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意象學
審美意象學
1993年版的《審美意象學》與1996年版的《意象探源》同為審美心理學專著,二書探討同一課題,一論一史,構成姐妹篇。《審美意象學》以中國傳統美學的“審美意象”範疇為中心,通過中西比較,從意象生成、意象結構、意象類型及其交流功能展開哲學—心理學論析,為意象範疇審美內涵的現代詮釋,為傳統美學和詩學的現代重建,作了有益嘗試。該書出版后,深受美學界推重,被葉朗、楊恩寰等著名美學家稱為同課題研究的一次“拓展與創新”,其“選題處於美學的前沿地帶,內容富於啟發性”,是審美心理研究的“范導性著作之一”。
該書1994年獲安徽省首屆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995年被原國家教委授予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意象探源》為1992年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審美意象系列研究”的最終成果之一,全書上起遠古,下迄魏晉,將“意象”放在中國文化符號的歷史行程中,分原起論、基型論、審美論三編,從“龜兆”、“易象”和“詩樂意象”諸多向度,作了哲學—心理學考察。
該書出版后,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中國社會科學》、《文匯讀書周報》、《安徽師大學報》等多家報刊發表評介文章,認為作者引進符號哲學詮釋中國傳統意象理論,以及由此涉及的中國文化基本特徵,對推動中國美學和中國詩學研究,有多方面的啟發意義。基於此,1998年經安徽省第四屆社科成果獎評審,該書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一等獎;1999年經國家社科規劃辦組織專家評審,又被授予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
汪裕雄,男, 1937年生,安徽徽州績溪人,1967年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詩學中心兼職教授,著名美學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