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應

照應

照應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zhào yìng,指配合;對照呼應;照顧;照料。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指相互愛惜。

基本解釋


①[coordinate]∶(口語)配合;對照呼應。
相互照應。
② [see after]∶照顧某某人。
照應行李。

引證解釋


1、配合。
宋 岳飛 《破曹成捷狀》:“十三日殺 曹成 發來照應 北藏嶺 夾擊官軍賊兵一萬五千餘人。”
《西遊記》第二七回:“眾神聽了,誰敢不從,都在雲端里照應。”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他殺得性起,不再同 劉芳亮 等互相照應,率領他自己的標兵追著一股敵人不放。”
2、照顧;料理。
《紅樓夢》第一○三回:“姨太太不但不肯照應我們,倒罵我糊塗!”
《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這其間,照應他的服食冷暖,料理他的鞋腳梳妝。”
巴金《砂丁》三:“你們馬上照應他們動身,不準有絲毫的耽擱。”
3、呼應;映襯。
元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六》:“楚子 縣 陳,猶可辭乎?王曰:可哉!因縣 陳。乃復封 陳。前後照應。”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話說人生萬事,前數已定,盡有一時間偶然戲耍之事,取笑之話,後邊照應將來,卻像是個讖語響卜,一毫不差。”
魯迅 《野草·風箏》:“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

寫作術語


1.為使文章氣血貫通、脈絡清楚,和預伏往往對應使用的一種寫作技法。又稱“照映”、“后應”。———寫作藝術大辭典
2.文章和作品結構的基本環節,指文章中某些內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互相關照與呼應。———教師百科辭典
3.文學創作中描寫、敘述的一種手法。指作品下文與上文相呼應,即“回應上文”。———中國小說辭典

用法典例


閱讀課文,我們發現作者十分注意語句間、篇章間的照應,讀來印象深刻感人。同樣,我們寫作時,也應做到有機照應,結構嚴謹。
一、時間照應
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中寫道:“我又哭了,從地上撿起那張報紙,咬緊牙,又勉強看了一遍。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母親微微點了一下頭。”這段話中點到了“4月28日”這個不尋常的日子,這裡照應了文章開頭:“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16年了。”因為李大釗烈士犧牲的時間是1927年4月28日,作者牢牢記住這個難忘的日子。這樣的照應,給人以十分沉痛的感覺。
二、設問照應
可以設下懸念,使讀者產生閱讀興趣。如,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麼伯父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先設疑,然後例舉了“評論《水滸傳》”、“談論‘碰壁’”、“救護車夫”和“關心女傭阿三”四件事,最後用“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一句作結,與上面提出的問題照應起來。
三、前後照應
《米》結尾寫道:“經過一陣的嚷嚷——辯論米質的好和壞,爭持斛子的淺和滿,結果船埠頭的敞口船真箇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沒了這隻船那隻船之間空隙的菜葉和垃圾再也看不見了。”這段話照應了課文的開頭:“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裡出來的敞口船。船里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著船舷的菜葉和垃圾被白膩的泡沫包圍著,一漾一漾地,填沒了這隻船和那隻船之間的空隙。”農民面對資本家的壓價,無可奈何,只好忍痛將米廉價地全部賣掉,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冷酷的社會現實。
四、人物照應
《十六年前的回憶》中前面提到:“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裡還不見回來。第二天,父親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廳里去了。”這裡照應了後面“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閻振三受了刑,並沒有供出李大釗。這裡的照應,使我們認識到李大釗同志的革命行動和高貴品質,也教育了工友。
五、心理照應
《米》中寫到農民“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就來到櫃檯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這裡照應了第10自然段:“剛才出力搖船猶如賽龍船似的那股勁兒,現在在每個人的身體里鬆懈下來。”農民好不容易遇上個豐收的好年景,一大清早滿懷希望搖米出來,滿以為可以多收入一點,生活得到改善,可是由於米價大跌,到頭來反而不如常年的景況。這說明即使遇上好年景,農民依然逃不脫悲慘的命運。
六、物件照應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中提到:“有時候他留在家裡,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課文後面又提到了書籍和文件:“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這裡的照應,說明李大釗同志忠於黨,處處為黨的利益考慮。
七、課題照應
課文《彩色的翅膀》結尾寫道:“我忽然發現窗玻璃上停著一隻小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彩色的翅膀。”用象徵手法,照應了課題,又說明了小昆蟲已在海島安居樂業,展示了海島戰士熱愛海島、建設海島的美好心靈。又如《金色的魚鉤》一文也採用了這種照應方法,使文章更加嚴密,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