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族

古印度系族名稱

釋迦(梵語:शाक्य;巴利語:Sākiya、Sakka或Sakya) ,是古印度的一個系族的名稱,“釋迦”的字面意思為“大能”、“能”。釋迦族主要出現在佛教文獻記載之中,“佛陀”釋迦牟尼即是釋迦族人,釋迦族參與了佛陀入滅后的八王分舍利。

現代學界一般認為,釋迦族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出現,原是居住地位於古印度東部、接近今尼泊爾地方的一個小部落;公元前6世紀至5世紀間,釋迦族形成自己的小型城邦共和國(Śākya Gaṇarājya),為寡頭政治體制,由議會及其推選出的王者統治,都城設於迦毘羅衛城,依附於憍薩羅國,佛陀在世時迦毘羅衛城為毘琉璃王所滅。此外,現代尼瓦爾人的金匠有因釋迦牟尼賜姓而自稱是釋迦族。

另有一種說法是,亞洲北部的眾多游牧民族中,有一支稱為釋迦族,分佈在裏海鹹海以北,公元前七世紀因戰亂向西移動,東部釋迦族逃往西藏變成小月氏,西部釋迦族沿鹹海東側南下,其中一部分崇拜太陽神的日族在公元前六世紀遷移到恆河上游以東,最後在拉布迪河上游定居。

文獻記載


釋迦族屬於剎帝利種姓,自稱為印度甘蔗王(即Ikshvaku,巴利文:okkāka)的後裔,源自古代傳說的伊克什瓦庫王朝(Ikshvaku dynasty)。釋迦族自稱為日種(Ādicca nāma gottena),即以太陽為崇拜對象。釋迦族以瞿曇為姓氏,巴利聖典將釋迦族的瞿曇譜系追溯至鴦耆羅仙人,佛經中將遵守聖法律之人稱為雅利安人(ariya-puggala)。

考古實證


佛滅之後,釋迦族人有參與佛的荼毘後事,公元1898年,英國工程師佩普(William Claxton Peppe)在比普羅瓦一座直徑約35米、已經崩毀的磚造舍利塔中,挖出了五個裝有遺骨的舍利容器,在其中一個滑石制的舍利壺上,刻有古老的婆羅米文銘文,當時解讀為:“這是釋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乃是有名的釋迦族兄弟與其姊妹、其妻子等共同奉祠之處。”這個發現為佛陀的歷史真實性提出了強有力的新證明,轟動了當時的考古界,並引起了銘文所指是否含攝佛陀本人和迦毗羅衛城遺址到底在哪裡的巨大爭議。

後裔傳說


北傳佛教典籍中,記載毘琉璃王誅滅劫比羅城時,城中部分人脫逃至末羅國和尼波羅國各地[29],另有傳說四支釋迦族遷出在印度境內西北部另立四國。
南傳佛教依斯里蘭卡佛教歷史文獻《大史》稱,部分釋迦族人為躲避屠殺從迦毗羅衛城逃到毗發瓦那(Pipphalvana),因當地生存著許多被視為聖鳥的孔雀,釋迦族人便化名為“孔雀族人”(Maurya)隱居於此,成為後來孔雀王朝的先祖。
緬甸《琉璃宮史》記載驃紹梯是釋迦族王子太公王國建立者阿婆醯羅娑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