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雪線的結果 展開

雪線

地理學名詞

雪線---在氣候變化不大的若干年內,最熱月積雪區的下限,即年降雪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雪線以上年降雪量大於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積,形成常年積雪(或稱萬年積雪),進而變成粒雪和冰川冰,發育冰川。

雪線是一種氣候標誌線。其分佈高度主要決定於氣溫、降水量和地形條件。高度從低緯向高緯地區降低,反映了氣溫的影響。

標誌


在高緯度和高山地區永久積雪區的下部界線,稱為雪線。在雪線以上,氣溫較低,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大於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積雪區;在雪線以下,氣溫較高,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小於消融量,不能積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節性積雪區;在雪線附近,年降雪量等於年消融量,達到動態平衡。因此,雪線亦稱為固態降水的零平衡線。
雪線
雪線

特點


雪線分佈的高度主要決定於氣溫、降水量和地形條件。
1、高度從低緯向高緯地區降低,反映了氣溫的影響。在中國西部,從青藏高原昆崙山往北到天山、阿爾泰山,雪線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極地區,雪線降至海平面。
2、在氣溫相同的條件下,雪線高度取決於年降水量的多少。在青藏高原,雪線附近的年降水量為500~800毫米,雪線高5500~6000米;阿爾卑斯山脈雪線附近的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雪線高度僅2700米左右。祁連山東段的年降水量大於西段,雪線由東(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
3、地形通過影響氣溫和降水而間接影響雪線高度。北半球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線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氣溫和年降水量相差極大,致使南坡雪線(4500米)比北坡雪線(5900~6000米)低1400~1500米。
雪線高度不僅有空間差異,在時間上也有一定變化。空氣變冷、變濕,導致雪線降低;反之,引起雪線上升。這種變化有季節性的,也有多年性的。第四紀時期幾次大的氣候波動,出現冰期和間冰期,都引起雪線的大幅度升降。故古雪線升降是古氣候變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雪線
雪線

分類


一個地方的雪線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季節變化就能引起雪線的升降:夏季氣溫較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降低,雪線下降。這種臨時界限叫做季節雪線。只有夏季雪線位置比較穩定,每年都回復到比較固定的高度,由於這個緣故,雪線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熱月進行測定的。
雪線可分為以下兩種:
氣候雪線
夏季中高山上成片雪層的最低高度。
地形雪線
夏季中雪以孤立分片形式持留在地表的最低高度。

影響


氣候上的氣溫與降水
影響雪線分佈高度的因素地球上各地區雪線的分佈高度起伏多變,主要取決於氣候與地貌因素的綜合作用。大氣環境改變等因素也會對其產生影響。
1、氣候上的氣溫與降水都與之有關係。
雪線的分佈高度與氣溫成正相關,溫度高時雪線也高。由於地表氣溫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使雪線分佈高度的總趨勢也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例如,雪線高度在熱帶非洲為4500~5200米,到阿爾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極圈內只有200米以下。
降水量與雪線高度關係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因為,在降雪量很少的條件下,要達到降雪量與消融量的平衡,必須有較低的年平均溫度(即雪線位置必然較高),以使消融量和蒸發量減到很少;而降雪量很大的情況下,必須有較高的年平均溫度(即雪線必然較低)方能融化大量的積雪,以保持降雪量與消融量的平衡。例如,我國的天山~祁連山一線,水汽來源主要受西風帶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東,降水量遞減,雪線升高,到天山東段雪線達5000米以上,再向東到祁連山東段,由於來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線反而降低。
地貌因素
2、地貌因素對雪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山勢和坡向上。
從山勢上看,陡峻的山地,積雪易下滑,不利於積雪保存,雪線偏高;坡度較小的山地,有利於積雪沉積,雪線偏低。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兩側,向陽坡接受的太陽輻射量較多,氣溫偏高,雪融化較快,雪線位置較高;背陽坡接受的太陽輻射量較少,氣溫偏低,雪線位置也較低。對於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線偏高,而北坡和東坡的雪線位置較低。例如,中國天山南坡雪線高度為3900~4200米,而北坡雪線高度為3500~3900米。
雪線
雪線
氣候與地貌
3、具體到某一山區,主要看氣候與地貌兩方面對其影響的強弱。
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的影響,因此,降水量豐富的喜馬拉雅山南坡比乾燥少雨的北坡雪線高度要低。其南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以上,在同等氣溫(低於0°C)情況下,南坡空氣易達到過飽和,形成降雪,形成海洋性冰川,雪線高度在4500米左右;北坡位於西南季風的背風坡,受喜馬拉雅山的阻擋,印度洋的水汽難以到達,年降水量一般只有600~800毫米,空氣要達到過飽和,必須海拔升高,氣溫繼續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形成大陸性冰川,雪線大多在6000米左右,個別地區達6200米。
大氣環境改變
4、雪線的升降變化還受大氣環境改變制約。如全球變暖、臭氧層的破壞、沙塵暴等因素均可對雪線高度產生影響。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全球變暖可能會導致全球範圍內數以百計的滑雪勝地面臨“歇業”的尷尬境地。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羅爾夫·比爾基等人在報告中說,今後數十年間,不斷升高的氣溫將使雪線持續向更高海拔推進,雪線之下的許多滑雪勝地的滑雪道將變得越來越"不可靠"。在一些國家,比如歐洲中部的奧地利,未來30到50年,雪線將升高300米之多。澳大利亞的情況更為糟糕,到2070年,全國9大滑雪勝地將無一倖免,全部要關門轉業。不斷上升的雪線使得大批滑雪愛好者向更高海拔挺進,這也給對環境異常敏感的高海拔滑雪場帶來了巨大壓力。
臭氧層遭到破壞后,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大量增加,使雪線急劇上升。據生物學家野外觀察證明,由於夏季青臧高原上空臭氧層低谷的存在,藏北羌塘地區的雪線在近100年上升了100~150米,造成一些生活在雪線附近的藏羚羊、雪豹野氂牛等動物分佈區域的改變和棲息、繁殖地面積減少或加大,以及食性與活動規律的改變,改變了動物的繁衍生存條件。
甘肅省受沙漠化的威脅突出表現在沙塵暴危害加劇。20世紀50年代,甘肅境內發生沙塵暴5次,60年代發生8次,70年代發生13次,80年代發生14次,90年代發生23次。沙漠化造成了河西沙區來水量減少,致使祁連山冰川局部地區雪線有所上升,最嚴重的地區雪線年均後退12.5~22.5米,其它地區也以年均2~6.5米的速度後退。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學家最新公布的一項結果表明,煤煙顆粒(是一種由碳微粒混合鹽分和灰塵而形成的黑色物質,是油料和植物燃燒后的副產品在發展中國家其最大來源是礦物燃燒)是導致全球範圍內冰雪融化的主要因素。研究顯示,因煤煙污染而變暗的雪對太陽光的反射率降低,提高了對太陽能的吸收率,從而導致冰雪融化,雪線後退。

最高


青藏高原境內雪線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體上有從邊緣向內部、自東南向西北增高的趨勢。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雪線位於海拔4500~5000米,至高原內部,中喜馬拉雅山北翼、岡底斯山等雪線海拔5800~6000米,珠峰北側東絨布冰川及羌塘高原西部昂龍崗日雪線達海拔6200米,是北半球分佈最高的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