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年

楊大年

楊大年(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名楊億,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他曾多次出任地方官,接觸過較為廣闊的生活。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楊億7歲能文,十歲能賦詩,十一歲時在京城即興賦詩《喜朝京闕》:
圖片
圖片
“七閩波渺邈,雙闕氣。曉登雲外嶺,夜渡月中潮。願秉清忠節,終身立聖朝。年少時便有“願秉清忠節,終身立聖朝”之志,太宗甚為賞異。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賜進士及第;歷任著作佐郎、知制誥。真宗時為翰林學士、戶部郎中,知制誥,文格雄健,才思敏捷。真宗後期,為群小包圍,王欽若、丁謂、陳彭年等人,希上邀寵,楊億側於其間,遭到排擠,處境艱危。
他反對真宗搞勞民傷財的祀神求仙,其仕宦生涯也並不都在館閣之中,他曾多次出任地方官,接觸過較為廣闊的生活。

作品


史館修書
楊億博覽強記,尤長於典章制度。曾參預修《太宗實錄》,主修《冊府元龜》,咸平元年(998)書成。景德二年(1005)與王欽若主修《冊府元龜》。
圖片
圖片
詩作
在史館修書時,曾與錢惟演、劉筠等人唱和。他將唱和詩編為《西昆酬唱集》。楊億在《西昆酬唱集序》中說他們寫詩的目的是“在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發於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磋”,在這種觀點指導下寫的詩,其題材範圍必然是比較狹隘的。全集70個詩題,主要有三類題材:一是借古喻今的懷古脈史詩,如《始皇》、《宜曲》、《漢武》、《南朝》、《明皇》等皆屬此類;二是描摹物態的詠物詩,如《鶴》、《梨》、《柳絮》《螢》、《淚》等;三是描寫流連光景生活內容的閑適詩,如《直夜》、《夜宴》、《別墅》等。集內詩歌重雕琢用典,鋪陳詞藻,講究聲律,被稱為“西昆體”,在宋初詩壇上影響頗大。在西昆詩人中,楊億是比較突出的一個,朱熹評之為“巧中猶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來不覺”(《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他的詩歌創作與探索為後來歐陽修領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提供了經驗與教訓,是宋詩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西昆體
以楊億為代表的西昆體是北宋初期詩壇上聲勢最盛的一個詩歌流派,其以李商隱為楷模的詩歌風尚主宰了宋初整個詩壇。相對而言,以學習白居易為宗旨的白體(代表人物王禹),以學習賈島姚合為主的晚唐體(代表人物林逋),則是兩個鬆散的詩人群體,其影響都不及西昆體。西昆體詩雖孕育於宋初館閣唱和之風,但不能說是貴族文學,其代表人物楊億風骨清亮,具有獨立於皇權的人格意識,在他身上顯示了宋代士人典型的氣質人品;西昆體與白體,不僅對立,而且相互滲透、并行發展,故它實際上是白體、義山體、唐彥謙體混合的產物,一方面重視知識積累和文化素養,符合宋代文化的內轉趨勢,另一方面使白詩和晚唐詩的諷諭精神在館閣唱和這一特定創作機遇中得到了傳承;楊億詠史詩的規諷之意,以及他的詠物、詠懷詩中的個人感懷,可稱盛世哀音。因此,楊億為首的西昆體不僅僅是對晚唐詩風的“簡單復歸”,它為真正的“宋調”的成立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西昆體雖然沒有能在唐詩之外開闢新的境界,但是相對平直淺陋的五代詩風而言,它整飾、典麗、深密的詩風畢竟意味著藝術上的進步。在宋初詩壇瀰漫著白體和晚唐體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詩風背景下,西昆體的出現無疑令人耳目一新。
圖片
圖片
文章
他又以駢文名世。著作多佚,今存《武夷新集》20卷(詩五卷、雜文十五卷),有《浦城遺書》本,《品藻堂四庫全書萃要》本。又有《楊文公談苑》15卷,記述平生見聞,原書已佚。《宋朝事實類苑》及《說郛》等書中尚存100多條;《類說》也引60多條,但有刪節。《談苑》涉及文人軼事、民情風俗、里巷瑣事,有文學史料價值。

宋史


楊大年,建州浦城人。祖文逸,南唐玉山令。億將生,文逸夢一道士,自稱懷玉山人來謁。未幾,億生,有毛被體,長尺余,經月乃落。能言,母以小經口授,隨即成誦。七歲,能屬文,對客談論,有老成風。雍熙初,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江南轉運使張去華就試詞藝,送闕下。連三日得對,試詩賦五篇,下筆立成。太宗深加賞異,命內侍都知王仁睿送至中書,又賦詩一章,宰相驚其俊異,削章為賀。翌日,下制曰:“汝方髫齔,不由師訓,精爽神助,文字生知。越景絕塵,一日千里,予有望於汝也。”即授秘書省正字,特賜袍笏。俄丁外艱,服除,會從祖徽之知許州,億往依焉。務學,晝夜不息,徽之間與語,嘆曰:“興吾門者在汝矣。”淳化中,詣闕獻文,改太常寺奉禮郎,仍令讀書秘閣。獻《二京賦》,命試翰林,賜進士第,遷光祿寺丞。屬后苑賞花曲宴,太宗召命賦詩於坐側;又上《金明池頌》,太宗誦其警句於宰相。明年三月,苑中曲宴,億復以詩獻。太宗訝有司不時召,宰相言:“舊制,未貼職者不預。”即以億直集賢院。表求歸鄉里,賜錢十五萬。至道初,太宗親制九弦琴、五弦阮,文士奏頌者眾,獨稱億為優,賜緋魚。二年春,遷著作佐郎,帝知其貧,屢有沾賚,嘗命為越王生辰使。時公卿表疏,多假文於億,名稱益著。真宗在京府,徽之為首僚,邸中書疏,悉億草定。即位初,超拜左正言。詔錢若水修《太宗實錄》,奏億參預,凡八十卷,而億獨草五十六卷。書成,乞外補就養,知處州。真宗稱其才長於史學,留不遣,固請,乃許之任。郡人周啟明篤學有文,深加禮待。召還,拜左司諫、知制誥,賜金紫。咸平中,西鄙未寧,詔近臣議靈州棄守之事。億上疏曰:臣嘗讀史,見漢武北築朔方之郡,平津侯諫,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願罷之。上使辯士朱買臣等發十策以難平津,平津不能對。臣以為平津為賢相,非不能折買臣之舌,蓋所以將順人君之意爾。舊稱朔方,地在要荒之外,聲教不及。元朔中,大將軍衛青奮兵掠地,列置郡縣。今靈州蓋朔方之故墟,僻介西鄙,數百裡間無有水草,烽火亭障不相望。當其道路不壅,囊饋無虞,猶足以張大國之威聲,為中原之扞蔽。自邊境屢驚,凶黨猖熾,爵賞之而不恭,討罰之而無獲。自曹光實、白守榮、馬紹忠及王榮之敗,資糧RJ屨,所失至多,將士丁夫,相枕而死。以至募商人輸帛入谷,償價數倍;孤壤築城,邊民繹騷,國帑匱乏,不能制邊人之命,及濟靈武之急。數年之間,凶黨逾盛。靈武危堞,巋然僅存,河外五城,繼聞陷沒。但堅壁清野,坐食糗糧,閉壘枕戈,苟度朝夕,未嘗出一兵馳一騎,敢與之角。此靈武之存無益,明矣。平津所言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正今日謂也。臣以為存有大害,棄有大利,國家挽粟之勞,士卒流離之苦,悉皆免焉。堯、舜、禹,聖之盛者也,地不過數千里,而明德格天,四門穆穆。武丁、成王,商、周之明主也,然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太原,而頌聲並作,號為至治。及秦、漢窮兵拓土,肝腦塗地,校其功德,豈可同年而語哉!昔西漢賈捐之建議棄朱崖,當時公卿,亦有異論,元帝力排眾說,奮乎獨見,下詔廢之,人頌其德。故其詔曰:“議者以棄朱崖羞威不行,夫通於時變,即憂萬民之飢鋨,危孰大焉。且宗廟之祭,凶年不備,況乎避不嫌之辱哉?”臣以為類於靈武也,必以失地為言,即燕薊八州,河湟五郡,所失多矣,何必此為?臣竊惟太祖命姚內斌領慶州,董遵誨領環州,統兵裁五六千,悉付以閫外之事,士卒效命,疆埸晏然,朝廷無旰食之憂,疆埸無羽書之警。臣乞選將臨邊,賜給廩賦,資以策略,許以便宜而行。儻寇擾內屬,撓之以勁兵,示之以大信,懷荒振遠,諭以賞格,彼則奔潰眾叛,安能與大邦為敵哉?若欲謀成廟堂,功在漏刻,臣以為彼眾方黠,積財猶豐,未可以歲月破也。直須棄靈州,保環慶,然後以計困之爾。如臣之策,得驍將數人,提銳兵一二萬,給數縣賦以資所用,令分守邊城,則寇可就擒,而朝廷得以無虞矣。景德初,以家貧,乞典郡江左,詔令知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事。時以吏部銓主事前宜黃簿王太沖為大理評事,億以丞吏之賤,不宜任清秩,即封詔還。未幾,太沖補外。俄判史館,會修《冊府元龜》,億與王欽若同總其事。其序次體制,皆億所定,群僚分撰篇序,詔經億竄定方用之。三年,召為翰林學士,又同修國史,凡變例多出億手。大中祥符初,加兵部員外郎、戶部郎中。五年,以疾在告,遣中使致太醫視之,億拜章謝,上作詩批紙尾,有“副予前席待名賢”之句。以久疾,求解近職,優詔不許,但權免朝直。億剛介寡合,在書局,唯與李維、路振、刁衎、陳越、劉筠輩厚善。當時文士,咸賴其題品,或被貶議者,退多怨誹。王欽若驟貴,億素薄其人,欽若銜之,屢抉其失;陳彭年方以文史售進,忌億名出其右,相與毀訾。上素重億,皆不惑其說。億有別墅在陽翟,億母往視之,因得疾,請歸省,不待報而行。上親緘藥劑,加金帛以賜。億素體羸,至是,以病聞,請解官。有嗾憲官劾億不俟命而去,授太常少卿,分司西京,許就所居養療。嘗作《君可思賦》,以抒忠憤。《冊府元龜》成,進秩秘書監。七年,病癒,起知汝州。會加上玉皇聖號,表求陪預,即代還,以為參詳儀制副使,知禮儀院,判秘閣、太常寺。天禧二年冬,拜工部侍郎。明年,權同知貢舉,坐考較差謬,降授秘書監。丁內艱,屬行郊禮,以億典司禮樂,未卒哭,起複工部侍郎,令視事。四年,復為翰林學士,受詔註釋御集,又兼史館修撰、判館事,權景靈宮副使。十二月,卒,年四十七。錄其子紘為太常寺奉禮郎。億天性穎悟,自幼及終,不離翰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略不凝滯,對客談笑,揮翰不輟。精密有規裁,善細字起草,一幅數千言,不加點竄,當時學者,翕然宗之。而博覽強記,尤長典章制度,時多取正。喜誨誘後進,以成名者甚眾。人有片辭可紀,必為諷誦。手集當世之述作,為《筆苑時文錄》數十篇。重交遊,性耿介,尚名節。多周給親友,故廩祿亦隨而盡。留心釋典禪觀之學,所著《括蒼武夷穎陰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鰲》等集、《內外製》、《刀筆》,共一百九十四卷。弟倚,景德中舉進士,得第三等及第;以億故,升為第二等。億無子,以從子紘為後。弟偉。
圖片
圖片

軼事


楊文公時常告誡他的學生,做文章應該避免套用方言俗語。不久,他擬了一篇奏章,裡面有句話說:“伏惟陛下德邁九皇”。有個學生鄭戩看了,覺得“德邁九皇”讀音很像“得賣韭黃”(韭菜的根叫韭黃),便立刻請教他說:‘不知道什麼時候得賣生菜?”楊億給這一問引得大笑起來,於是把這一句改掉了。
圖片
圖片
寇準在中書省。和同事們嬉戲做對子,他說:“水底日為天上日。(水底中的太陽是天空中的太陽)”沒有誰能對出,恰好楊億來報告事情,於是別人請他對對子。楊億緊接著(對方)剛停的話音說:“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裡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所有在座的人都稱這是好對子。
楊大年年未三十,與梁翰、朱昂同在禁掖,二公皆高年,楊每戲侮之。一日,梁謂大年日:"這老亦待留與君。"朱於後搖手曰;"不要留與他。"

擷萃


【無題】
巫陽也夢隔千峰,辟惡香銷翠被濃。
桂魄漸虧愁曉月,蕉心不展怨春風。
圖片
圖片
謠山黯黯眉長斂,一水盈盈語未通。
漫托弦傳恨意,雲鬟日夕似飛蓬。
【南朝】
五鼓端門漏滴稀,夜簽聲斷翠華飛。
繁星曉埭聞雞度,細雨看場射雉歸。
步試金蓮波濺襪,歌翻玉樹涕沾衣。
龍盤王氣終三百,猶得澄瀾對敞扉。
此詩將南朝的典故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工穩妥帖,鍛煉無痕。額、頸二朕對仗精工,辭采華美。全詩音節鏗鏘,用意深密,藝術上很接近李商隱的同類詩歌。
【山寺】
層巒連近郭,占勝有招提。
宿霧昏金象,飛泉濺石梯。
鐘聲空谷答,塔影亂雲齊。
千騎時來此,尋幽獨杖藜。
【獄多重囚】
鐵鎖鋃鐺眾,金科伏念頻。
絕間空獄奏,深愧片言人。
清穎黃公接,甘棠邵伯鄰。
懷賢不能繼,多辟豈由民?
這首詩指出社會風氣的邪僻並非人民群眾所造成,而是在於統治階級的舉措不當。他引用《雙書·循史傳》中黃霸少學律令,執法公正,漢宣帝時任穎川太守8年時外寬內明、獄無重囚的故事來勉勵自己,並揭露了當時統治階級壓榨人民造成“獄多重囚”的社會現象。
【代意·夢蘭前事悔成占】
夢蘭前事悔成占,卻羨歸飛拂畫檐。
錦瑟驚弦愁別鶴,星機促杼怨新縑。
舞腰試罷收紈袖,博齒慵開委玉奩。
幾夕離魂自無寐,楚天雲斷見涼蟾。
【少年游·江南節物】
江南節物,水昏雲淡,飛雪滿前村。
千尋翠嶺,一枝芳艷,迢遞寄歸人。
壽陽妝罷,冰姿玉態,的的寫天真。
等閑風雨又紛紛,更忍向、笛中聞。

評價


他為人正直,風骨錚錚,不願苟且自辱其身。其身份雖為文學侍從之臣,但為人立志甚高,自謂"史筆是非空自許,世情真偽復誰知"(《讀史學白體》,《武夷新集》卷四)。
圖片
圖片
“楊文公以文章擅天下,然性特剛勁寡合,有惡之者,以事潛之。”——歐陽修《歸田錄
“近世士大夫文章華靡者,莫如楊億,使楊億尚在,則忠清鰻亮之士也,豈得以華靡少之。”——蘇軾《議學校貢舉狀》
“當咸平、景德間,公文章擅天下,……唯其清忠大節,凜凜弗渝,不義富貴,視猶涕唾,此所以屹然為世之郭郭也軟?”——南宋理學家真德秀《楊文公書玉溪生詩》
“蓋宋初詞臣,前之如王學士元之(禹倆),同時如劉學士子儀(綺),皆以風節自見,而文公尤為錚錚。”——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楊文公論》
“博覽強記,尤長典章制度,時多取正,喜誨誘後進,以成名者甚眾”,“重交遊,性耿介,尚名節”。——《宋史·本傳》

人物事迹


楊大年在我國北宋時,有個神童才子楊億(974—1020年),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7歲能文,遠近有名。他11歲應試賦詩,揮毫如飛,頓成佳作,授官秘書省正字,後為翰林院學士,官至工部侍郎。楊億為文,能與門人賓客飲酒、投壺、對弈,縱然笑語喧嘩,也照樣不誤構思。待腹稿打就,只須片刻工夫,數千言的錦繡文章便可一揮而就,是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
楊大年
楊大年
相傳當時的京城汴梁學士院的照壁上,很久以前有一位學士寫了副對聯的下聯:
李伯陽生,指李木為姓,生而知之。
該句用《神仙傳》語。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道家創始人,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大思想家。《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司馬貞索隱》云:老子“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傳說他生而能言,且知之甚多。據說學士院照壁上的這比出聯書出后,整個學士院的學士們,一個個躍躍欲試,可又一個個激流勇退。偌大一個學士院,竟無一人能對出相匹配的上聯來。原因是聯句中有兩個“李”字、兩個“生”字,甚是難對,因而久無人對。北宋淳化年間,楊大年進學士院任翰林院學士不久,便聽說這件事了。只見他看過照壁上的出句,便持硯提筆,即刻足對為:
馬文淵死,以馬革裹,死而後已。②
②對句中還有一層妙處,即上下聯從“姓—生”、“—死”字形脫化。此聯在民間傳說故事中有異文。一為:馬文淵,以馬革裹,死而後已;李伯陽,指李木為姓,生而知之。二為:馬援死,以馬革裹,死得其所;李耳生,指李樹為姓,生而知之。亦傳作:馬文淵馬援死,以馬革裹,死而後已;李伯陽李耳生,指李樹為姓,生而知之。看來亦非大手筆莫為。民間又有傳說稱,此聯繫楊大年幼時對一幫文人雅士出句。
馬文淵即東漢名將馬援,生於公元前14年,死於公元49年,扶風茂陵(今陝西楊陵西北)人,拜“伏波將軍”,曾輔佐漢光武帝劉秀打天下,以驍勇無敵著稱於世。后在進擊武陵“五溪蠻”時,病死軍中。范曄後漢書·馬援傳》載,馬援嘗謂“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何能卧床上,在兒女手中耶?”對句以武將對道家,以嵌兩個“馬”字對嵌兩個“李”字,以“死”對“生”,字字工穩,用典自然,意境和諧,堪稱佳構。當時,楊大年風華正茂,少年得志。一天,擅長詩文屬對的宰相寇準寇萊公與一幫文武大臣在一荷花池邊散步,見一輪紅日倒映荷花池中,十分賞心悅目,聯興大發,當即出一上聯並環顧左右,要眾幕僚答對下聯。寇萊公所出上聯是:
水底日為天上日。
楊大年這半聯用字雖不多,但狀物述境,奇妙至極。“天上日”與“水底日”,是形與影、實與虛的關係,並含有上面的行為對下面的影響這一層意思。正因為眾幕僚悟出了其中的奧妙,所以一個個在荷池邊踱來踱去,沉思默想良久,皆無人能對。適逢楊大年前來與寇萊公談公事,問過出句后,略一沉思,對下句道:
楊大年
楊大年
眼中人是面前人。③
③這段佳話是研究對聯珍貴而可靠的史料。就此聯而言,若能在覽讀時逆推出句者與屬對者當場構思的過程,對愛好對聯、初學對聯創作者更有益處。更為可貴的是,此聯包含著兩個重要的光學原理:上聯含“反射成像”,下聯寓“透射成像”。說對聯之中有科學,此為一重要佐證。
出句只寫了一物“日”,卻從“水底”寫其虛影,從“天上”寫其實體,引得人俯仰察視,反覆思索。楊大年的對句卻能“即近取譬”,先擇得一個“人”字,隨著空間變化異地而言,在“面前”者,實體也;在“眼中”者,虛影也。主題既定,隨後只需選出不重複的方位名詞來,依次確定虛實位置,從而使絕對有偶。且句中包含有下級對上峰的尊崇與謙遜之意。因而在場的人聽了,都由衷地嘆服楊大年的反應敏捷和妙對才華。尤其是寇準寇萊公,看著這位名副其實的神童才子,更是喜不自勝,稱讚連聲:“好一個大年,真是絕頂聰明!”忙令侍從擺酒設宴。
這可真是天大的人情!因為當時誰都知道,宰相寇準寇萊公是為官清正、為人正直、一貫主張節儉的重臣,從不赴宴,也從不設宴請客。這次破例設宴,令許多人不解,而且宴席還十分豐盛,山珍海味、四時鮮果、名酒飴糖,應有盡有。寇準見侍從端來一盤鮮菱角,便口佔半聯,請楊大年答對:
菱角三尖,鐵裹一團白玉。
楊大年見宴桌上放著一盤石榴,靈機一動,順口答對道:
石榴獨蒂,錦包萬顆珍珠。
寇準見他答對工整、得體,便拿起一塊飴糖請他吃。又口佔半聯:
含飴稚子歡。
楊大年也拿起一塊糖回敬寇準,對道:
食糖高年樂。
寇準給楊大年斟滿一杯酒,出句云:
沽酒客來風亦醉。
楊大年雙手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答對:
賣花人去路還香。
寇準見楊大年將酒飲盡,想問問這酒好不好,便以喜歡飲酒名
傳天下的劉伶為題,出上句道:
劉伶借問誰家好?
楊大年心領神會,也以喜酒的詩仙李白為題答對下句:
李白還言此處高!
這一天,兩人談詩斗對,十分投機,直到掌燈時分,方才散席。
楊大年不僅才華出眾,出句珠璣,而且以為官正直名傳百代。他任工部侍郎時,顯得很精神。特別是他的鬍子又密又長,過了胸脯,令人刮目相看。一天,下了早朝,碰上丁謂。丁謂指著他的長須譏笑著出上聯道:
內翰拜時須掃地。
這上聯的意思是說,你這個大鬍子翰林向皇帝磕頭跪拜時,長鬍須像掃把一樣直掃地。楊大年早就恨透了丁謂,因為丁謂和姦臣王欽若幾個排擠抗遼宰相寇準,最後自己當上了宰相、晉國公。時人稱這幾個壞傢伙為“朝廷五鬼”。楊大年聽罷上聯,瞅了一眼丁謂,冷冷地對下聯道:
相公坐處幕漫天。
“相公”指宰相丁謂,“幕”是大帳子。這下聯是說,你這個奸臣賊子凈排擠好人,獨霸朝政,真是一手遮天。
丁謂明知道是楊大年拐著彎罵自己,氣得不得了,可是事情是自己首先挑起來的,又不便發火,只好奸笑幾聲,吃了啞巴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