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炭疽病

番茄炭疽病

番茄徠炭疽病是由果腐刺盤孢引起的、發生在番茄上的病害。主要危害接近成熟的果實,果面初生褪綠小斑點,后擴展為黑色圓形或近圓形病斑,病斑凹陷,略具同心輪紋。後期病斑上著生小黑點,濕度大時,病斑上出現淡紅色黏質物。初期果實不腐爛,後期果實腐爛、脫落。

番茄炭疽病是番茄的一種普通病害,在中國各地均有分佈,露地和保護地中均有發生。低溫多雨的年份病害嚴重,爛果多。此外,重茬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氮肥過多,植株郁蔽或通風不良,植株生長勢弱的地塊發病重。

番茄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無病、耐病品種,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實行輪作,加強栽培管理,收穫后及時清除病殘果。在發病期還可以進行藥劑防治,用藥間隔期7-10天,連續防治2-3次。

病原特徵


番茄炭疽病病原為果腐刺盤孢(學名:Colletotrichum phomoides (Sacc.) Chest.),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在表皮下形成,后突破表皮外露,盤上有剛毛,較少,深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較短,頂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長圓形。
徠番茄炭疽病
徠番茄炭疽病
病菌喜高溫高濕的環境。適宜的發病溫度15-34℃;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5-30℃,相對濕度在95%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果實著色到採收中後期。分生孢子在7-34℃溫度條件下均可萌發;最適25-32℃。

為害癥狀


番茄炭疽病主要危害番茄的果實。果實染病,主要危害著色前、后即將進入成熟期的果實,初始產生水浸狀小點,擴大後為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病斑,稍凹陷,外圍常具淡褐色暈圈,病部具有同心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田間高溫高濕時,病部表面分泌出粉紅色黏稠物,病部後期開裂。發病嚴重時,可使病果腐爛或脫落。在果實的貯藏期,亦可繼續危害,造成爛果。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也可附在種子上越冬,並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病菌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反濺或氣流傳播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果實的傷口、自然裂縫或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入未著色的果實內后潛伏,待果實成熟后發病,在受害部位的分生孢子盤產生大量新生代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至健果,引起多次再侵染。
番茄炭疽病
番茄炭疽病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番茄炭疽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6-11月。年度間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間悶熱多雨、夏天悶熱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秋季晚秋溫度偏高、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大水大肥澆施、氮肥施用過多、植株生長不健的田塊發病重;果實青果著色至成熟期遇高溫高濕受害多。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茬口輪作:發病嚴重的田塊提倡與非茄果類作物3年以上輪作,以減少田間病菌來源。 
● 品種選擇:選用無病、耐病品種。保護地栽培的番茄,要求品種抗寒又耐熱,耐弱光高混,植株開展度小,不易徒長,抗病性強,早熟且豐產。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是防治番茄炭疽病比較經濟有效的方法。生產中常用的早熟品種有早粉2號,中晚熟品種有中蔬4號、佳粉1、佳粉2號等。種植地可因地制宜地選擇。 
● 清潔田園:收穫后及時清除病殘果,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 加強栽培管理:深溝高畦、合理密植,並經常疏通四周的溝系,防止雨後積水和降低地下水位,中管棚和連棟大棚保護地棚內科學施肥,澆水施肥要小水少肥勤澆,增加開棚通風降濕。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果。 

化學防治

● 種子消毒:引進商品種子在播前干種子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適樂時)包衣,包衣使用劑量為3-4‰,包衣后晾乾播種。 
● 藥劑防治:在發病期,結合防治番茄主要病害,選廣譜性殺菌劑進行兼治,針對番茄炭疽病的防治適期在座果中期、未著色前開始噴葯,用藥間隔期7-10天,連續防治2-3次。高效、低毒、低殘留防治用藥可選: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吡萘·嘧菌酯等噴霧。常規防治用藥可選:咪鮮胺、多抗黴素代森錳鋅、惡霜·錳鋅等噴霧。具體用藥量及倍數,須按照作物病害危害程度及各農藥品種使用說明予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