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坪遺址

齊家坪遺址

位於甘肅省廣河縣城東25公里處,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距今已有4000年。齊家坪遺址是齊家文化的命名遺址。面積約1.5平方公里,文化層厚0.5-2米。1923年、1973年發掘。出土陶器以泥質紅陶、夾砂粗陶為主。特大的盤狀砍砸器是齊家文化特有的石器,還有磨製石斧、刀、錛、鑿、壁、環、琮等。骨器有錐、刀、針鏃等。

簡介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齊家坪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遺址內發現有多處房屋、窖穴、墓葬遺跡,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此外,在遺址中還出土有銅鏡一面,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銅鏡。

特點


1.齊家坪遺址所處時代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
2.齊家坪遺址發現於1924年。
3.齊家坪遺址是齊家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揭開了黃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我州廣河縣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上承馬家窯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早期的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還當更晚。齊家文化主要分佈在甘肅、青海境內的黃河、洮河大夏河、渭河、湟水等流域,在我州境內均有分佈,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命名地廣河齊家坪遺址外,還有省級保護單位積石山縣新莊坪、臨夏縣蓮花台、康樂縣王家等。另外,現淹於劉家峽庫區中的秦魏家、大河庄等也是重要的遺址。
齊家文化是1924年瑞典學者安特生發現而命名的,1945年,中國考古學者夏鼐在廣河縣陽家灣發掘了兩座齊家文化墓葬,證明了齊家文化早已馬家窯文化的年代順序。1947年至1948年考古學家裴文中,在甘肅省湟河,大夏河,洮河流域考古調查中,發現九十多處齊家文化遺址,首次發現了白灰面住室和石圓圈遺址。
齊家文化是以素陶為特徵的文化,陶質精細,器型多樣,主要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還有少量的灰陶。在臨夏地區出土的齊家文化陶器主要為雙耳罐、大口瓶、規、三耳罐等,還有形象的烏形壺等,在稀有的齊家彩陶上,用紅彩或黑彩繪製簡便的網格紋,菱形紋,波折紋等,在砂陶上有繩紋,附加堆紋等。

出土文物


齊家坪遺址
齊家坪遺址
齊家坪遺址的一大特徵是玉器明顯增多,這裡早年曾發現過重型禮儀玉器——玉璧和玉刀,進入本世紀后,又曾發掘出祭壇遺址和目前所知最早的麵條實物遺存。出土物除陶器和石器外,還有銅刀、銅錐、銅斧、銅鏡和玉琮等器物。
齊家坪遺址的陶器獨具特色,主要有泥制紅陶和夾砂紅褐陶,還有少量的灰陶和泥制彩陶。紡織品以麻織面料為主,冶銅業發達,出現了紅銅、鉛青銅和錫青銅,表明齊家文化晚期已進入青銅時代。
陶瓮:盛器(左上,高11.8厘米)
三角紋彩繪陶片:(右上,高4.7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上,高4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下,高4.8厘米)
三角紋彩陶雙耳罐:食器(下,高10.2厘米)

現狀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在洮河西岸,是一處寬闊而平坦的河邊台地,面積約為11萬平方米。
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沿洮河一帶首次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在此發現與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單色壓花陶器,以及與古希臘、羅馬的安佛拉瓶造型類似的雙大耳罐,齊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
此後的數十年中,陸續有重大發現,其中我國最早的銅鏡即出自於齊家坪,該遺址因此成為我國赫赫有名的古文化遺址。1996年,國務院公布其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