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樹衚衕

椿樹衚衕

北京有兩個椿樹衚衕,都在原宣武區。椿樹衚衕是老街,自明代就有。

歷史沿革


一街的椿樹到了夏日綠蔭如蓋,非常漂亮。有的椿樹兩人合抱粗,一條街上,有這樣的老樹,真的會跟著一起“老樹成精”了。
北京人直爽實在,所以他們給衚衕起名也是實實在在,直截了當。凡是抽象的、過於文雅的或者說帶點典故的名稱,一般都叫不開,不會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因為衚衕的名稱從元朝開始一直都是靠人們口頭相傳的,至於用文學寫出標牌上掛在衚衕口,那是到1934年和開始有的,要想叫響了,能夠流傳得開,必須通俗、好記、上口,能夠被大多數所承認,讓人一聽就能明白。
椿樹衚衕
椿樹衚衕
有的小衚衕附近沒有特別顯眼的標誌,但衚衕中種的樹多,於是就有了柳樹衚衕、棗林衚衕、椿樹衚衕等以樹命名的衚衕。

歷史文化


自明清以來,特別是從清中期到民國時期,一直香火很旺,先是赴京城當官的人來此居住,後來當官的換上了好房子之後,文人藝人絡繹不絕。雍正時的吏部尚書汪由敦曾在椿樹三條住過,並把他的宅子命名為時晴齋。他走後,乾隆時期的詩人趙翼來此居住,從雍正到乾隆一百來年,說明那一陣子老宅子和這條衚衕一直都很興旺。
另一位乾隆時期的詩人錢大昕,那時住在椿樹頭條寫他的《潛研堂集》。民國時期,辜鴻明住在東椿樹衚衕18號,一直住到終老而死。當時的京劇新星荀慧生和尚小雲分別住在椿樹上三條11號和椿樹小二條1號。梨園宿將余叔岩住在椿樹上二條,因為他有夜半三更吊嗓子的習慣,痴迷的戲迷們為聽他這一嗓子,大半夜的披著棉猴跑到他家院門前候著,成為小衚衕里熱鬧非凡的一景,讓現在的再高雅的社區,也是斷然無法相比,難以昔日重現。
可以想象,有戲聽,有詩作,有一街的老椿樹綠蔭匝地,迎風搖曳,這條街成為那時的藝術街,夠讓人充滿嚮往的了。

旅遊信息


其一,在宣武門外大街東側,長城大廈後面,沿長城大廈兩側的兩個衚衕(前草廠衚衕,西草廠街)進去,都可以到。
其二,在珠市口西大街的北面,從豐澤園東面的衚衕(煤市街)進去,進左手邊第二個衚衕(培智衚衕)再走一點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