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白澤
張白澤
張白澤(?~482年),字鍾葵,上谷沮陽(今河北懷來縣)。北魏時期大臣,太保張袞之孫,冀州刺史張度之子。
少以孝道聞名。喜愛學習,淵博貫通。文成帝初年,任給事中,深得寵信,參預機密。外任雍州刺史,清心寡欲,官民安居樂業。入朝做散騎常侍,任殿中尚書。
張白澤,十一歲時,遇母親去世,服喪時以孝道聞名。世祖聽說后嘉許他。長大后喜愛學習淵博貫通,在當時有聰慧的聲譽。高宗初年,被授任為中散大夫,調任殿中曹給事中,十分受信任,參預機要事務。
後來柔然侵犯邊境,顯祖接見群臣商議這件事.尚書僕射元目辰進言:“如果皇上親自出征,恐怕京城危險恐懼,不如慎重,固守保全自己。賊寇孤軍深入,糧食不能繼續運送,依臣下估計,不久就會退走,那時派遣將領追擊,打敗他們是必然的。”張白澤說:“陛下英明效法上天,追蹤前代聖人,而愚蠢的敵人荒誕無知,輕率冒犯君王疆域。敵寇為遠大的圖謀而傾覆,我們將為身邊的荼毒而安樂,仰思神明的謀略,就不是這樣。如果陛下親自出動,賊寇必然望見旌旗就土崩瓦解,豈能抬頭挫傷神勇的兵馬,坐著放縱敵人?以天子的尊貴,環城固守,進失可以憑藉的機會,退沒有勇往直前的道義,希望陛下留心。”顯祖聽從他的意見,於是大敗敵軍。
張白澤本來名鍾葵,顯祖賜名為白澤,娶他的女兒為嬪妃。張白澤外出代理雍州刺史,心地清靜慾望少,官吏百姓安居樂業。顯祖詔令各監察治民的官員,在所監察治理的地方收受一頭羊、一斛酒的人,罪行到處死,行賄者以同案論處。糾舉告發得到尚書以下官員罪狀的,各依所糾舉官員的職務大小授予他。白澤上奏疏規勸說:“伏見詔書,禁令尚書以下官員收受禮物,否則刑罰加於身,糾舉他的人接替職務。三年考察政績,罷黜昏庸者擢升賢明者,這是不可變更的良好規則,百代君王的通行條例。現在的都曹,相當於古代的公卿,都輔佐各項事務,協助長官,風尚教化靠這而實現,致治道路由這而和睦。而且刮目的下士,還有俸祿,何況皇朝尊重官員,而侍奉勤勞沒有報酬,哪是所謂仿效唐堯虞舜,遵循文王武王的行為呢?羊酒的處罰,如果施行不停止,臣下恐怕姦猾的人窺伺非分地位,忠實的臣子放鬆節操。而要使事務清靜民眾安定,治理清廉務從簡約,以至於委託責任要求成功,下面的人難以辯說。依臣下愚蠢的思考,請求按照律令舊辦法,仿效從前的典章,頒發俸祿酬答廉潔,首先去除擾亂群眾的人,通常的刑罰不赦免。如果能這樣,那麼太平的軌跡,一年可以指望,刑罰放置不用的風尚,三年一定達到。”顯祖採納了他的意見。
太和初年,懷州民眾伊祁苟初三十多人圖謀反叛,將要殺死刺史。文明太后想要殺光一城的人。張白澤規勸說:“臣下聽說上天喜愛萬物的生長,明王重視民眾的性命,所以殺死一人而取得天下,有仁德的人不做。而且《周書》說父子兄弟,罪行不相牽連。兇殘的人橫行暴虐,車裂殺光全城無罪的人,為什麼處死呢?不隨意加罪於十室之邑,何況一州中,有人有忠心,有人有仁德,如果過度的刑罰泛濫波及,殺死有忠心和仁德的人,這是西伯之所以嘆息九侯,孔子之所以在黃河邊倒轉車輪的原因。聖明的德行深明前車之鑒,如水觀照往日禮制,停止迅急暴烈的怒氣,壓抑雷霆般的威嚴,則普天之下的人知道榮幸了。從前周厲王不讓民眾講話,最終使姬氏滅亡;文公聽取眾人的議論,終於打敗強大的楚國。希望不要因人廢言,留心觀察。”太后聽從了他的建議。改任散騎常侍,升殿中尚書。
太和五年,去世。下詔賜帛一千匹、粟三千石,派侍御史料理喪事,追贈鎮南將軍、相州刺史、廣平公,謚號簡。
《魏書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有記載。
父親:張度,征東大將軍、冀州刺史
弟弟:張庫,瀛州刺史、宜陽侯
兒子:張倫,前將軍、肆州刺史、司農卿;張恩,奉朝請、員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