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悅洲

安徽省銅陵市大通鎮下轄灘塗

和悅洲在安徽省銅陵市區西南14公里處的長江里,屬於銅陵市郊區大通鎮。北宋年間已經露出水面,後來向北逐漸淤積擴大,1912年後開始築堤圍墾,並且改今名。洲地近似南北方向,面積大約為2平方公里。洲逮捕夾江白鰭豚養護場與淡水養殖場。勝利碼頭,營運到安慶客貨運輸。

基本介紹


歷史
和悅洲原名“荷葉洲”,呈圓形,四面環水,似荷葉漂浮水上。位於安徽省長江里。相傳古邏國王太子朝聖九華山,路過桐城縣屬藕山,踏上一隻腳,把完整的藕山踩成兩段,藕頭順江而下,長出荷葉,故名荷葉洲。最近出土的土地福德祠石碑上刻:本洲。中刻:土地福德祠之神位。下刻:清順治捌年二月初壹。該祠立碑表明,1652年就有人在和悅洲定居,距今已有三百三十多年歷史了。
最早來和悅洲的拓荒者,是以插草為標的方式進行的。先到為“君”,後到為“臣”。隨著歷史的變遷,開墾者爭奪兼并土地的衝突亦隨之加深。先佔有土地的東家,引起了後來墾荒者的憤慨,從而導致爭訟連年,無休無止。後來,官民共鑒這起糾紛,便改荷葉為和悅,意在和顏悅色:睦鄰相處。又傳清水師提督彭玉麟來荷葉洲操練水師,認為荷葉歲有枯榮,便諱其意更名“和悅”。此名沿用至今。
銅陵縣大通鎮的和悅洲,遠遠望去,恰似江面飄浮的一片荷葉。和悅洲古名為荷葉洲,面積約2平方公里,是經千年泥沙沉澱而隆起的江心洲。據和悅洲出土的清朝順治年間的《福德祠碑記》所考,清朝初期這裡就已形成了自然村落。
經過數代拓荒者的辛勤耕作,到了晚清,洲上人煙輻輳,且頗具城鎮規模。據說,為其改名為和悅洲的是清朝水師提督、湘軍首領彭玉麟。彭玉麟認為荷葉洲是天然的避風良港,遂在此練兵籌餉,並在洲上設立參將衙、厘金局、皖岸督銷局等行政稅務機關,又建成3條用麻石條鋪成的街道和10條長巷,直通江濱。由於街上茅廬毗鄰,火災不斷,洲上人又為土地爭訟不已,彭玉麟在一次檢閱水師時把荷葉洲改名為和悅洲,取其生意人應和顏悅色方可生意興隆之意。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是大通和悅洲的鼎盛時期,被譽為“小上海”。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飛機兩次轟炸和悅洲,隨後再加上國民黨實行焦土抗戰,和悅洲從此衰敗。
雖然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巨變,和悅洲仍然以其淡雅恬靜的田園風景,淳厚古樸的民風,以及厚重的歷史文化,深深吸引著遠近遊人。1996年,省政府公布“大通—和悅洲”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古鎮大通2004年也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