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餘慶堂

民俗風情景觀

南福古村“三大堂”都是清朝末年興起的大家族,建有家族式的大宅院,現在保存完好。餘慶堂是三大堂其中之一,位於南福古村陳氏宗祠旁邊,是由陳名祿以及與他的兒子們起創建。為什麼叫餘慶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取名餘慶堂。

建設背景


臨武縣汾市鎮南福村是一個具有近700年的歷史的古村落,村內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古代南福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一條官道橫穿南福鋪,官道兩林立客棧、酒樓、茶館等是湖廣鹽商、茶商、官家的必經之地。
是湘南名居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見證了一個大家族的歷史,具有歷史研究意義。

地理環境


丘陵地區,南嶺余脈。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

建築業色


在我小時候經常聽我祖父陳詩讓說起古代南福村有三大“堂”,即美善堂、餘慶堂、九儒堂,都為清末民初興起的大家族,且在村內建有家族式的大宅院,現在保存尚完好。我祖上陳名録(1816年-1884年)為餘慶堂第一代開創人,族譜記載陳名録為督糧府布政司,考名景星,字魁士,由此可知名録公是一位飽讀詩書並且取得一定功名的知識分子;族譜贊曰“風姿出眾,穎悟過人,為文數百,倚馬可成”,翻譯下來意思就是“風度翩翩,聰明過人,作文數百篇,上馬可以縱橫驅使”,由此可知名録公是一位能文能武的人士。族譜又記載“億則屢重,厚積倉箱,兼金濟乏、匹馬助喪、造橋修路、樂善解囊”,足以說明名録公是一位關心百姓疾苦的樂善家。
至於祖上為何創立餘慶堂,修建祖廳,建造一座家族式大宅院,在我們南福村至今還流傳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祖上陳世全(名録父親)出生貧寒,長大成人後通過自己努力的經商,掙得不菲家業,為了能光宗耀祖、丁財興旺,在村中央(九儒堂祖廳旁)建造了一座大祖廳,也叫私人祖廳;陳世全生四子,長子不詳,次子陳名銑,三子陳名録,四子陳名鉦,由於自己出身貧寒沒有受到很多的教育,所以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督促兒子發奮讀書考取功名;其中世全第二子陳名銑生了7個兒子,世全第三子陳名録生了4個兒子,且名録長子與名銑滿子年紀差不多;陳世全去世時第三子陳名録不過二十多歲,膝下兒子年紀也很小,而且老人家一去世家裡就分了家,田地、房屋等財產也進行了分配。開始的時候日子也過得挺和氣的,但隨著後輩們的慢慢長大,成家立業,生活的壓力也在增大。族譜贊曰:“克成父志,光耀家聲”,說明陳名録和膝下子女即使生活在富足中也沒有忘記勤儉持家,努力奮鬥的道理,且家庭人口也相對少一些,事業越做越大,生活也越過越好;這樣矛盾就慢慢出來了,以至於名録公長子陳立善去自家的私人祖廳燒香都招致不禮貌的對待,被自己堂兄弟七人被強行趕出門外,不得進祖廳燒香祭拜祖先。
由於備受自己的堂兄弟欺負,名録公長子陳立善與次子陳立哲在父親的支持下決定在另開基業,光耀家聲,於同治六年(1867年)創立了餘慶堂。族譜記載立善公(生於1839年-1902年)為縣丞,字炳輝,考名永清,生七子,族譜記載陳立善“身披錦繡承先祖、子讀詩書換紫蘭”,說明陳立善飽讀詩書,教育子女有方,把祖先基業也能發揚光大,我高祖父為立善公第六子。餘慶堂共有十餘棟古民居,其中進大門后的第一間為祖廳,祖廳內正中央的上方懸掛“本立道生”的大牌匾,牌匾的兩邊懸掛有用竹子做成長長的豎匾,上面寫有刻有文字,現在已經不詳(於十多年前年被盜)。整個建築群格式為上下廳組合,單體建築大小不一,各具特色,形成院落式大宅;建築呈長方形,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多馬頭牆硬山頂、小青瓦,以四牆三間格式為主,內外均有大小扎樓門,門窗檐梁架等木質構件多以木雕花卉、動物圖案裝飾,大小巷道鋪設青石板,保持尚好,為湘南古建築格式的典型代表。
餘慶堂在南福村又叫井水角,估計是聚居在南福村最古老的井水旁邊生活而被得名的,族叔可口先生(生於上個世紀30年代末)告訴我,以前井水角人在清朝末年那時候做的是薴麻生意的,把薴麻加工包裝后運到牛頭糞埠(現在的汾市鎮上)裝船,一直沿著武水河南下運到廣州販賣,由於經營得體,所以家庭日子也過得日益殷實;估計現在50歲以上的人都知道薴麻,那時候薴麻做出來的產品可是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比如布鞋、衣服、繩子、麻袋等,我小時候也見過用薴麻做的麻袋,估計現在都成文物了。隨著日子的越過越好,一家人也很和睦可親,妯娌關係也相處很融洽,以至於出現了一家80餘口人在老井水口旁邊用一個大鍋蒸飯的美談,成為了南福村後無來者的佳話;雖然整個家族越來越興盛,但是家裡的長輩也沒有忘記對子女的教誨,家裡也有人考取了文秀才,也有的考取了武秀才。據家族一老人講他祖父為陳立善之子,能飛檐走壁、百步穿楊,能從水口碉樓(朝泉閣)“飛下”毫髮無損。
隨著家裡的長輩也慢慢的老去,到了餘慶堂的第三代長大成人,家裡的人口也越來越多,房子也不夠住了,以至於在民國時期有年輕的人搬到了聚居區以外的地點居住。小時候聽我爺爺稱呼另外一老人為20嬸嬸,這位餘慶堂第四代老人代表現在還健在,且住在祖廳裡面。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到了家族第三代、第四代人,有的前輩視乎忘記了先人的教誨,不是迷戀上了賭博就是吸食鴉片,慢慢的就分了家,有的小家庭就開始慢慢的衰落了。至於我高祖父陳志賓(1874-1937年)字上仁,考名其禎,族譜記載“襟期磊落少人俱”、“襟懷灑落邁前賢”,據我家旁邊的老人家講他們小時候中的志賓老人也是一位溫文爾雅的長者。
時間飛逝,到了二十一世紀,餘慶堂百餘子孫已經在村子各個角落都有聚居,但都不忘先祖之蔭德,時常去祖廳祭拜。丹桂飄香,讓我們謹記先人之家訓美德,繼續努力開創美好生活!
南福村中央
南福村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