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間志

雲間志

《雲間志》,亦稱《紹熙雲間志》,是一本著名的、專門記載南宋及較早時期今上海淞南地區地名的地方志,因編次的年份在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而得名。

“雲間”一名,出現於《晉書·陸雲傳》及《世說新語·排調》中,大意說西晉名士陸雲(字士龍)與兄陸機(字士衡)同游洛陽,在張華家中遇到中原名士荀隱(字鳴鶴),張華要求他們“勿為常談”,陸雲自我介紹“雲間陸士龍”,荀隱答以“日下荀鳴鶴”,“雲間”一名由此而來。又因陸氏兄弟久住華亭,唐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太守趙居貞奏割崑山、嘉興、海鹽3縣地始置華亭縣,後人即以雲間指華亭縣。

《雲間志》對於地名記載非常重視,大至郡國州縣,小至鄉里委巷。對某些地名的由來,或加實地調查,或予多方探索,特別重要還予以詳盡的考證,剖析其是非,辨明其正訛,其貢獻頗為巨大。

地名——岡身


今天上海市範圍內的陸地,六七千年前僅限於“岡身”以西地區。《雲間志》在“古岡身”條記載:“在縣東七十里,凡三所。南屬於海,北抵松江,長一百里,入土數尺皆螺蚌殼,世傳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種蓺菽麥。”這條古岡身至今還存在,在岡身之上,提到兩個著名的歷史地名:一是“三女岡”,亦作“三女”,其遺址在今奉賢縣南橋鎮;另一個是築耶城,“築耶城將軍祠”條:“在沙岡,有築耶城遺址尚存,晉左將軍袁崧築也,……”。築耶將軍祠位於閔行舊鎮的西北,在十年動亂前猶尚存在。

地名——華亭


《雲間志》引《通典》及《太平寰宇記》的記載:華亭縣地有華亭谷,因以為名。華亭谷,也稱長谷,流經谷中之河流曰谷水。《元和郡縣圖志》:華亭谷在縣西三十五里,陸抗宅在其側,陸遜封華亭侯。所以谷、長谷、谷水和華亭谷是與古代地形有關的幾個地名,又與陸遜所封的華亭侯有一定關係,也是華亭縣得名的由來。

地名——海鹽


唐宋華亭縣故境,東、南兩邊均濱海,《雲間志》在“城社”章有“華亭邑於海土需”,可見與海發生密切的關係。按:華亭縣南境,本秦、漢會稽郡(東漢改吳郡)海鹽縣地,“海鹽”一名,從“海”字來說,這是上海市最早以濱海地理位置作為行政建制的地名。“滬瀆江”條:“在縣東北,<吳郡記>:松江東瀉海曰滬海,亦謂之滬瀆”。這一段中提到滬瀆、滬海兩名也值得注意,陸魯望《漁具詩·序》“列竹於海澨曰滬”,《白虎通》:“發源而注海曰瀆”,所以滬、瀆兩字的原義,都是與海發生關係的。古代松江發源太湖,經吳郡吳縣(今蘇州市)從松江下游滬瀆以通海,唐陸廣微《吳地記》:從吳縣匠門可“沿松江,下滬瀆”,講的就是這條海路。古代滬瀆海口寬廣,相傳“可敵千浦”,海船出入頗為方便。但進入松江內河,水道自當明顯收縮,所以位於深入岡身以內的青龍鎮,還可以見到像現在去“海寧觀潮”那種潮水洶湧澎湃之狀,宋梅聖俞《青龍海上觀潮詩》:“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卻回如鼻吸”,就是這種海上壯觀的歷史寫照。

《雲間志》中的人文活動記錄


《雲間志》中最早提到與人文活動有關的地名可能就是“古迹”章中的“孔宅”。
又記載:“淳熙間(1174~1189年)居民浚河,得一碑云:‘天寶六年(747年),黃池縣令朱氏葬於崑山縣全吳鄉孔子宅之西南’,孔宅之名,舊矣!”。還說“今其地有夫子廟,在慧日院側”。此說實際上是錯誤的,所以楊潛等據《舊圖經》考定:“昔有姓孔者,游吳居此,蓋吾夫子未嘗適吳”。
在孔宅附近還有梁紇(孔子父名)廟、宰我墩、顏淵井,也堅決予以否定,本書說“此則因‘孔宅’之名而遷合傅會,未可知也”。在“秦始皇馳道”條中對於他浪費民力、搜括民財持批判態度。在華亭縣西北,崑山南四里,相傳有大堽路,西通吳城,即“馳道”也……按賈山《至言》:“秦為馳道,遍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在所謂馳道之麗,非耶?”。
實際上秦建馳道,對統一祖國頗有關係,未可全盤予以否定。“陸機宅”條,唐詢《華亭十詠》中註:“華亭谷水東,有崑山,相傳即其宅,陸機詩云:‘彷彿谷水陽,婉孌崑山陽’,今其地存焉”。(按:在俗水之東,崑山之北,即是陸機故宅)。梅聖俞詩云:“我思陸平原,廢宅荒草深”。可見孫吳、西晉時十分繁華的陸氏故宅,到宋代已全部荒廢了。
《雲間志》中所收集的各個山名,大多與人文活動有關。三泖九峰之間,是陸氏世居之地,所以他們的姓氏也成為得名的由來。在“山”章的引言中:“水多於山,右浙皆爾,而崇岡峻岭,華亭又無焉。”
如著名的崑山,其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八里,據陸道瞻《吳地記》,陸氏父祖早已葬此,但未定名,“后機、雲兄弟有辭學,時人以‘玉出昆岡’,因名之”,實際上陸機自己也已使用崑山的地名。
今機山之下有著名的平原村遺址,1960、1979兩年在此發現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的遺存,可見在史前時期該地已為上海先民活動的場所。書中又說:“因陸機得名,山下有村曰平原,亦以陸平原名之,平原內史,即機也”。又如橫雲山,書中說:“與機山相望,僅五里許,或云:‘因陸雲名之’”。
另一類是描述形態及特色的,如“澱山”條:“在薛淀湖中……山形四齣如鰲,上建浮圖,下有龍洞,屹立湖中……傍有小山,初年,僅兩席許,久之,浸長”;“城山”條:“<舊經>云:山狀周環如城,因此為名”等;第三類是山名與較早居住者發生關係,山即用以命名,如佘山、干山分別有佘氏、干氏居此,薛山則因薛道約居此而得名。

《雲間志》中的現在的影響


《雲間志》中有些地名至今仍對上海具有一定影響。“鄉里”章,華亭縣在宋代轄有集賢、華亭、修竹、胥浦、風涇、新江、北亭、海隅、高昌、長人、白沙、仙山、雲間等13個鄉。這些鄉在清朝後期已分建為一府七縣一廳(松江府,華亭、婁、上海、青浦、南匯、金山、奉賢七縣,川沙一廳)。其位置大致位於古松江(指虯江)的南部地區,在唐宋時期,僅為華亭一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