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庫漢姆

朱麗葉-比諾什的現代舞老師

阿庫-漢姆是朱麗葉-比諾什現代舞老師。從未經過專業舞蹈訓練的比諾什,選擇阿庫-漢姆帶自己踏入舞蹈之門,不是沒有理由的―他在當今國際現代舞界已經享有大師地位,被譽為“21世紀舞壇第一傳奇”。

簡介


阿庫-漢姆,戴著頂貝雷帽坐在一邊,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皮膚黝黑的他擁有孟加拉國血統,在英國出生長大,操著純正的英式口音。他從小學習印度傳統卡達克(kathak)舞蹈,並在日後將其與歐美現代舞相結合,憑藉獨特的“東西合璧”的舞蹈風格,而享譽國際舞蹈界。雖然在西方長大,但不難發現阿庫-漢姆的語言和思想都帶有明顯的東方印跡,他甚至在前臂上文了條巴掌大的“龍”,被問及是否知道圖案的意義,他回答說,“我知道,這是中國的龍,我覺得很好看,但是得騙媽媽說是畫上去的,可以隨時洗掉。”
阿庫-漢姆的,在她看來,文身觸犯信仰,必須絕對禁止。聽他的口氣,就能揣摩到這位母親在他心目中的威信。她曾是一位從未在公開場合表演過的舞者,然而,為了不讓生在倫敦的小漢姆忘本,在他3歲時,家人就開始教他跳民間舞蹈。阿庫-漢姆說,自己從小生活在多文化、多民族交融的環境中;小時候,倫敦家裡的鄰居是兩個中國人,對街住著兩個非洲人;同學中最要好的是一個法國人和一個希臘人。在多種族的環境中長大,使他與生俱來有一種“融合”的傾向。
學過兩年音樂后,年幼的阿庫-漢姆追隨著名的卡達克宗師Pratap Pawar先生學習舞蹈,他介紹說:“卡達克是一種流傳於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傳統舞蹈,發源於卡達克族,關注的是人的故事。這裡的人們通常用講故事的方式傳達宗教使命,同古典芭蕾相比,卡達克是舞蹈家自發的創作,代表的是缺陷美。”

舞蹈生涯


阿庫-漢姆13歲就開始了舞台生涯,在著名舞台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Brook)長達9小時的傳奇之作《摩科婆羅達》(the Mahabharata) 中出演角色。此後,他不僅跟隨瑪莎-葛萊姆(Martha Graham)和默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等大師學習古典芭蕾,更是深諳歐美現代舞精髓。進入上世紀90年代,阿庫-漢姆開始創作帶有濃重卡達克舞色彩的獨舞,標誌性的作品有《寶麗萊足舞》(Polaroid Feet,2001)、《浪人》(Ronin,2003)和《第三級目錄》(Third Catalogue ,2005),引起了國際性的關注。
阿庫-漢姆認為,他的舞蹈是十分東方化的,因為在東方人的藝術中,舞蹈、音樂以及表演三位一體,不可分離,但在西方的概念里,這些都是有邊界的。“在卡達克中,音樂和舞蹈不可分割,音樂家和我都在尋找同一樣東西―初始節拍,這個節拍象徵著神秘的愛情之神Krishna。在印度的音樂和舞蹈中,都有很大的即興空間,雖然遵循某種數學邏輯,但又可以自由發揮。”他說,自己常常是在音樂中找尋著某種印度的氣息,但在舞蹈方面,又是全然西化的,他曾在媒體上解釋:“我的舞蹈風格的形成並不是下意識的或者知識層面的培養,而僅僅是我的身體在兩種舞蹈形式對抗的張力中迸發出的一種獨特言語。”
西方媒體對阿庫-漢姆在《浪人》中的表現如此評價:他和觀眾通過表情、眼神甚至呼吸交換情感和訊息,彼此心領神會;一旦他舞動起來,周遭都開始隨之閃爍;他四肢急舞,旋律隨著踝鈴加速;他的動作越來越緊張、越來越激烈,沉浸在音樂的旋律之中,踝鈴的節奏和音樂的旋律剛好配合,接著又與鼓手的擊打交相輝映,瞬間交響出一段舞者和鼓者的對話,讓人嘆為觀止……
2000年,阿庫-漢姆創辦了自己的舞蹈團。一則招聘團員的小故事,證明了他與眾不同的舞蹈信念。有一次,他目睹了一位演員去舞蹈團試演的奇怪經歷,“他的試演節目沒有音樂、也沒有舞步,僅僅站在那裡,靜靜跟隨考官們的呼吸而呼吸。當他被拒后,我招募了他”。阿庫-漢姆認為,舞蹈中貫穿肢體的是“氣息”,在他看來,這種肢體能量與空氣的關係是來自於故鄉的傳統。他打了個“折紗麗”的比方:在孟加拉國,曾經有一門業已失傳的技藝,就是把女性穿的紗麗折成火柴盒那麼大的小方塊;其實,這種摺疊的過程就是上臂配合著紗料“呼吸”的運動。
劇團初創時,阿庫-漢姆也經歷了舉步維艱的階段,他曾對媒體訴苦:“現代舞在英國根本不受關注,只有挑釁的聲音;在歐洲,德國的現代舞處於領先,美國的情況則更糟,舞蹈文化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轉型期,年輕的編舞們都不知跑哪兒去了;不是因為他們不夠智慧,而是因為編舞沒錢,這是很可恥的。我最近在那裡待了9個星期,發現沒有人願意花錢看舞蹈。”
沒過多久,阿庫-漢姆就找到了舞團的發展方向,開始有計劃地製作跨界戲劇、電影、視覺藝術、音樂及文學的舞台表演項目,這些帶有明顯東方色彩的作品很快使他譽滿全球。2002年的作品《若》(Kaash),集結了印裔英國視覺藝術家安尼詩-卡普爾(Anish Kapoor)、極度崇尚印度哲學的印裔英國作曲家尼汀-索尼(Nitin Sawhney)以及巴基斯坦裔英國作家哈尼夫-庫雷西(HanifKureishi)等眾多移民背景的著名藝術家,獲得了2005 年南岸地區戲劇表演獎。
2005年,他又與比利時編舞大師西迪-拉比-卓卡維爾(Sidi Larbi Cherkaoui)、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 及作曲家尼汀-索尼聯合製作了《零度複數》(zero degrees),在倫敦著名的Sadler’s Wells劇院首演,並獲英國最高舞台藝術獎“勞倫斯-奧利弗獎”最佳舞蹈作品提名。同年,因其對現代舞的傑出貢獻,阿庫-漢姆榮膺大英帝國皇家勳章。
作為倫敦南岸中心的常任編舞和聯合藝術家,如今的他擁有很大的創作自由。他以一年一個項目的速度推出大型舞蹈作品。他不僅與自己的老師及其他卡達克藝術家合作表演舞蹈,還與倫敦小交響樂團合作了舞劇《變奏》(Variations),於2006年進行了歐洲與北美巡演;同年,他創作的由傳奇芭蕾明星蕭菲-紀蓮(Sylvie Guillem)主演的舞劇《聖獸舞姬》(Scared Monsters)在英國首演,該劇由台灣編舞大師林懷民任舞蹈指導;2007年,他又為台灣雲門舞集製作了《迷失之影》(Lost Shadows)。去年,他還曾與中國中央芭蕾舞團合作,集中了來自歐洲、非洲、亞洲不同國家的9 位舞者,配合以南非、西班牙、中國樂器演奏的多段民族音樂,執導了舞劇《相聚》(Bahok)。
阿庫漢姆
阿庫漢姆

受訪過程


Q:你出生在哪裡?
倫敦。
Q:你的父母是做什麼的?
我的父親經營著一家印度餐館,我的母親是個老師,目前他們已雙雙退休。
Q:學生時代你最喜歡上什麼課?
體育課——我喜歡看漂亮的姑娘。還有數學——卡塔克舞很大一部分都與數學相關。
Q: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麼?
我的第一份真正的或者說正式的工作是當一名演員,在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Peter Brook的戲劇《摩訶婆羅多》。之後是近兩年的世界巡演,雖然一切都很順利,可後來我去了父親位於溫布爾頓的印度餐館當夥計。
Q:除了舞蹈,你之前有沒有設想過其他謀生的職業?
我想當個音樂家,喜劇演員或者摩托車賽車手。小的時候,母親常常會非常思念遠在孟加拉國的故鄉,思念她的母親,那個時候我想當個飛行員,這樣就可以帶她回到故鄉。
Q:你最想生活在哪裡,為什麼?
京都。或許是因為那裡人們的生活韻律和方式,是如此地恬淡寧靜,禪宗信徒一般,非常適合我。還有我喜歡那裡的食物和人文。
Q:你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就是他人眼中我的最大的失敗。
Q:你犯過的最糟糕的錯誤是什麼?
就是意識不到自己犯了錯誤。有一次,為了避免被我的舞蹈老師責罰,我對他撒了謊。然而他太了解我了,一眼就看穿了。那件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失去了他的信任,為了再次贏得他的信任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Q:你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什麼?
如今我沒有多少時間能用來看電視,但是我喜歡看《國家地理》,《探索頻道》,還有紀錄片,通常都是在外演出住在酒店裡的時候看。
Q:你心目中最完美的假日是什麼樣的?
去一個美麗迷人而又不會被打攪的地方。
Q:你如何保持體形?
跳卡塔克舞、練瑜伽,還有演出。
Q:你最大的追求是什麼?
將自己在藝術上設定的計劃和目標全部實現。
Q:你做過的最奢侈的事是什麼?
乘坐的士去我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公交。
Q:什麼會讓你開懷大笑?
我四歲的侄子。
Q:你有幸運數字嗎?
我的幸運數字是三,因為當某件事中出現三,我通常都會非常幸運。
Q:有沒有什麼東西你總會隨身攜帶?
記憶,還有我的iPhone
Q:你會因為什麼而悶悶不樂?
糟糕的演出,包括我自己的。
Q:你希望生后的墓誌銘能寫些什麼?
最好是一塊無字碑——沒有姓名、沒有生卒年月,沒有任何信息。