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奭

西漢第十一位皇帝

漢高宗劉奭(前75年-前33年7月8日),漢中宗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之子,西漢第十一位皇帝。

劉奭出生幾個月後,漢中宗即位為帝。兩年後,其母許平君霍光妻子霍顯毒死。地節三年四月戊申(前67年5月24日),劉奭被立為太子黃龍元年十二月甲戌(前48年1月10日),漢中宗駕崩,癸巳(前48年1月29日),皇太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

漢高宗多才藝,善史書,通音律,少好儒術,為人柔懦。在位期間,因為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竟寧元年五月壬辰(前33年7月8日),漢高宗在長安未央宮病死,終年42歲,在位16年,葬於漢渭陵廟號“漢高宗”(東漢時廢除)。

人物關係


大事件

-0075

出生

公元前75年出生。

-0067

被立為太子

公元前67年八歲的劉奭被宣帝立為太子。

-0049-12

即位為帝

公元前49年12月漢中宗駕崩,太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

-0040-10

改革陵制

公元前40年10月漢高宗下令西漢帝王諸陵依其地界分屬三輔管理,此前諸陵總屬太常管理。又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詔令不要重新建立縣邑和遷徙國民。

改革陵制
-0036

平滅郅支

公元前36年新一任西域太守對匈奴發動攻擊,獲得大勝。至此,漢朝最後消滅了虎視西域的敵對勢力。以後近40年,西域維持著和平狀態,絲綢之路也暢通無阻。陳湯為官雖有不少劣跡,但他矯詔興兵、平滅郅支的功績應當肯定。

-0033-01

和親匈奴

公元前33年1月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入長安朝漢,並表示願娶漢女為閼氏。高宗也願意用婚姻的形式鞏固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就以宮女王嬙配他為閼氏。

和親匈奴
-0033-05

駕崩

前33年5月漢高宗在長安未央宮駕崩,終年四十二歲。在位16年,葬於漢渭陵,廟號“漢高宗”(東漢時廢除 ),謚號孝元皇帝。

駕崩

生平經歷


柔仁好儒

漢高宗劉奭,生於元平元年(前74年),漢中宗劉詢的長子,母親是恭哀皇后許平君劉奭出生后數月,其父劉詢即位,是為漢中宗。地節三年(前67年)八歲的劉奭被宣帝立為太子
史書上說漢高宗劉奭“柔仁好儒”,當他還是皇太子時,眼看著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動不動就用刑罰懲治下屬,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僅僅因為“刺譏辭語”就被殺害,很不以為然。一天乘著陪父親用餐時,委婉地說:“陛下使用刑罰略有點過分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漢宣帝劉詢頓時變了臉色,厲聲說:“漢朝自有漢朝的制度,本來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樣單純地使用所謂的‘德政’呢?更何況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變化,最喜好厚古薄今,連‘名’與‘實’之間的區別都分不清,怎能交給他們以治理國家的重任!”說完了這番話,漢宣帝又長嘆一聲道:“亂我家者,太子也!”鑒於對已故許皇后的感恩與報答,他最終沒有更換太子,這是劉奭的一大幸運。

繼承帝位

黃龍元年(前49年)十二月,漢中宗駕崩,太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第二年(前48年)改年號為“初元”。
漢高宗在位期間漢朝比較強盛,但也是衰落的起點。豪強地主兼并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自廢武功

漢中宗臨終前,已為漢高宗安排“三駕馬車”輔政,以樂陵侯史高領銜,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為副。
蕭望之
蕭望之
高宗的信任與支持,讓蕭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張推行仁政的希望,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元帝對兩位師傅特別信任,儒臣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與蕭望之產生嫌隙,權力鬥爭的陰影隨即籠罩著朝廷。史高與宦官裡外呼應,反對蕭望之的改革主張。蕭望之憂慮外戚放縱、宦官擅權,於是向高宗建議:中書是國家政事之本,應由賢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優遊飲宴於後庭,任用宦官掌管中書,不合乎國家舊制,且違反“古不近刑人之義”,必須予以糾正。元帝初即位,由於性情柔弱缺乏主見,不敢做出調整,議論久而不決。蕭望之提出此動議,卻招致宦官中書令弘恭、僕射石顯等人嫉恨,於是他們與史、許兩姓外戚聯手,共同對付蕭望之,只用兩個回合,就將蕭望之逼死。
蕭望之飲鴆自殺,元帝非常震驚,為之痛哭流涕,責怪弘恭、石顯等人害死自己的賢傅。但他卻沒有懲治逼死師傅的幕後推手,只是口頭責問弘恭、石顯等人,使其“免冠謝”而已,事後對他們寵信如故。從蕭望之死,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視與低能,空懷匡正理想,而缺乏戰略眼光與政治謀略。毫無疑問,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為,必須將儒臣作為主要依靠力量。元帝放縱宦官逼死蕭望之,放逐其他儒臣,無異於自廢武功,自斷臂膀。

威權旁落

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角逐,宦官成為大贏家。蕭望之死後不久,中書令弘恭當年病死,石顯繼任中書令。此後,中樞權力急劇失衡,向石顯一方傾斜。出於對石顯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將朝政全部委託他處理,事無大小,都由他彙報決斷。於是石顯威權日盛,貴幸傾朝,公卿以下無不畏懼他。石顯儼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跡”。元帝雖為天子,權柄卻握在石顯手中,一切聽任石顯說了算。
高宗特別寵信宦官,主要基於一種天真的想法,認為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締結“外黨”。但這是一種錯覺,石顯之流其實頗擅長“結黨”,他不僅與宮廷太監結為“內黨”,而且勾結史丹、許嘉等外戚,並拉攏那些見風使舵的匡衡貢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結為“外黨”;內外呼應,興風作浪,黨同伐異。易學大師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寵信佞臣,元帝卻執迷不悟,依然聽任石顯專權;京房觸怒石顯,很快被逐出朝廷,隨後又因“非謗政治”而被處死。
石顯擅權期間,綱紀紊亂,吏治腐敗。王昭君因為不願出錢行賄,畫師便將她醜化,不得不出塞遠嫁匈奴。昭君出塞讓元帝驚悟國政混亂,然而對於宦官危害國家,他始終未能悟察。司馬光評述:“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說白了,高宗太好糊弄,居然讓石顯玩弄於股掌之間。宦官石顯的專權,實際上正是漢高宗縱容的結果。在帝制時代,大權旁落乃為君之大忌,尤其是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必須善用最高權力施展抱負。

中年去世

竟寧元年(前33年)五月,漢高宗在長安未央宮駕崩,終年四十二歲。葬於漢渭陵(今陝西咸陽市東北12里處)。死後廟號漢高宗,謚號孝元皇帝。太子劉驁登基,是為漢成帝。

為政舉措


改革陵制

漢高宗永光四年(前40年)十月,漢高宗下令西漢帝王諸陵依其地界分屬三輔管理,此前諸陵總屬太常管理。又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詔令不要重新建立縣邑和遷徙國民。

漢匈和諧

中宗時期,隨著漢朝國力的增強,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漢匈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宗神爵二年(前60年)以後,匈奴統治集團內部出現權力之爭,初有“五單於爭立”,互相不容,屠戮兼并,西漢“單於天降”瓦當最後形成呼韓邪單於與郅支單於的對立。在漢高宗期間,在漢匈關係上出現了兩件大事,一件是陳湯平滅郅支,一件是昭君出塞。
平滅郅支
漢高宗剛即位的時候,匈奴郅支單於自以為與漢朝距離遙遠,加之怨恨漢朝支持他的仇敵呼韓邪單於,就有與漢絕交之意,並與康居王勾結起來,在都賴水(今恆邏斯河)畔興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爾),作為自己進一步擴張勢力的基地。郅支將勢力向漢西域發展,直接威脅漢朝在西域的統治。建昭三年(前36年),新一任西域太守對匈奴發動攻擊,獲得大勝。至此,漢朝最後消滅了虎視西域的敵對勢力。以後近40年,西域維持著和平狀態,絲綢之路也暢通無阻。陳湯為官雖有不少劣跡,但他矯詔興兵、平滅郅支的功績應當肯定。
和親匈奴
郅支被殺之後,呼韓邪單於既為消滅政敵而高興,又畏懼漢朝的威力。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於第三次入長安朝漢,並表示願娶漢女為閼氏。高宗也願意用婚姻的形式鞏固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就以宮女王嬙配他為閼氏。
漢高宗認為這次政治聯姻可使“邊陲長無兵革之事”,特意把年號改為“竟寧”,意即邊境安寧之意。呼韓邪單於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寧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國家就安寧了”。從此,漢匈長期戰爭狀態宣告結束,雙方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
漢代出塞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金枝玉葉的宗室公主。但她們的為人行事,很快都隨著歷史的長河流逝了,唯獨“良家子”出身的昭君卻流芳千古,人們懷念不已。1963年,董必武作了一首詠昭君的詩,鐫刻在昭君墓前的石碑上:“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不僅肯定了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也肯定了漢元帝的歷史眼光。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漢中宗劉詢
母親恭哀皇后許平君
后妃孝元皇后王政君生漢統宗劉驁
昭儀傅氏(傅昭儀、定陶太后)平都公主、定陶恭王劉康
昭儀馮媛(中山太后)生中山孝王劉興
婕妤衛氏(衛婕妤)平陽公主
司馬良娣(高宗未登基時薨)
兒子漢統宗劉驁王皇后
定陶恭王劉康母傅昭儀。
中山孝王劉興母馮昭儀。
女兒平都公主母傅昭儀。
平陽公主母衛婕妤。
潁邑公主

軼事典故


多才多藝

劉奭多才多藝,能寫一手漂亮的篆書,至於彈琴鼓瑟、吹簫度曲、辨音協律等等,無不窮極其妙,令人嘆為觀止。然而他太過拘謹,優柔寡斷,信用宦官弘恭、石顯等,統治期間,自然災害不斷,社會危機日深,土地兼并之風盛行,昭宣二帝的中興之業就此開始衰敗。

不幸婚姻

漢高宗還是皇太子時,最寵愛的姬妾是司馬良娣。不幸的是,漢中宗甘露三年(前51年),司馬良娣一病而逝,臨終前她悲傷地對劉奭說:“我的死並非壽數已盡,而是其她那些良娣、良人們嫉妒我,輪番詛咒的結果啊!”那一年劉奭才25歲,對這話深信不疑。司馬良娣死後,劉奭傷痛欲絕,大病一場,病好以後也一直悶悶不樂,而且痛恨那些姬妾,一個也不肯見面。時間一長,連漢中宗也知道兒子仇視自己的姬妾,為了幫助兒子從痛苦中解脫,就命令王皇后挑選幾個出身良家、年輕貌美的宮女去服侍皇太子,以求博得太子的歡心。
王皇后挑選了王政君等五人,乘太子來拜見中宗時,叫人悄悄地問太子:“這幾個宮女怎麼樣?”太子由於思念司馬良娣,對她們一個也不感興趣,然而既是皇後派人詢問,只得勉強答道:“其中一個還可以吧。”當時王政君坐得離太子很近,又獨獨穿了一件與眾不同的、鑲著絳色邊緣的掖衣,那人以為是指她,就稟告了王皇后。王皇后立即令人將王政君送進太中,當上了太子妃,不久生下兒子劉驁,這就是後來的漢統宗。堂堂大漢王國的皇太子,能夠如此鍾情於一個“良娣”,令人頓生憐憫之情;而他最心愛的這個“良娣”卻又不幸早逝,使“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劉奭幾乎對所有美女都喪失了興趣,也是一種不幸。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匈奴呼韓邪單於第三次入朝漢時向漢元帝求親,元帝以宮女王嬙配他為妻。王嬙,字昭君,西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昭君雖然儀容雅麗,舉止端莊,但因未受皇帝封誥,所以在後宮的地位極其卑微,不受重視。如同當時絕大多數宮女一樣,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但當歷史提供機會時,她主動請行,自願遠嫁匈奴。在臨行前舉行的歡送儀式上,元帝見昭君丰容靚妝,光彩照人,顧影徘徊,竦動左右,不禁大為悔恨,很想把她留下,但又不便失信,只得讓她隨呼韓邪出塞而去。
昭君的事迹在正史記載中僅有幾十個字,但在稗官野史中的記載卻非常多,而且更富於傳奇色彩。《西京雜記》中有這樣一段傳說:“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由於畫工毛延壽的卑劣行徑,誤了昭君的青春,害得她背井離鄉,遠嫁異域。

史籍記載


班固《漢書·卷九·元帝紀》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二十八》

後世紀念


墓地

渭陵
渭陵
渭陵位於咸陽城北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新莊村,是漢元帝劉奭的陵寢。
陵冢為覆斗形,底部周長640米,高27.5米。陵西北500米處有王皇后墓。陵東北500米處有28座陪葬墓,排列有序,東西4行,每行7座,俗稱"二十八宿"。南邊一組陪葬墓原先可能有7座,又叫"七妃冢"。現存陪葬墓18座,主要陪葬者有王鳳、王莽妻和馮奉世等。1996年在陵北500米處出土了一批玉器文物,有玉馬、玉獅、玉熊、玉辟邪、玉鷹和玉俑頭等。
1956年,渭陵被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渭陵北375米,有孝元王皇后合葬陵。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劉詢:亂我家者,太子也!
班固:壯大,柔仁好儒。臣外祖兄弟為元帝侍中,語臣曰: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極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而上牽制文義,優遊不斷,孝宣之業衰焉。然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之風烈。
劉淵: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
司馬光:忠臣之事君也,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勸而遂。孝元踐位之初,虛心以問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緩。然則優遊不斷,讒佞用權,當時之大患也,而禹不以為言;恭謹節儉,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言之,何哉?使禹之智不足以知,烏得為賢。知而不言,為罪愈大矣。”“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寤也!夫恭、顯之譖訴望之,其邪說詭計,誠有所不能辨也。至於始疑望之不肯就獄,恭、顯以為必無憂。已而果自殺,則恭、顯之欺亦明矣。在中智之君,孰不感動奮發以厎邪臣之罰!孝元則不然。雖涕泣不食以傷望之,而終不能誅恭、顯,才得其免冠謝而已。如此,則奸臣安所懲乎!是使恭、顯得肆其邪心而無復忌憚者也。
洪邁:孝元之優柔不斷,權移於閽寺,漢業遂衰。
王夫之:漢之亡。非元帝之咎也,帝弱而寡斷,然而無所傷於天下,石顯僅逞於異己,而惡不及於民,國之元氣未斵焉。故曰:非元帝之咎也。
蔡東藩:若元帝之優柔寡斷,徒受制於宦官外戚而已。虎父生犬子,吾於漢宣元亦云。
毛澤東:前漢自元帝始即每況愈下。漢元帝好儒學,掘斥名、法,拋棄了他父親的一套統治方法,但優柔寡斷,是非不分。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64電影王昭君趙雷
1984電視劇王昭君伍衛國
1987電視劇王昭君郭達
2006電視劇昭君出塞馬詩紅
2007電視劇王昭君劉德凱
2008電視劇母儀天下吳軍忱
2015電視劇大漢情緣之雲中歌王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