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南將軍,古代重要軍事職官名稱,為四鎮將軍之一。重要將軍名號,統兵將領,位次四征將軍,掌征伐背叛、鎮戍四方。
三國時期始置鎮南等四鎮將軍征伐、鎮戍四方。魏四鎮將軍位第二品,統領荊、豫二州,屯駐
新野。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南將軍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名士,漢室宗親(漢魯恭王之後),荊州牧,漢末群雄之一。劉表勤勉好學,善於獨立思考。十七歲時,劉表就曾向自己的同鄉兼老師——當時的
南陽太守
王暢提出:“奢不僭上,儉不逼下,蓋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恥獨為君子。府君若不師孔聖之明訓,而慕夷齊之末操,無乃皎然自遺於世!”這段話是針對王暢過於簡樸的生活作風而提出的疑問,並且充分表明了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見解。青年時期的劉表沒有仿效當時流行的隱居山林的清流作風,而是積極地投身仕途,被大將軍
何進闢為掾屬,很受何進的賞識,後來被升為北軍中候,掌管禁軍。初平元年(190年),原荊州刺史王睿被
孫堅殺死,何進向朝廷推薦了劉表擔任荊州刺史,這也顯示出何進對劉表的偏愛及對劉表的能力和才華的肯定。當時的荊州形勢相當複雜。“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眾。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見《三國志·劉表傳》裴注引司馬彪《戰略》),而劉表卻是“單騎入宜城”。面對荊州混亂的局面,劉表顯得從容鎮定,沉著冷靜,並果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迅速穩定了局勢。首先,他爭取了當地具有很大影響力的蔡、蒯兩大家族的信任和支持,並徵求他們的建議。當時
蒯良、
蒯越兩兄弟都頗有才識名望,蒯良對局勢提出的見解是“眾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義不足也”,認為“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從而問興兵與策乎?”(見《三國志·劉表傳》裴注)而蒯越卻有不同的意見,他說“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又認為“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眾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還建議劉表“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應該說蒯良說得比較虛一些,而蒯越的建議則是極富實幹精神的,劉表也用很高明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說“子柔之言,雍季之論也。異度之計,臼犯之謀也”,先把兩個人都誇了一番,然後採納蒯越的謀略,“使(蒯)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襲取眾多,或既授部曲”,一舉殲滅了宗賊勢力,後來他又平定了零陵、長沙等郡,扭轉了荊州的混亂局面,劉表自己也晉陞為荊州牧、鎮南將軍。經過幾年努力,劉表成為一個僅次於兩袁兄弟的一股強大勢力,“南收零、桂,北據汗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見《三國志·劉表傳》)說到這裡,誰還能說劉表是“虛有其表”呢?完完全全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實幹家!劉表控制荊州以後,對於屬地的管理也是勵精圖治,有條不紊,貢獻良多,體現出一代能臣的本色,把荊州治理得有聲有色,之前“人情好擾,加以四方震駭,寇賊相扇,處處糜沸”的荊州,變成了“萬里肅清”的東漢後期最後一片樂土。在對外問題上,劉表採取了擁兵自重的正確政策,盡量避免發生大的衝突,以免造成老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在經濟上,劉表有效利用了當地各大家族的勢力,推行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農業生產得到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荊州地區的百姓“大小咸悅而服之”。對劉表的這種評價,莫說是在後漢軍閥混戰時期,就是在局面相對平靜的三國鼎立時期,也是獨一無二,是別人所無法得到的。劉表“起立學校,博求儒術”,對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政局穩定,各方人才紛紛從各地遷往荊州,人數數以千記,其中既有像水鏡先生
司馬徽這樣的名流,也有像
徐庶、
石廣元等青年才俊,甚至還有後來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等。試問,一個虛有其表之人能有如此輝煌的政績嗎?如此的“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難道是一個虛名無實者所能做到的嗎?可以這樣說,劉表的確是一代能臣,他的有效管理讓各路諸侯羨慕不已,對於其治理下的荊州都是垂涎欲滴。
魯肅就曾經對
孫權這樣評價荊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這也算是對劉表恰如其分的評價了。
劉弘(公元?—308年),字和季。沛國相(今安徽濉溪縣西北)人。少時家住洛陽,與
晉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以舊恩起家,累官侍中、荊州都督、車騎將軍。他在襄陽期間,討平了張昌之亂;斬殺了拒不受代的長水校尉張奕;並大力推薦荊州部屬守宰。張昌起義后,當時荊州所部守宰多闕,劉弘請求補選,晉帝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他推薦伍朝補零陵太守,皮初補襄陽太守,陶侃為府行司馬,蒯恆為山都令,氵示鄉令虞潭轉補醴陵令,仇勃為歸鄉令,郭貞為信陵令。朝廷以為皮初雖有功,但襄陽是名郡,名器宜慎,不可授皮初,乃以劉弘女婿前東平太守夏侯陟為襄陽太守,其餘的人選都同意劉弘的意見。劉弘則說:“夫統天下者,宜與天下一心;化一國者,宜與一國為任。若必姻親然後可用,則荊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後為政哉?”於是他又表奏立有戰功的皮初為襄陽太守。結果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見。同時,他還勸課農桑,寬刑省賦,體恤百姓;解除山澤之禁;廢軍中酒分三等;安撫流民;遣返太樂伶人等等,深得人心。
劉弘的下屬對劉弘非常有好感。“弘每有興廢,手書守相,丁寧款密,所以人皆感悅,爭赴之,咸曰:‘得劉公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
百姓對劉弘“愛悅”。劉弘“卒於襄陽。士女嗟痛,若喪所親矣。”後來荊襄大亂時,“父老追思弘,雖《
甘棠》之詠召伯,無以過也。”
劉弘的遺澤惠及其子劉王番。史載,劉弘死後,以高密王司馬略代鎮襄陽,結果“寇盜不禁”,後來朝廷起用劉弘之子劉王番為順陽(今
老河口、
谷城交界處)內史,江漢之間翕然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