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宋詩的結果 展開
- 宋代詩歌
- 劉斯奮、劉斯翰編著書籍
宋詩
宋代詩歌
宋詩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又自具特色。文學史上提到宋詩﹐有時是作為宋代詩歌的簡稱﹐有時則指某種與唐詩相對的詩歌風格。宋代詩歌依時間先後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發展時期。雖然其成就不如唐詩﹐但對後世的影響仍然很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從北宋開國到宋真宗趙恆朝七八十年的時間裡﹐宋詩基本上沿襲唐風。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為代表的白居易體(簡稱白體)﹐魏野(960~1019)﹑林逋(968~1028)為代表的晚唐體和楊億(974~1020)﹑劉筠(970~1030)﹑錢惟演(977~1034)為代表的西昆體。詩人的個人成就 以王禹偁為最大。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學習的第一個詩人﹐寫下不少關心民間疾苦的詩篇。就流派言﹐以雕章麗句﹑多用典故的西昆體影響為最大。11世紀初二三十年的詩壇﹐基本上為它所把持。
復古期——歐陽修
11世紀後半期﹐王安石﹑蘇軾相繼主盟詩壇﹐宋詩創作形成第一個高峰期。王﹑蘇兩人政治見解和詩歌主張多所不同﹐但銳意創新﹐力圖建立個人風格的不倦追求則一。代表作如
宋詩[宋代詩歌]
宋詩[宋代詩歌]
南宋前期﹐抗敵﹑北伐成為詩人表現的重大主題﹐愛國詩的大量湧現﹐使宋詩在這方面成為超越前代並給後世以莫大影響的典範﹐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貢獻。以陸遊為代表的中興詩人﹐紛紛從江西詩派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建立起自己的風格。陸遊的“從軍樂”﹑楊萬里(1127~1206)的“誠齋體”﹑范成大(1126~1193)的田園詩﹐均能獨自網開一面﹐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除愛國﹑抗戰之外﹐農村下層民眾的生活﹐也是他們的共同題材。詩歌語言也開始趨於通俗﹑自然和口語化。楊萬里的“活脫”﹐陸遊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話﹐包括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詩歌的平直質樸﹐均使這一時期的詩歌表現出與前幾個時期以及唐詩的不同面貌。
飄零期——文天祥
關於宋詩的特點﹐一般認為最主要的是議論化﹑散文化。“以文為詩”﹐唐代個別詩人如韓愈等已開其端﹐
但奉為圭臬﹐因之蔚為一代詩風者則自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而達到極致。由“以文為詩”到“以議論為詩”﹐宋詩之所以在強大的唐詩影響之下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這一風格特徵﹐有著深刻的時代根源。北宋時期﹐政治改革和隨之出現的朋黨之爭﹐從慶曆新政到王安石變法﹐一直是知識分子關心的主要問題。終南宋之世﹐主戰和主和﹐又將朝野士人分成旗幟鮮明的兩大派。絕大多數詩人具有官僚和知識分子雙重身份﹐“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是這批人的共同特徵。其次﹐宋代儒學一改唐人死守前代註疏的舊習﹐疑經惑古﹐以己意解經﹐蔚為風氣﹐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學者化的身份。所謂某人好議論﹐主要就是由這兩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促成。
與宋詩議論化相關的還有另一個特點﹕理趣。所謂理趣﹐指寄寓在詩歌形像中的人生哲理。宋詩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學﹐而是佛門的禪機。宋詩中最富有理趣的幾首代表作品﹐多出於理學形成之前而哲學思想自成體系的王安石﹑蘇軾及其追隨者黃庭堅﹑陳師道之手。如蘇軾的《次韻法芝舉舊詩一首》:“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但願老師真似月﹐誰家瓮里不相逢。”即源於《高僧傳》所載醋頭和尚斗機鋒的偈頌。
此外﹐兩宋詩壇還有兩個前所未有的特點﹐一是詩歌派別的出現和形成風氣﹐一是“詩話”作為一種詩歌批評方式的產生和流行。宋詩多流派﹐當與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黨爭紛繁的原因有關。如北宋末呂本中(1084~1145)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列黃庭堅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謂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說﹐一如禪宗之“法嗣”傳衣。列名之人均以名節自勵﹐氣味相投。至於文學觀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詩家的門戶之見﹐壁壘森嚴﹐則與“詩話”的黨同伐異有著互為因果的內在聯繫。
關於宋詩的評價,自南宋嚴羽《滄浪詩活》起就存在著嚴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學史上形成了“尊唐”與“崇宋”兩大派系。大抵唐詩主情致﹐宋詩重理性﹐從藝術的角度看﹐宋詩不少作品缺乏形象性﹑音樂美﹐感染力不強﹐是它的缺點。從文化史的立場上講﹐宋詩在唐代詩歌格律完備﹑意象純熟﹑臻於頂峰的情況下另闢蹊徑﹐為近世詩歌的發展提供了富有時代意義的榜樣﹐是它的成功之處。
在中國的詩歌史上,唐詩、宋詩(詞)作為兩個難以逾越的高峰,燦爛著中國的文化領域,同時,又備受文人們的爭議,從詩歌的寫作背景,到詩歌的謀篇結構、錘詞鍊句、修辭用典,都是人們熱愛和攻擊的目標。
拋開思想觀念及出發點的考慮,見仁見智,針對詩歌本身的爭論畢竟是有益於詩歌自身發展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毅先生的《20世紀唐詩宋詩之爭》,不僅綜合、羅列了別人的觀點,更明白無誤地擺明了自己的觀點,可謂不卑不亢。
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學唐與宗宋的問題,主要指的是在古典詩歌創作當中是向唐人學習還是向宋人學習。這個問題的爭論主要是在古代,特別是宋代就開始了,一直到清代,一直到近代。這在當時學詩的人當中,是有著很現實的實際意義的。歷代的唐宋詩之爭,或者是20世紀的唐宋詩之爭,實際上並不存在著說唐詩好不好的問題。唐宋詩之爭實際上涉及的一個問題,就是說唐以後的古典詩歌宋詩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從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來看,李白、杜甫、蘇東坡、黃庭堅,前兩位詩人是唐詩的代表,后兩位詩人是宋詩的代表。實際上,宋詩是唐詩之後中國古典詩歌的另外的一種典範,所以宋以後學習詩歌創作的人,不是入於唐,就是出於宋,沒有其它的。唐宋詩之爭實際上最後涉及的問題,就是說宋詩是不是也有它獨立存在的價值?
陳衍實際上是“同光體”宋詩派的在理論上和創作上的一個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幾點內容對我們後來的宋詩研究都影響很大。比如說一個觀點,就是所謂的“三元說”。“三元說”認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最主要的是“三元”:一個是“開元”。開元十五年左右,是盛唐詩歌形成的標誌,盛唐詩歌形成的標誌就是所謂的“聲律與風骨兼備”,這是中國詩歌的一個高峰;另外一個是“元和”。“元和”實際指的是中唐,就是白居易、元稹,還有韓愈,還有孟郊,“韓孟詩派”。有一句話叫“詩到元和體變新”,它出現了很多變化,這種變化對後來的元和詩歌的發展、對後來的宋詩都有影響;宋詩發展的高峰是北宋的元佑時期,就是蘇、黃為代表的“元佑”,也就是“三元說”中的第三個“元”。“三元”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最重要的階段,在這“三元”當中,“元和”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陳衍提出的第二點很有影響的觀點是,他主張“學人之詩”。唐詩是“詩人之詩”,而宋詩是“學人之詩”,這個“學人”就是學者。這一點,也是宋代的作家和唐代的作家不一樣的地方。我感覺到宋代作家的人文修養、文化修養,甚至包括藝術修養,都高過了唐人,歸結到一點,就是宋代詩人的學養是比較豐富的。我們現在有的人提倡作家的學者化,其實早在宋代作家就已經是學者化了。學者化有好處,也有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就是理性的、理智的東西太強了,這樣往往會抹殺掉一些詩意的東西。陳衍看到了這方面,所以他主張詩歌創作,最好是要把“學人之詩”和“詩人之詩”合二為一。
陳衍還有一個觀點,也是影響比較大的,就是關於宋詩的精華在什麼地方。過去對宋人的評價,都是以蘇東坡作為宋詩的代表的。而蘇東坡的主要成績是他的古體詩,古體詩當中又主要體現為以文為詩——詩歌創作的散文化。所以,更多地認為宋詩寫得好的是古體,特別是“七古”,它的精華部分是在那一部分裡面。但是陳衍提出來——他在《宋詩精華錄》裡面認為,宋詩的精華不在古體詩而在近體詩。根據他的說法,真正能成為宋詩的代表的,最典型的應該是黃庭堅,應該是陳師道。他的這種觀點就認為宋詩的發展如果要說以之為詩,可以說是從歐陽修開始,然後到蘇東坡達到頂峰。如果是從近體詩歌的創作來說,應該是宋詩在近體詩創作當中,也自有自己的特色;而自己的特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從王安石開始到黃庭堅完成的。
後來的朱自清、程千帆一直到錢鍾書先生,他們對宋詩的看法大體上、總體上可以明顯地看出,滌受陳衍的影響。當時和陳衍有一個直接對抗的是柳亞子,柳亞子的南社。南社就是主張詩學盛唐。實際主張詩歌創作學習唐人並不是從南社開始的,明人學唐有句口號叫“詩必盛唐”,詩歌就是盛唐的好。
另外,有個問題我再提一下,因為涉及宋人是否懂形象思維的問題。對宋詩的討論,不論是否定也好、肯定也好,基本上都是根據前人對於宋詩的說法來展開的。嚴羽《滄浪詩話》當中提到宋詩的時候,他認為(嚴羽也是宋代的人)本朝人是以文為詩——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那麼這三個方面就被認為是宋詩的特徵。《滄浪詩話》一個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提倡“別材”“別趣”,提倡“妙悟”,提倡“興趣”。“妙悟”和“興趣”,就是指的詩歌創作應該靠直覺,詩歌應該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應該有神韻。用這兩條來衡量,唐人的詩歌是最符合他這個標準的,所以他提倡要學習唐人,以盛唐為法;而對宋代的詩歌,他講的“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就是對宋詩的批評。把嚴羽對宋詩的批評作為宋詩的特點來看待是否妥當,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宋詩與唐詩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主要的觀點有這麼幾點:一點是,認為宋詩和唐詩的不同,就是人文意象佔主導地位。古典詩歌的意象,大致有兩個來源:一個是自然的意象,就是日月星辰、山川風物,自然界的意象;另外一種意象是人文的意象,就是歷史文化遺存的意象,這種人文意象更多體現在典故的運用上。所以,宋詩的一個特點是用典比較多——這並不是說它沒有自然意象,但是自然意象在宋詩裡面不佔主導地位。這被認為是宋詩的一個特點、一個特徵。
第二點,認為宋詩的文化的蘊涵、藝術風格和唐詩不一樣。這個觀點主要認為宋詩是宋代文化的產物。研究宋代文學、宋詩、宋詞的人,都喜歡引陳寅恪先生的一句話,認為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發展,到了趙宋王朝便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這個成熟不僅反映在文學領域,也反映在哲學上、歷史上。歷史方面有《資治通鑒》這樣偉大的著作出現;哲學方面,有朱熹這樣的哲學家出現;文學方面,唐宋八大家,宋代佔了六家,宋詩也還可以,還有宋詞;宋代的文人畫、書法也是這樣。所以,唐宋詩的區別,就是宋代文化與唐代文化的區別。
第三點,大家認為,宋詩的成就、特點,就在於它和唐詩不一樣,這也是它高出元詩和明詩的地方。因為實際講詩歌創作,雖然說“詩必盛唐”是明代提出來的,但元代的詩人就開始強調詩歌要學唐人了。但是學唐人學得再好,你會超過李白、超過杜甫嗎?藝術貴在創新,沒有自己新鮮的、獨特的東西,在藝術史、文學史上就留存不下來。宋詩不管怎麼說,跟唐詩不一樣,這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另外,還有一點認為,宋詩從整體上來說,它追求一種格調,風格典雅。宋詩的美,是一種什麼美呢?我們提出一個觀點,是一種老境的美,就是漸入老境。老境的美就是一種平淡的美,是老樹著花的美。所以,宋詩的這種代表,像黃庭堅,他的風格就是一種瘦硬的風格。瘦硬就是他盡量避免用很多感情色彩比較強烈的形容、比喻這樣的詞句,盡量避免用華麗詞藻。比較華麗的詞藻往往是在人的感情比較豐富的時候用,而宋詩裡面沒有這種,它都是比較平淡的;而且,從蘇東坡開始到黃庭堅,他們都把平淡作為了詩人詩歌創作風格成熟的最高標誌。
唐詩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佔據了最光彩的一頁。宋詩在繼承唐詩傳統的基礎上,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宋詩和唐詩相比,也有創作風格的不同。
(1)唐詩善於言情,即使說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韻取勝;宋詩則多喜說理,尚議論,以理趣見長。
(2)唐詩多以強烈的激情去感受現實生活,重視生活感受的直接抒發和描寫,顯得渾厚博大;宋詩多以冷靜
的態度去體察客觀事物,“以方學為詩”比較喜歡用典,書卷氣較濃,顯得委曲精深。
(3)唐詩語言流麗;宋詩則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詩中,結構手段,敘述方法和語言風格具有散文化傾向。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概括簡單概括了兩者的特點:
唐詩和宋詩,不僅是兩個朝代詩歌的總名,而且代表了我國詩歌史上兩種詩法和詩歌。它們不同之處在於:
唐詩主言情,即使說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詩喜說理,崇尚議論。唐詩多含蓄;宋詩多直露,言盡意亦盡。唐詩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寫和抒發;宋詩的優秀之作也來自生活,但往往先從理性上把握,然後再選擇恰當的形式。所以宋詩即令句句生動具體,總是有某種邏輯思維的潛流貫穿其中,不像唐詩的意境大都以直觀形式表現出來。總之,唐詩總用感性形象來把握現實,宋詩則多藉助理性思維來解剖現實;唐詩詩味較濃,宋詩詩味較淡,但卻以思想的細緻深刻、技巧語言的精益求精彌補之。由於這些原因,宋詩比唐詩好學。唐詩靠靈感,宋詩靠才學;才學可以通過努力獲得,靈感卻不能勉強。唐詩靠感性,宋詩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慮獲得,而感性(形象思維)卻比較難於捕捉。而且,清代學宋者並不排斥唐詩,往往還由宋窺唐,故用力較易,又不致造成粗獷膚廓之弊。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獲得的成就要大。
事實上,從中唐開始,唐詩就有向日後的宋詩演變的趨勢。而宋詩的許多特徵,都可在杜甫、韓愈的詩中找到濫觴。從整個詩歌史來看,宋詩正是唐詩發展的必然結果。唐詩與宋詩,本是一脈相承的。例如,詩歌在題材和語言上趨於通俗化,描寫平凡、瑣細的日常生活,並採用俗字俚語,這種趨勢是從杜甫開始的,中唐韓愈、白居易、孟郊、賈島及晚唐皮日休、羅隱等人又有所發展,而宋代詩人則沿其流而揚其波。又如在詩歌中發議論,也是從杜甫、韓愈開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隱的詩中已屢見不鮮,入宋以後則發展成為詩壇的普遍風氣。宋代詩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詩的營養,才創造出一代詩風。杜甫、韓愈對宋詩的啟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說:“工於詩者,必取杜甫。”(黃裳《陳商老詩集序》)清人則認為:“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其端,可謂極盛。”(葉燮《原詩》卷一)這些論述都是符合實際的。宋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對唐詩並未亦步亦趨,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創造出與唐詩雙峰並峙的宋詩。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