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斗
冰斗
冰斗是冰川穀源頭具有峭壁的圈椅狀窪地。通常由冰川的冰后隙下的侵蝕作用而產生。雪線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積雪斑邊緣的岩石因凍融作用頻繁而崩坍為岩屑,並在重力作用與融雪徑流共同作用下搬運到低處,使積雪斑后緣、雪斑下的地面則逐漸蝕低成為窪地即雪蝕窪地。積雪演化為冰川冰后,冰川對底床的刨蝕作用使窪地加深,並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檻,同時后緣陡壁受冰川刨蝕作用而後退變高,從而形成冰斗。

冰斗地形
按分佈位置不同可以分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兩類。谷源冰斗分佈位置高,一般大於谷坡冰斗,往往還有次一級冰斗分佈其周圍。冰斗不斷擴大,斗壁後退,相鄰冰斗間的嶺脊變成刃狀山脊,稱為刃脊。由數個冰斗包圍形成尖狀金字塔形山峰稱為角峰,其發育程度是冰川地形發育成熟與否的標誌之一。
是山嶽冰川最典型的冰蝕地貌,冰斗位於冰川的上部,呈半圓形的劇場形狀或圈椅狀,三面環以陡峭的岩壁,開口處為一高起的岩檻,冰斗底部是一個窪地。
典型的冰斗三面環以高200一300米的陡崖,開口處為一高起的岩檻,稱“冰檻”,底部低洼,冰斗主要在雪線附近的河源集水盆或山坡低洼處發展而成,因窪地常年積雪,雪地邊緣頻繁融凍風化,形成陡崖,盛窪地擴大,稱“雪蝕窪地”,積雪逐漸加厚,發展成冰川,冰川對底床產生刨蝕,加深底部,在出口處有時形成坡向相反的冰檻;冰斗後壁因凍融作用和冰川,掘蝕作用而後退變高,這時即成冰斗。一般在堅硬岩石構成的山地,如花崗岩、硬砂岩和石灰岩等分佈的山地區有較完整的冰斗地形;在頁岩和其他軟弱岩層的山地區冰斗欠典型,冰川消失后,冰斗積瀦流水而成小湖,稱“冰斗湖”。

平頂山冰斗群

冰斗
冰斗(cirque,corrie,kar)由冰蝕作用造成的三面環山,後壁陡峻的半圓形窪地。其出口向山坡前方,口上常有凸起的岩坎,整個地形似匙狀。冰斗一般發生在雪線附近。是調查冰川遺跡的重要標誌之一。冰斗雖廣泛分佈在世界各地,但局限在發生過冰川的地方。利用冰斗底部的高程可以概略估計出當時粒雪線的高程。冰斗的高程和方向性受氣候條件所控制。冰斗常由雪蝕坑發育而來。融凍作用和溯源侵蝕是冰斗擴大和加深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