮;寬斜口沿,深腹杯身,細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裝飾六道凹弦紋;細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並裝飾細密的鏤孔,貌似籠狀,其內放置一粒陶丸,將杯子拿在手中晃動時,陶丸碰撞籠壁會發出輕脆的響聲,杯子站立時,陶丸落定能夠起到穩定重心的作用,設計十分巧妙。這件高柄杯的造型體態輕盈,挺拔秀麗,製作技藝美妙絕倫,是一件絕無僅有的古代藝術珍品。
蛋殼黑陶器皿是山東龍山文化特有的標誌性陶器,也是我國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蛋殼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龍山文化製作蛋殼黑陶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經過了反覆淘洗的細泥,陶胎內不見任何雜質,其質地細密堅硬,幾乎沒有滲水率,說明龍山文化時期的制陶工匠對陶土的選擇和燒窯技術的掌握均已達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今天的研究人員模仿燒制如此輕薄的陶器也是相當困難,可見龍山文化時期掌握燒制蛋殼黑陶技術的工匠,一定是當時的尖端人才。
蛋殼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發展而來,多在墓中發現,但並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較大型的墓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單獨擺放,不與其他的隨葬物品混雜,其位置顯要。蛋殼黑陶高柄杯的造型一般都是頭重腳輕,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斷這類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應是龍山文化時期富貴人家享用的隨葬禮器。
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紋飾為重,乃以造型和工藝見長,風格簡潔爽利,應是當時人們審美觀念的一種反映。
中國古代陶器中,有一個群體特別與眾不同,它僅見於山東境內龍山文化的早中期遺址,可能與此地獨有的陶土材質和獨特的制陶方法有關,也是當地人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的反映,它就是蛋殼黑陶,而高柄杯又是其僅有的一種器形。
這件蛋殼黑陶杯的器形可分為三部分,上面是一個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間是透雕中空的柄腹,如倒置的花蕾;下面是覆盆狀底座,由一根細長管連成統一的整體,形態纖巧秀致,有一種動人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陶杯經輪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勻,薄如蛋殼,最薄處僅為0.2~0.3毫米,但質地卻極為細膩堅硬,就是今天仿製,也不是易事。而且,胎體表面經長時間打磨,使石英雲母絹雲母等反光物質的顆粒順著一個方向排列,對光線的反射由漫反射改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發光。加上採用鏤孔和裝飾纖細的劃劃紋,它的製作工藝達到了中國古代制陶史上的頂峰。
蛋殼黑陶杯僅僅出土於少數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說明它在當時就是一種極高貴的用品,並非常人可以享用,極可能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那就意味著社會上已產生階級分化而即將告別原始的蒙昧,可以說,蛋殼黑陶杯的出現,即已掀開文明的曙光。
中國古代的陶製品器形規整,厚薄均勻,顏色純正,舉世聞名的蛋殼黑陶杯是其中的傑出之作。它“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