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喬瓦尼·阿涅利的結果 展開
- 菲亞特公司第一代董事長
- 菲亞特公司第三代董事長
喬瓦尼·阿涅利
菲亞特公司第三代董事長
喬瓦尼·阿涅利,人名。義大利菲亞特公司兩代董事長都使用該名。
老喬瓦尼開創了這個公司,他的孫子小喬瓦尼。阿涅利在戰後復興了這個家族企業,小喬瓦尼。阿涅利還是世界馳名的西歐工業巨頭及政治家。
1969年1月17日的小喬瓦尼·阿涅利
1934年,阿涅利14歲的時候,父親埃多阿爾多。阿涅利,當時獲得義大利足球聯賽五連冠的尤文圖斯俱樂部董事長,在駕駛水上飛機的時候不幸失事。
1945年,他的祖父與母親相繼逝世。雙重的打擊使他一度頹廢,成為一位頻頻出入上流社會,沉醉於紙醉金迷生活的花花公子。
1952年的一個晚上,在參加晚會回家途中,阿涅利駕駛法拉利跑車以200公里時速撞上了一輛大卡車,他奇迹般的死裡逃生,腿部6處受傷,在醫院住了3個月。
1953年他與那不勒斯王公之女瑪蕾拉成婚。一般報道都把這次車禍描述為他一生的轉折點。
事後喬瓦尼·阿涅利說:“那種說法是沒有意義的,那是我已年近30,一個人到了30歲,而且又是已婚,人生觀多少會有所改變。我開始準備擔起責任。瓦萊塔年事漸高,我意識到自己遲早都要挑上重擔。於是我開始工作,不久就習慣了,而且還對工作產生了熱愛。”
1966年,喬瓦尼。阿涅利從瓦萊塔手中接過了菲亞特公司董事長的大權。
阿涅利被認為是西歐著名的“企業戰略家”。
他把公司的日常事務交給親信職員和家庭成員去辦,自己主要抓公司的長遠規劃,財政與投資指導政策以及協調公司與政府,股東及職工的關係。
在控制菲亞特集團,制定發展規劃,應付各種局面,開展企業競爭等方面,阿涅利十分重視智囊和信息的作用。這個習慣,讓他一生都受益匪淺。
阿涅利在國內外金融及一些大財團關係密切,是許多銀行,企業協會,跨國公司的顧問和股東。他在政界耶頗有影響,是義大利“最敏銳,最善於表明自己見解的政治分析家”之一,常接受記者採訪,發表政見,被認為是“非官方的國家發言人”。在國際上,阿涅利與美國政府及財團間通過多條“熱線”保持聯繫。阿涅利是西方最有影響的“思想庫”和“壓力集團”——“三邊委員會”和“比爾德貝格俱樂部”的重要成員。義大利報刊曾強調這些機構在制定西方戰略中起重大作用,是“西方超級政府”。阿涅利常與西方重要財團首腦及政治家們一起參與策劃西方在政治,經濟以至軍事問題上的戰略。阿涅利認為國際經濟是發展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增進和平共存的重要途徑,同我國加強合作證實了這種信念。
從1980年在北京設立了代表處起,菲亞特和我國的經濟合作關係已近30年,至今菲亞特和我國依然保持著密切的交流與合作。
一位美國外交官曾形容說:“他幾乎是義大利的洛克菲勒,福特,羅斯福。找遍全美國,你也無法數出一個人或家族,其聲望足以代表全國的成就。可是在義大利,阿涅利是一個具有顯赫權勢的表徵。”
在義大利都靈的工人們中間,曾流行著這樣一句口號:“喬瓦尼·阿涅利就是菲亞特,菲亞特就是都靈,都靈就是義大利。”
喬瓦尼。阿涅利是一位極受人尊重的人,他的弟弟翁貝托。阿涅利在接受採訪時回憶道:“我稱他為律師。每當他走進我家或者辦公室,我都要立刻站起來,不只是我一人,全家人都稱他為律師,這已經很正常了。即使我同妻子談起他,也稱他為律師,絕不稱喬瓦尼。”同時,他也是一個尊重別人的人,在被問及他性格的優缺點時,翁貝托答道:“他的優點是:對別人和他人意見的尊重。缺點是:對別人過於尊重,為此有時陷入了困境。”弟弟的話正指出了喬瓦尼尊重他人的優秀品質。幾十年來,義大利大大小小的罷工層出不窮。罷工的激烈程度常常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甚至有過當地的市長帶頭絕食的事情。阿涅利作為集團的領袖,常常被迫在集團整體利益和裁減員工這對矛盾之間選擇最合適的解決辦法。他成了這個國家當之無愧的教父,為了解決各地的矛盾爭議而頂著壓力四處奔波,拋開所有等級和階層的觀念,尊重與他交往的每一個人,認真地傾聽人民的聲音,靠公平的處世態度贏得了全社會的尊敬。
此外,阿涅利更是一個膽大妄為的人。在前蘇聯建廠,跟卡扎菲合作,都曾經在當時處於冷戰最激烈階段的世界里引起了掀然大波。到了70年代,由於日本廉價汽車的強烈衝擊,阿涅利站了出來,聯合了歐洲其他生產汽車的國家,在團結歐洲工業參與國際競爭和保護地方經濟免受日本和美國公司的衝擊方面,成為領袖人物。這位巨人以自己有力的雙手,保護了千千萬萬義大利人的根本利益。二戰以來義大利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發展成為發達的工業國家,菲亞特功不可沒。
阿涅利的一生同樣充滿了風險。七十年代,恐怖組織“紅色旅”將菲亞特公司的高級職員作為暗殺目標,公司先後有20多名職員遭暗算而負傷。1979年,公司高級經理卡羅·希格里諾被射殺在都靈街頭,一時間,公司僱員紛紛辭職以不測。阿涅利臨危不懼,帶頭譴責兇手的暴行,使愛好和平的義大利人從最初的恐懼變得勇敢團結。八十年代,菲亞特參加了美國總統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但是回過頭來,他又跟蘇聯談判收購伏爾加汽車廠,跟卡扎菲談出讓股份。其特立獨行在全世界面前為義大利贏得了尊嚴。
1996年,阿涅利已滿75歲,他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從菲亞特董事長位置上退了下來,安享晚年。為了菲亞特的發展,他特地從美國請來了通用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團隊的二號人物弗雷斯科來作菲亞特的過渡董事長。
1969年,阿涅利買下了法拉利50%的股份,而到了1988年,阿涅利已經擁有了該車隊90%的股份。從尤文圖斯隊身上總結出的團隊精神,從菲亞特集團得來的商業意識,讓阿涅利家族改變了法拉利從前自我專制的管理風格。喬瓦尼所作出的最重要的決定就是任命蒙特澤莫洛為公司總經理。在蒙特澤莫洛的管理下,法拉利在賽車界重振雄風,托德和邁克爾。舒馬赫為車隊連續多次贏得世界冠軍頭銜,法拉利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爬升達到今日的輝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車隊,給無數車迷帶來了歡樂,喬瓦尼。阿涅利功不可沒。
1947年,他當選尤文圖斯俱樂部主席,當時年僅26歲。在他掌權的7年間,尤文圖斯隊贏得了兩次意甲聯賽冠軍,1954年卸任,后被尊為尤文圖斯俱樂部的榮譽主席,至2003年去世,阿涅利掌舵黑白軍團的時間長達56年。尤文圖斯球星皮耶羅回憶道,老人象慈父一樣關懷著他,他第一個把“金童”的稱號送給了阿萊克斯,也恨鐵不成鋼地第一個稱他為“戈多”。律師總是習慣在早上7點給他打來電話把他吵醒,然後跟他說很多很多心裡話。這也許就是尤文圖斯死活也要保住皮耶羅的原因。而老人另一個關懷的人是維埃里,他至死也沒能原諒莫吉把他賣去西班牙的行為,每年夏天,維埃里都希望回到尤文圖斯的懷抱,回到老人的身邊,而當老人逝世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到米蘭時,維埃里當即泣不成聲。
喬瓦尼·阿涅利生前本想將公司交給兒子小埃多阿爾多。但後者性格孤僻敏感,感情脆弱,沒有絲毫雄心壯志。他離群索居,住在遠離市區的一座山丘上,終日沉迷於宗教和哲學。2000年11月,他駕車躍下高架橋自殺身亡,年僅46歲。這個和祖父同名的兒子竟然在個人命運上也和祖父非常相似。
喬瓦尼·阿涅利所挑選的另一個繼承人是他的外甥喬瓦尼·阿爾伯托,此人極富管理天分。不幸的是他去世的還要早,1997年,當在歐洲百戰百勝的尤文圖斯迎來了百年大慶的時候,阿涅利卻失去了家族的繼承人:33歲的 喬瓦尼·阿爾伯托·阿涅利。這位年輕有為極具才華的不世人才,因為罕見的腸癌離開了他所熱愛的尤文圖斯和法拉利。傳說當年就是他看準了齊達內和維埃里擁有的的潛力,喬瓦尼·阿爾伯托·阿涅利和尤文圖斯隊所有隊員的關係非常友好。
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一生中遭遇了多位親人英年早逝的 喬瓦尼·阿涅利心力交瘁。
2003年1月24日,喬瓦尼·阿涅利因為患有前列腺癌去世。
義大利全國所有的電視台,電台,報紙等各大媒體以不亞於“9.11”事件的報道規模,報道了喬瓦尼。阿涅利的逝世以及此後的葬禮。
義大利最大的主流報紙《共和報》(相當於我國的《人民日報》)以幾乎全部的版面悼念阿涅利。通往城北都靈大教堂的路上,到處都是鮮花,人群和懷念的目光。
政客,明星,工業巨頭和普通工人組成成千上萬人的隊伍,最後一次向義大利工業之王,菲亞特集團前總裁喬瓦尼。阿涅利致敬。
義大利總統卡羅和總理 貝魯斯科尼出席了26日由都靈大主教波列多主持的阿涅利的葬禮。
在悼詞中,波列多對阿涅利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評價:“近半個世紀來,喬瓦尼·阿涅利是我們這個國家注目的中心。”
無數次和阿涅利有過會面的 教皇保羅二世發來唁電:“他的成就可以寫進義大利歷史,上帝保佑他。”
阿涅利逝世次日,德國,法國,英國,瑞士,西班牙,葡萄牙,俄羅斯等歐洲國家為他降下半旗,表達沉痛的哀悼。
而在義大利的各個城市,工人們無不停下手裡的工作,臂纏黑紗,自發地走上街頭,向他的在天之靈致敬。
老人不在了,阿爾卑大球場的貴賓席33號永遠留下了印著他名字的黑白間條衫,尤文圖斯俱樂部改建的新球場將以他的名字“喬瓦尼。阿涅利”命名。
尤文圖斯俱樂部的員工祝福 喬瓦尼。阿涅利:“永遠,永遠,他與尤文圖斯同在,與法拉利同在,與義大利同在......”
幾十年如一日地守侯著,造福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他的福澤恩及廣大的產業工人,他的影響力廣被東方西方、歐非拉美,他的故事被無數人民傳誦景仰,他的義行被無數家庭的幾代人共同感戴。他有許多敵人,這些敵人最後無一例外地成為了他的朋友,他也有許多朋友,這些朋友莫不以與他的交往榮幸終生。他逝世次日,從西班牙到俄羅斯,從凡爾賽宮到白金漢宮,無不為他降下半旗,表達著沉痛的悼念與追思;從西西里到皮埃蒙特,從波河到阿爾卑斯,從南方的維羅那、那不勒斯到北方的米蘭、熱那亞,人們無不自動停下手裡的工作,臂纏黑紗,走上街頭,表達對他的哀悼,而在都靈的大路上,隨處可見痛哭失聲的老人。他,就是二十世紀義大利最後一個偉人,義大利戰後民族復興的領袖,義大利民族工業、民族經濟的“教父”,前菲亞特集團總裁、前尤文圖斯俱樂部名譽主席——喬瓦尼·阿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