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娥山

秦娥山

秦娥山原名白雲峰,地處興國縣西隅,距縣城四十華里,居隆坪鄉熬源、牛井二村和均村鄉長教村的交會處。

秦娥山由來


相傳秦娥同父親、兩妹妹自楚國流浪到該山,因無兄弟,發誓不嫁,事父甚孝,天帝聞之,欲封為仙,乃派一天神變老虎,叼其父不放,秦娥搏擊無效,
乃想:虎所欲,肉也!於是寬衣解帶,赤身裸體湊到虎嘴邊。虎立釋其父,朝秦娥三跪九拜!
清朝康熙皇帝因為秦娥為出使西域的王思軾(興國沉塘人)指點迷津,封“通天聖母”。現已經出版原科委主任吳德輝著:《秦娥山史話》,《興國縣誌》都有記載!

秦娥山簡介


走近秀逸秦娥從縣城的北面出發,途徑寬闊的隆興公路,楊柳依依的三溪村,碧波蕩漾的石背水庫,充滿古韻的風雨亭。便到了秦娥山寺的山腳下。這時你可看到通往山頂的道路,象從天際中倒掛下來的一條綿軟的白緞,白緞穿過突起的孤峰、陡峭的山岩綿綿延延地向你伸來。踏上山路,腳下發出一種來自山腹內空濛而帶共鳴的迴音,彷彿每走一步,那秦娥便以她親人般的心音招呼著你。隨著路勢的幾度盤旋,眼前開始漸漸出現一片蒙朦朧朧的雲霧,所有的山情似是而非的幻影,如夢似幻。路情越來越陡,雲霧越來越濃,你會感覺自己行走在雲霧之間。而就在此時,秦娥山寺像一艘飄浮在雲海中的風帆漫漫地向你飄來,又恰巧能聞到陣陣檀香繞鼻,聽到經懺聲聲,鼓點聲聲、鞭炮聲聲隱隱傳來,使你頓然有了置身於仙境的感覺。
到了秦娥山寺,很快就被這裡的環境所懾住。站在高雅的客廳,便能看到窗外綿延的山谷和無盡的森林,聽到溝壑間清脆的鳥鳴和山泉的流淌聲,彷彿那一切就在我們身邊,伸手可及。秦娥山寺每年要接待上百萬前來祈福,觀光旅遊的遊客和信士,特別是每年的八月初一到十五。長達半個月的法會,每天前來朝拜的信眾川流不息,洛繹不絕。而他給你的感覺是這般寧靜,清潔、空曠並且莊嚴,讓遊人信士感到踏實輕鬆,飄泊的不安與孤獨頓時消融飴盡,在從容的步履中顛沛的疲倦也留在了山門之外。
秦娥山原名白雲峰,后因秦娥與與妹妹秦玉、秦英比賽爭山頭贏取此山而得名。海拔720米。它奇峰突兀,山勢陡峭,蔭旖碧透如流,野芳幽香,爭奇競秀。留下不少歷代名人騷客的足跡和詩文。
諸山環列郁崔嵬。
穿穴憑崖扣竹扉,
孝跡有無存祈祀,
仙蹤雲雨信依稀;
新煙乍蒲晴攤樹,
曉露初零暗濕衣,
清籟遙聞天外發,
恍疑仙鶴傍空微。
這是清代文人詹宜倫游秦娥山時留下的詩句。
而秦娥山寺真正的高度是秦娥的仁孝境界,真正的秀逸是秦娥的孝敬之德。唐高宗鱗德元年,公元780年,秦娥隨父自楚來虔,輾轉於平固西隅邊境她侍父至孝守不字之貞,奉佛參禪,以終其生。
同為女人,我無數次疼痛地惴想,在秦娥立誓終生侍父不嫁,以其終生的那些年,一定正值韶華光陰,目如秋栗,臉如夏荷,在精神上,感情上她與其她女子一樣,需要一股強大的力量來托舉,需要一股強大的力量來鼓盪。而前來保媒的人也一定絡繹不絕。她將如何在保持個性和一個正常女人應有的慾望的艱難中選擇?時間如流,十年過去了,二十年過去了,又見西風換年華,多少個落花時節換良宵,在滿頭雲朵般黑白相間的更年,還是孓然而立,形影相弔的她,若不是奉佛度日,她又將如何排譴內心的孤獨?秦娥有兩個聖號,唐時秦娥死後得得道成佛,為民消災降福善事甚多,鄉人表彰朝廷,被封為“廣濟元君”,清康熙年間,邑人王思軾任禮部侍朗,出藩代祭,三歷危難,皆有秦娥仙女顯靈解救,勝利回朝,王奏聞康熙帝,而御封她為“通天聖母”。這崇高的稱呼也許給予了秦娥一生孤獨深寂閨閣中吧。
熱愛是一種感情,思想是一種熱愛。雖然我不能極好地遊離於感情與理性的尺度之間,但從小就習慣了思辯的我還是讀懂了秀逸秦娥少不了周邊山水樹木和周邊環境的烘托。
烏仙崬象一介博覽群書的學者,在她的膝蓋上放著一本翻開的用數不盡的石頭篇頁編成的古書。
紅光寨,一座四處無援的孤山,是蘇區時期第五次反圍剿主要戰場。戰爭在這裡持續了兩個多月,從三月初九到五月初九,整個山寨血流成河。傳說,當年血流處很快生長成一叢叢紅啼樹,紅啼樹四季開花,每一朵花瓣上都亮著一滴血樣鮮紅的露水。每年三月初九到五月初九的夜晚,人們便能聽到兵器碰撞的咣當聲,人喊馬嘶聲從紅光寨傳來,還能看到紅光寨血光一片;浸潤著天光氣韻的君子山給秦娥山作出了生命的點綴,同時秦娥山也給予了君子山生存的溫暖。傳說有一天,秦娥無事閒遊,忽見一條大如木桶的葛藤,綠葉如蓑,似自天而降,秦娥攀藤而上。上得山頂,她遠眺四周群山環抱,尤如仙境。回去后,將此勝景告知秦玉、秦英。於是三姐妹商定,到山頂去修鍊,很快她們又覺得一山不好容二主,然三姐妹再次商量,來個公平竟爭,竟爭的方式是,一擔燈芯,一擔擔柴草,一擔石頭,數量一樣,自選一擔,挑著上山,先者為聖。作為大姐的秦娥先讓兩個妹妹挑選。秦玉靈機一動挑起了燈芯,秦英頓時挑起了柴草,剩下的一擔石頭留給了秦娥。時值陽春三月,山中竹筍密布,皆半人之高,秦玉、秦英因擔子輕常讓竹筍刺住,藤蘿纏住,行走不快,秦娥肩上的石頭有了定力,行走如飛,先登上了山頂,而略施小技的秦玉,秦英卻被一陣大風定奪了她們的生存環境。秦玉被吹到了君子山,秦英被吹到了烏仙崬。
我想,於秦玉、秦英而言,雖然沒有得到最高的山峰,但她們仍然有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秦英的烏仙崬四季翠竹繁茂,花團錦簇,山下良田萬傾,溪水長流,而秦玉的君子山山頂有一口仙泉可以解渴,君子山山腰有一座岩洞可以居住,君子山上上下下有四季成熟的水果可以充饑。誠然,後來又多了清代富家弟子王氏在此山躲避戰亂,在山腰壘起石牆百米,石屋一間,使君子山又添增了諸多內涵。
能容納上百人的樂樹岩,本是秦娥山非親非故的守望者,自己為自己的命運尋求一種意義,自己為自己確定了在世間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式。你深沉的目光掠過那從石縫澗淌出的溪流,掠過岩壁上一棵棵石花、石筍時,我動蕩不安的心開始寧靜而溫柔起來。心裡生出這樣一分渴望:象這些石花石筍一樣被時間之水淘洗出另一種生命形式存在於這個世界,存活在人們的眼中,但可悲的是人的生命終究比不了泥土沙石之永恆。
走過烏仙崬覆蓋著的歲月;從山腰通往山頂的三百六十級意志堅韌的石梯,尋覓到四季飄漫著花香的晒衣台;秦娥山寺東西兩井的古韻,那兩井滿盈的清水,及清水下蔓妙的水草,讓人無法懷疑生命沒有季節,也沒有人能夠面對一口清泉與水草和睦相處而無動於衷。
那些綠盡天崖的生命,它們共同組成了秦娥山最惹眼的風景,上千畝茶山,八百畝杉林,七百七十棵古樟比任何時侯都能給人以感官的認識,當你走近每一棵古樟,走近每一畝杉林,走近每一塊茶地,能深深感到它們的優雅與安然。
秦娥山高海拔720多米,是周遭幾十里範圍內的第一高峰。立山頂,極目遠眺,視野可及於都、贛縣萬安泰和四縣之天際。給人胸襟頓開而生“極目楚天舒”之感慨;近觀四面群山層巒疊嶂,則有“一覽眾山小”的意味;若逢大霧,身在山中行走,又會產生“雲嵐生腳底恍如自身亦登仙”之怡然感覺。此山崢嶸嵯峨,奇峰獨起,山形頗為奇特,堪輿家稱之為“仰天熬魚”,文人喻之為“一柱高懸日月”的擎天巨柱,亦有譬之為拔地而起“倒寫青天”的如櫞大筆。此山景緻秀美,滿山翠竹蒼松青翠欲滴,奇洞怪石隨處可尋。春天的杜鵑花嫣紅一片,秋天的小金菊金黃滿山,開滿山崗、山崖,爭奇鬥豔,幽香沁人;夏天的濃霧,雲海翻騰;冬天的冰雪,素裹銀裝,別有一種情趣,叫人遐思神往。

神話傳說


相傳,秦娥仙娘神座前,有一眼小泉井,泉水清冽甘甜,長年噴涌不竭。香客虔心祈求,,取飲能治百病。奈何現以乾涸,只有以供水取代。此處還有東西二井和晒衣台等遺跡。
又相傳,秦娥孝女奉佛參禪期間,行醫治病,救病扶危,禳災降福,鄉民受益良多;得道成仙后,能興雲雨,感應甚靈。而以求嗣者尤為有求必應,百姓受惠更多。為感戴仙娘的神恩聖德,熬源、隆坪、均村的鄉民熱情捐資出力,鳩工庀材,立祠塑像於今秦娥山頂峰,以供常年祀奉。“秦娥祠”乃我縣最早的名山佛教寺廟之一,建祠迄今已逾一千三百餘載。在那悠長的歲月里飽受了歷史變故洗禮和風雲變幻的考驗。
如今的秦娥山寺,靠了黨的宗教政策指引,有賴秦娥仙娘的大顯威靈,得到廣大虔誠信士鼎力捐助,寺容寺貌,今非昔比,舊貌已換新顏。山寺的五座大殿均用磚木和鋼筋水泥建就,由低到高,依山抱勢連成一體。外觀白牆紅瓦,高大雄偉,蔚為壯觀;殿內菩薩眾多,寶相莊嚴,富麗堂皇。在蒼松翠竹的掩映中,幽雅清凈,禪意彌深,給人真有“洞天福地”之感。
每年八月初一至十一為十方信士虔誠朝拜秦娥仙娘的大朝拜日期。這期間,兩條通往寺院的盤山公路上,車水馬龍,絡繹不絕,舊有的五條石級梯道也有徒步的香客登山。這期間寺里開了免費的流水席,香客上完香之後便可入席用餐,遠道香客還可以登記留宿以去疲勞。總之,當今的秦娥山寺,決非往昔可比,既是廣大善信祈福消災的佛教活動場所,也是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地方。每年的大朝拜神會和念經祈福保平安的大法會,對於凈化人們心靈促進社會安定和諧也有很大的作用。為頌揚黨的宗教政策的英明偉大,為彰顯秦娥仙娘的功德崇隆,為表揚廣大善信的虔誠捐助,特編撰此小冊子以向讀者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