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遵勖
李遵勖
李遵勖(988—1038),生於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卒於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恆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字公武,李崇矩孫。
李遵勖在少年時期,特別喜好騎馬射箭,即使冰雪覆蓋原野,仍往來馳騁其中。他善於寫文章,尤見長於詩、詞。李遵勖進士及第后,歷官左龍武將軍、駙馬都尉,澄州刺史,均州、宏州、康州團練使,澤州防禦使,宣州觀察使等。
李遵勖任澶州知州時,逢黃河發大水,浮橋將壞,他親自督工董其役,7日而成。景(左示旁右右)二年(1035年),他在許州任上時,得知掌管倉庫收糧的官吏辦事總是延誤時間,便親自到倉庫辦理繳糧事宜。待倉庫官吏到達,見李遵勖在場,都嚇得面如土色。州轉運使在州內招募水兵,僅打量外表而不問是否會水,強迫入冊。李遵勖到任,讓有關部門審查,將其中十分之七不習水者全部汰掉,使水軍名副其實,作戰能力加強。
李遵勖非常崇拜敬重他的老師。楊億曾教李遵勖作文章,楊億死後,李遵勖去親奠,並乞求朝廷賜楊億“忠”字。李遵勖對朋友又十分忠誠,他與當時名土劉筠生前關係十分融洽,劉筠死,家中貧窮,李遵勖常去看望劉筠的親屬,並帶去錢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其玄孫是活佛濟公,原名李修元,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
濟公自稱“幼生宦室”。濟公的師侄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說他是“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恆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字公武,逝世后謚號和文,為李崇矩孫,濟公高祖。其世係為:李崇炬——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緣)。該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為將門;二是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歷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台,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為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李遵勖精於佛學,與和尚楚園共同撰《偈頌》,惜已不存,景祐三年(1036年)十月辛酉,李遵勖將奉旨所撰《天聖廣燈錄》30卷獻給宋仁宗趙禎,請求將此書送到傳播佛法的主管部門,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將其編入佛藏經典之中,今存於《中華大藏經》中。他又著有《閑宴集》20卷,《外館芳題》7卷,均佚。將死,與浮圖楚圓為偈頌。卒,謚和文。遵勖著有問宴集二十卷,外管芳題七卷,均《宋史本傳》行於世。
《宋史》記載
李遵勖字公武,崇矩孫,繼昌子也。生數歲,相者曰:“是當以姻戚貴。”少學騎射,馳冰雪間,馬逸,墜崖下,眾以為死,遵勖徐起,亡恙也。及長,好為文詞,舉進士。大中祥符間,召對便殿,尚萬壽長公主。初名勖,帝益“遵”字,升其行為崇矩子。授左龍武將軍、駙馬都尉,賜第永寧里。主下嫁,而所居堂甃或瓦甓多為鸞鳳狀,遵勖令UI去;主服有龍飾,悉屏藏之,帝嘆喜。領澄州刺史,坐私主乳母,謫均州團練使,徙蔡州。逾年,起為太子左衛率府副率,復左龍武軍將軍,領宏州團練使,真拜康州團練使,給觀察使祿。時繼昌官刺史,遵勖請班其下,許之。後繼昌守涇州,暴感風眩,遵勖馳省不俟命,帝遣使令乘驛赴之。既還,上表自劾,帝使輔臣慰諭之。遷澤州防禦使,又遷宣州觀察使。求補郡自試,出知澶州,賜宴長春殿。在郡,會河水溢,將壞浮梁,遵勖督工徒,七日而堤成。遷昭德軍節度觀察留後,拜寧國軍節度使,徙鎮國軍、知許州。水軍多不練習而隸籍,遵勖命部校按劾,拔去十七八。復以疾請援唐韋嗣立故事,求山林號,詔不許。初,天聖間,章獻太后屏左右問曰:“人有何言?”遵勖不答。太后固問之,遵勖曰:“臣無他聞,但人言天子既冠,太后宜以時還政。”太后曰:“我非戀此,但帝少,內侍多,恐未能制之也。”嘗上三說五事以論時政。晉國夫人林氏,以太后乳母,多干預國事,太后崩,遵勖密請置之別院,出入伺察之,以厭服眾論。其補助居多類此。所居第園池冠京城。嗜奇石,募人載送,有自千里至者。構堂引水,環以佳木,延一時名士大夫與宴樂。師楊億為文,億卒,為制服。及知許州,奠億之墓,慟哭而返。又與劉筠相友善,筠卒,存恤其家。通釋氏學,將死,與浮圖楚圓為偈頌。卒,贈中書令,謚曰和文。有《間宴集》二十卷,《外館芳題》七卷。子端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