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榮岳

德賽鞋業集團公司董事長

余榮岳,男,1969年出生,出生在“楊梅之鄉”溫州市甌海區茶山街道。現任德賽鞋業集團公司的董事長。

目錄

簡介


職 務:董事長
所在行業:鞋類,房地產,投資公司
居 住 地:溫州市
個人主頁:http://weibo.com/u/3553135424/home?wvr=5&c=spr_web_360_hao360_weibo_t001性 別:男 出生日期: 1969年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籍 貫:浙江省 公司網站:http://www.dsaydln.com 個人簡介 余榮岳生於1969年,農民的兒子,出生在“楊梅之鄉”溫州市甌海區茶山街道。現任德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在他的帶領下該公司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溫州市名牌產品”、“溫州市知名商標”等稱號,佩掛中國真皮標誌產品企業,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先後被評為首屆“浙江省誠信示範企業”、“溫州市誠信企業”、“溫州市十大活力企業”、“溫州市百強企業”、“甌海區明星企業”、“甌海區龍頭企業”、“中國鞋都納稅明星企業”等等。工作經歷 余榮岳16歲那年,他看到自家隔壁一個皮鞋作坊里,一些同齡人已經開始賺錢了,他的心裡也萌發了打工的慾望,每天放學回來就過去偷著學藝,感覺到製鞋的過程非常神奇。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后,他毅然向父母提出去做學徒,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余榮岳的師傅說:這孩子和鞋子有緣分,悟性非常高!譬如夾包工序是做鞋子過程中難度最大的,一般人沒有一年半載是學不會的,可是他一上手就很熟練,第三天就可以夾10來雙,而且質量很好;做到了一個月的時候,他的工藝水平就和三五年工齡的老工人的水平不分上下了,不得不給他提前發工資了。後來,作坊的生意變淡了,余榮岳去找一個辦運動鞋廠的遠房親戚,很自信地開口說:我整雙鞋做下來都沒問題。親戚半信半疑,經過他一個星期的好說歹說,終於答應讓他試試。沒想到他和師兄一起,一天可以手工做30雙,一雙的工錢是1.5元,三個月後他賺到了2000元。那是1986年,木匠活一天才三五元的工錢,還是16歲的他,卻想到挪窩了,他要去賺更多的錢,實現自己的老闆夢想。“背井離鄉”又算得了什麼 1987年,余榮岳聽說溫州有老闆準備到西安辦廠,老闆投資,生產轉包給別人。他頓時就興奮起來:這可是創業的免費試驗,搞得好,等自己有資金后就能另起爐灶。在熟人的介紹下,他向這位老闆包了這個項目。叫上3個師兄弟和2個老員工馬上就出發。那可是他第一次出遠門,目的地是西安市郊區的一個農村,在當地他又叫了兩個工人。由於基本部分工序在溫州已經完成,在當地一天可以做100來雙鞋子。一個月過後,一算計,居然能掙2000多元,幾個月過後就成為萬元戶了。雖然說賺錢來得快,可是工作環境只能用惡劣來形容,洗澡只能在外面露天洗。要是夏天還好一點,到了冬天凍得全身發抖。余榮岳說:那可是衣服掛出去不到幾分鐘就凍成冰塊的天氣,好在大家以苦為樂,想到能致富,心裡像是有盆火在烤。可是好景不長。由於皮料出了問題,老闆的生意做虧了,拖欠了他們1萬多元的工資。余榮岳結束了西安之旅,儘管連工資都沒有了,但是他認為積累的創業經驗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怕失敗我就不做生意 1988年到1991年之間,余榮岳在一家鞋廠當師傅。有意思的是,3個老闆投資辦企業,工人只有兩個,就是余榮岳和他的徒弟。不過,不到一年,他的徒弟就帶到了100多個。余榮岳的日子是逍遙的,一個月3000元工資,20來歲的他在朋友的眼裡已經算得上是大款了。有一天,他發現隔壁廠家做女涼鞋很賺錢,豁然開朗,覺得是到了自己打點生意的時候了。於是和幾個朋友合夥,投資2萬元,在1991年3月開啟了創業的大門。這一次創業經歷令他終身難忘。由於模具出問題,生產出來的鞋子沒有穿多久就斷根。那時候刻模具是要先付錢又不保證質量,出問題也沒處理論。幾個月過後,一切的投資都打了水漂,而且還欠了工人的工資,沒看到希望就徹底失敗了。那是他最困惑的一段日子,儘管有人請他去帶徒弟一個月有三四千元的酬勞,他都回絕了。在一年多時間裡,他基本都處于思想休整期,每天都跑去看市場,打探信息,希望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到1993年,他一個人投入近10萬元,開始做真皮皮鞋,取了個名字叫做“康得利”,意思是“健康發展才能得到利益”。當時有人說他在冒險,畢竟真皮皮鞋這種高檔次的鞋子很難有市場。當他的第一批產品運到河南市場時,卻幾乎被搶購一空,在以後的半年時間裡,共生產了18000雙鞋子,產值近100萬元。為了慶祝成功突圍,他先後買了2輛摩托車,買了“大哥大”,事業開始有了新的起點。百萬元的廠房以80多萬元賣了,值 1994年,余榮岳在茶山開始興建廠房,造價100來萬元。可是到1996年廠房蓋好時,也就是把所有的利潤都投入廠房建設中的時候,準備搬遷之際,他做出了一個荒唐的舉措:到鹿城區租廠房。到現在他還感慨,如果當時不堅持,就不會有今天,自己的企業可能已經被市場淘汰了。當時父母親強烈反對,但平時圓通的他那一刻變得非常固執,而且動員妻子站到了自己的一邊。1996年10月,他到木材鞋都花了20萬元租了一個廠房。看似荒唐的行為自有他聰明的動機。那時茶山離市中心較遠,坐公交車要3個來小時,同樣的鞋子在市區批發價70元,可在那邊就只有65元左右,而且很少有新客戶過來,分明是吃了地域的虧。另外在信息溝通和原材料來源等方面都不及鹿城區,當他意識到這一點時就毫不猶豫改變主意了。為了配置先進的設備,他忍痛把造價100萬元的廠房以80多萬元變賣了,可謂是破釜沉舟。到1999年,他又在鹿城工業區花50萬元租了個大廠房,生產流水線達到4條,從此“德賽帝倫鞋業”開始在業界引起關注。從來就不怕資金砸在技術上 業界都說余榮岳企業的鞋子有品位,有不少國內外著名品牌在打他的主意:希望他成為自己的加工商。一位國內鞋業大老闆苦笑著對記者說:叫阿岳給我們做加工很難,他們的生產太忙了。德賽帝倫鞋業一雙鞋出口要30多美金,這可是中國鞋都的高檔次的產品。那麼,他的製鞋工藝和流行款式是從哪裡來呢?溫州固然有鞋業產業集群的優勢,可是在時尚方面與廣東有一定的現實距離。余榮岳為在做鞋品質上精益求精,毅然決定每年派業務骨幹深入廣東著名鞋企學習。當然,這些員工是通過應聘進去的,目的是掌握技術與信息。一批往往由幾十人組成。對業務骨幹來說,他們有放心和擔憂的雙重想法。放心的是工資一分也不會少,而且比平時多拿補貼,擔憂的是如何儘力學會新的知識,然後回來再運用到生產工藝上去。不過,對於有心人來說,擔憂是多餘的,因為事實作證,德賽帝倫的品質一年比一年過硬。所以儘管每年堅持這樣做的學習費用不菲,但余榮岳一點也不後悔,因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正在逐漸凸現,口碑一天比一天好。對於這種“留學生”制度,余榮岳稱之為“跟隨戰略”。難怪有人說:“德賽的鞋子比廣東鞋還有味道。”德賽帝倫目前麾下260餘名高級專業帝倫人才,人數之多在業界罕見。企業從事設計開發的就多達100多人,2005年聘請2個義大利設計師和1個台灣工藝師,光開發部門就有4個,開發一部和二部針對內銷,三部和女鞋開發部專門瞄準歐洲市場。如今,光自營出口一年就達到1.5億元,在2004年企業有了自己的工業園,另外一個工業園也正在啟動興建中。今年下半年,奮鬥了20年的余榮岳更換了一張嶄新的名片:德賽集團董事長。重金收購台灣品牌 當余榮岳發現德賽品牌一直以來以男鞋為主,而且消費者也是這樣認定,他陷入了思索:開發產品和建設市場不能一頭輕一頭重,這樣和一線企業的要求有距離。 2002年給了他這樣的機遇:當時他聽說台灣的紅蜘蛛有賣掉的意向,余榮岳了解紅蜘蛛雖然在國內銷售市場不大,可在東南亞很有影響,是一個世界性的品牌。雖然對方出價不低,但這可是他的渴望:一是紅蜘蛛有國際的背景,可以有助於自己的外貿份額大幅度增加;二是紅蜘蛛有明顯的女性味,可以轉變自己企業產品陽盛陰衰的局面;三是使企業在多品牌運作中積累經驗,為以後組建集團公司打下堅實基礎。經多次談判,最終重金收購紅蜘蛛。同時,他找到經營高手薛海鄰為搭檔,薛作為董事又是直接有力的執行者,如今的紅蜘蛛在國內有20多個省級代理,開了1000多家專賣店,成為市場的新貴。旁人眼中的余榮岳:從農民到紳士 余榮岳自稱是農民的兒子,可朋友們都說他很紳士。余榮岳的打扮很講究,加上他至今沒有隆起的“老闆肚”,其形象總給人以朝氣和陽光。熟悉他的朋友說:他對飲食有研究,跟他能享受美食;也有朋友說他對生活很講究,比如他掛車牌號碼就很有個性;還有朋友說:他很禮貌,說話的聲音很輕,聽起來卻很清晰有力度。和他經常在一起的朋友或是初次見面的人,都會對他有一種印象,就是紳士風度。而甌海區鞋革協會秘書長何國良則告訴記者:余榮岳的紳士做派是有內在魅力的。余榮岳有魄力,能創新,對產品品質一絲不苟;本來說同行有三分怨氣,在他的身上沒有一絲一毫的體現,由於目前很多鞋企都在嘗試做外貿,所以他和大家總是有探討的共同語言,毫不保留。何國良的欣賞是有根據的,記者在兩次採訪期間,就遇到好幾位鞋業老闆過來做客,他們相處如兄弟,余榮岳說大家很少談工作的事,工作已經太累了,彼此需要一個休閑的空間。當然,說他紳士,首要的依據是他用心打造了業內公認的紳士鞋,一雙鞋子出口30多美元正是對“中國製造”的傳統叛逆,而且打的是響噹噹自己的牌子,靠的就是讓國外人佩服的品位。紳士是需要知識的,原本讀書不多的余榮岳奮起直追,不僅不定時地考察國內外市場,而且爭取機會跟隨國家領導人出訪歐洲,不時對自己進行提升和激勵。當人民大學在溫州辦第一期的mba時,他樂當一個認真的學生,在學到管理知識的同時也結交到不少的商業精英。余榮岳從來沒有什麼高談闊論,有的是一份執著,他希望踏踏實實一天一天把事業做大。付出多少艱辛的努力,他都認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