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再恐同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簡稱IDAHO或idahomophobia),日期為5月17日(源於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 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希望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因性傾向及性別認同,而產生一切加在肉體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對待。

基本介紹


世界不再恐同日
世界不再恐同日
同性戀恐懼,簡稱“恐同”(英文homophobia),是指對同性戀者以及同性戀行為的恐懼和憎恨。和種族主義一樣,恐同是一種歧視,表現為對被認為是同性戀者的人或與之相關的事物持有曲解、侮蔑、排斥、仇恨和敵視,尤其是針對那些外貌和舉止不符合男女傳統性別角色的人。
由於全球還有多個國家,同性戀者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國際不再恐同日”令其他人可以知道同性戀者可以健康,快樂生活,從而令人不再恐懼同性戀者。
國際不再恐同日IDAHO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由Louis-George Tin先生於倡議,並得到國際同性戀組織ILGA (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Association) 支持,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
國際不再恐同日源於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IDAHO亦關注對於跨性別、雙性戀及不同性小眾人士受到的不公平對待。

發展歷史


國際不再恐同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
2003年,加拿大舉行首次“全國不再恐同日”(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活動。
2005年,加拿大大學教授和社會活動家路易斯—喬治·汀(Louis-Georges Tin)先生髮起倡議設立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縮寫為IDAHO),並創立了國際不再恐同日委員會(the IDAHO Committee),一個致力於發展這一主題日活動的國際協會。
2005年,“第一屆國際反恐懼同性戀日”香港區遊行於5月16日成功舉行,共有350名支持同志平權的朋友參與。
長沙同志反歧視活動
長沙同志反歧視活動
2006年,“國際性少數人權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GBT Community Human Rights)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會議發布《蒙特利爾宣言》,號召世界各國將每年5月17日作為“國際不再恐同日”(IDAHO),以喚醒人們關注因為恐懼同性戀、歧視性傾向而產生的一切生理和精神暴力以及不公平對待。在每年5月17日開展為性少數社群爭取合法權益的公眾教育和社會倡導活動。
2006年,經網上659人次投票,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更改中文譯名為“國際不再恐同日”,以更清晰表達希望社會不再出現對性小眾的恐懼之願景。
國際不再恐同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
2011年5月14日,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了一個簡短而有趣的街頭遊行,慶祝“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集會人群有的敲鼓,有的揮舞著手中的彩虹旗幟,還有參與者還高舉古巴前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的肖像。
在古巴國立性教育中心擔任主任的卡斯特羅侄女瑪麗拉也一直致力於同性戀者等少數群體的反歧視工作。她表示,該遊行旨在讓我們更加包容。
現古巴在同性戀者平等權利等問題上已有很大進步,政府多次配合“國際不再恐同日”舉行大型集會活動,甚至開始為古巴人做變性手術支付醫療費。而在以前,古巴的同性戀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很多人曾因此失業、遭到監禁或被迫逃離祖國。
2012年5月17日,在“國際不再恐同日”到來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與中國的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朋友一起慶祝社會的多元化,共同反對歧視和暴力。
每年中國慶祝“國際不再恐同日”的活動都在增加,這顯示了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跨性別者(LGBT)不斷增長的自信,以及中國社會日益開放和寬容的心態。然而,LGBT人士依然在經歷著由於其性傾向和性別身份所導致的歧視和暴力。
國際不再恐同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
2012年“國際不再恐同日”的主題是“通過教育來抗擊教育體系內的恐同現象”。每天世界上都有不計其數的學生因為其不同的性傾向和性別身份,或者由於別人對其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判斷,而不能享受其最基本的受教育權。最近的一個網上調查顯示,中國有77%的LGBT學生曾經遭受過基於其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欺凌,包括言語和身體的攻擊,冷暴力,以及性搔擾,侵犯隱私和敲詐勒索等。
2013年國際不再恐同日,由來自北京、香港、廣東、重慶、湖北、浙江等地的100餘名同性戀組成的隊伍在長沙河西大學城沿江風光帶遊行,爭取權益反歧視。
2015年4月27日,日本東京,大約3000人在澀谷街頭參加彩虹驕傲大遊行。彩虹旗是代表“同性戀驕傲”的旗幟。第一面同性戀自豪日旗幟是1978年由舊金山的藝術家吉爾伯特·貝克手工染色做成的。“彩虹旗”已成為美國乃至當今世界諸國LGBT運動(LGBT,指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戀者Bisexual及跨性別者Transgender,是四類人群的英文首字母縮寫)的標記。
2020年“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與雙性戀日”的主題是“打破沉默”,呼籲大眾關注世界各地的不平等現象,並共同反對LGBTQI+社群當前和未來所面臨的歧視、限制和仇恨。聯合國於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恐雙日”當天發布了公益短片,呼籲人們共同創造一個可以安全地“做自己”的世界,無論你是誰,也不管你愛誰,拒絕在面對羞辱、歧視、不公正甚至暴力時繼續再視而不見或保持沉默。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致辭指出,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造成的許多嚴重影響之一是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和間性者人群更為脆弱,面臨偏見、攻擊,乃至殺害,其中許多人還因這一病毒而正在遭受越發嚴重的污名化,並在尋醫問葯之時遇到新的障礙。

設立宗旨


希望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因性傾向及性別認同而產生一切加在肉體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對待。

設立目的


國際不再恐同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的設立,正是為了創造一個沒有同性戀恐懼、也沒有跨性別恐懼的世界,為了團結積極分子和熱心民眾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共同奮鬥,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實現性的自主。這一天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它標誌著一個多世紀以來醫學界恐同的終結。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自由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正在向國際認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